本文包括蟋蟀在时报广场的读后感(1613字)、工作要做到位读后感(1589字)、读《小布头奇遇记》有感(1609字)、友情读后感(1591字)、读《张晓风散文》有感(1614字)、忆童年—读《城南旧事》有感(1588字)等1600字左右的高中一年级读后感6篇,供您参阅。
蟋蟀在时报广场的读后感_1600字
作文开头:『蟋蟀在时报广场』读后感(一)
『蟋蟀在时报广场』,这虽然是一篇童话,但却也能引起你心灵的震颤。这是一个有关蟋蟀、老鼠和人之间友谊的故事,一个有关各种生命之间爱和关怀的故事,一个发自大自然、涤荡心弦的故事。来自康涅狄格州乡下的蟋蟀切斯特有着奇妙无比的鸣叫声,它被一个地铁站报刊亭的小主人收养,并和塔克老鼠、亨利猫成为好朋友。切斯特蟋蟀的歌声吸引了每一个坐地铁的乘客,很快便成了走红的地铁歌唱家,但最令它感到幸福的还是亨利猫和塔克鼠的关怀。然而在它名声大噪后,毅然选择离开自己的朋友回到自己的家乡……
这是一个普通的童话,却具有不平凡的内涵。在蟋蟀切斯特睡觉时咬碎一张两美元的纸钞后,它并没有选择逃离,而是留了下来,大胆地承认了错误。这是需要我们学习的。最后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还上了咬碎的两美元,文章读到这里的确是很令人感动的。然而,坏事还是一个接着一个得来——报摊着火了。切斯特凭借着出色的演唱才能,为小主人家挽回了损失。
这个故事首先说明的是:自由是可贵的,为了自由可以放弃一切!荣誉也不在乎!在为荣誉奋斗的时候,也要珍惜身边的人或事。荣誉不是永远的!然而自己和亲人生活在一切的快乐这才是最宝贵的。
其次,它还教会我们:无论对待什么事,都要负责任。一个人应该勇于面对,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要一味地为荣誉而战,能够拿得起放得下,这样的人才会拥有长存的荣誉。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各不相同,会遇到困境和坎坷,但我们应该保持平衡的心态,迎接每一次挑战!担起自己的责任!虽然我们在不断地争取,但有时也要学会放下!小说的最后——那一幅美好的画面,离我们也不远!
第二篇作文:『蟋蟀在时报广场』读后感(二)
这段时间,我阅读了『时代广场的蟋蟀』。
这本书讲了一只名叫柴斯特的蟋蟀在时代广场的奇遇故事。柴斯特是天生的音乐家,他的到来让白利尼一家兴奋了好几天,可是它却在它成名的时候,选择放弃,它的好朋友塔克怎么也不理解,最后,还是亨利猫的一句话帮助了柴斯特:如果成名是让柴斯特不快乐的话,那么成名还有什么意思呢?我读了这本书,十分感动,因为它讲了一只老鼠、一只蟋蟀和一只猫之间的一段不寻常的友谊,这份不寻常就在于他们都愿意为彼此付出。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珍惜你的每一段友谊,每一个朋友。有这样一句名言:友谊的臂膀长的足以从世界的这一头伸到另一头。友谊的力量就是那么的伟大,那么的令人感动呀!在这个世界上,朋友是忠诚的,一个知心的朋友永远不会背叛你,没有友谊就没有爱,朋友也是无私的,是一个可以倾诉的知己。
拥有一个知心朋友,是一件最幸福的是,所以,让我们珍惜每一个朋友!
第三篇范文:『蟋蟀在时报广场』读后感(三)
是友谊,把人生变得绚丽多彩;是友谊,把世界变得生机勃勃;是友谊……没有友谊的地方,绿洲将会变成荒地,森林也会变成沙漠。『时代广场的蟋蟀』讲得就是关于友谊的故事,我们一起去感受文字深处那一份温暖的友谊吧!
有一只名叫切斯特的蟋蟀,它因为贪吃被带到了纽约,在纽约,切斯特认识了两位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塔克和亨利,它们之间发生的友谊犹如团团烈火燃烧着彼此,等到分别时,它们才发现还有千言万语没说完呢!
故事读完,我的心震撼了,几颗硕大的泪珠在我的眼里打转,我颇为羞愧;连动物之间都有这么真挚的友谊,难道我们人类都不及它们吗?突然,我有一丝感悟,友谊就好像时间,买也买不到;友谊就好像鲜花,芬芳着我们的心灵;顿时,我又想起了蒙田的一句话,友谊的臂膀长得足以从世界的这一头伸到另一头。
想到这,我浮想联翩,我企盼着我和我的朋友们都能敞开心扉,都能互相扶持,都能真诚以待,在一起欢声笑语,在一起无话不谈……于是,我的世界便没有了孤独、寂寞和悲伤。
友谊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想得到它并不容易,必须要自己与她人共同建立,所以,请和我一起珍惜友谊,好吗?
成语浮想联翩:浮想:飘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如:晋·陆机《文赋》:“浮藻联翩。”又如: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序》
成语许许多多:很多数量的人或物。如: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要完成这个基本任务,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又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二章:“当然,许许多多的所见所识他都还不能全部理解。”
工作要做到位读后感_1600字
近日,有幸拜读了吕国荣和吕品先生的《工作要做对更要做到位》一书,书中讲述的有关对待工作的态度、关注工作的细节等内容使我受益良多。但纵览全书,给我启发最大的则是书中提到的“正确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
书中讲到:要正确地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这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方法,更是一种很重要的工作理念。任何时候,对于任何人或者组织而言,“做正确的事”远比“正确地做事”重要。正确地做事强调的是工作的效率,做正确的事强调的则是工作的效能,很明显,任何时候效能都是优于效率的。也正如一句俗话讲的:如果你走错了路,就算拼命跑又有什么用?正确地做事是以做正确的事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正确地做事就变得毫无意义。
我曾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英国某家报纸曾举办一项高额奖金有奖征答活动,题目如下:在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上,载着三位关系世界兴亡命运的科学家。第一位是环保专家,他的研究可拯救人类因环境污染而面临死亡的厄运。第二位是核子专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子战争,使地球免于遭受灭亡的绝境。第三位是粮食专家,他能在不毛之地,运用专业知识成功地种植食物,使几千万人脱离饥荒而灭亡的命运。此刻热气球即将坠毁,必须丢出一个人以减轻载重,使其余的两人得以活存,请问该丢下哪一位科学家?问题刊出之后,因为奖金数额庞大,信件如雪片飞来。在这些信中,每个人皆竭尽所能地阐述他们的见解。最后结果揭晓,巨额奖金的得主是一个小男孩。他的答案是——将最胖的那位科学家丢出去。
你答对了吗?
当人们在讨论应该丢掉哪位科学家时,无论选择哪一位科学家,他们都有理由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可是小男孩却是最终的胜利者,他的答案也是最令人信服的。气球即将坠毁,我们最急需解决的是如何减轻气球承载的重量。因此,我们最该做的事是将最胖的那位科学家扔下去,这才是我们要做的最正确的事。而只有在确保气球不会坠落的情况下,再讨其他的才会有意义,即才能够正确地做事。联系到我们当前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近年来地方经济发展迅猛,各式各样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层出不穷,如果我们给予违法者一个陈述理由的机会,我们可能会得到上千种不同的理由,但这不是我们要做的正确的事,作为地方国土资源的管理者,我们应该站在全民、全国的角度坚持依法行政,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正确的事,这也才是我们保证工作方向的前提。
但是,我们强调做正确的事的重要性并不是全盘否定正确地做事的重要性。做正确的事就像是船上的帆,正确的做事则相当于船上的桨,船帆可以左右船儿前进的方向,而最终要快速的到达预定的目的地,则离不开提供动力的船桨。
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令我们深思: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得到鱼的人马上就把鱼煮了,吃个精光,不久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满怀憧憬地向海边走去。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浑身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但是,同样是两个饥饿的人,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但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最终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感悟到:得到恩赐是一种幸福。不过,单单得到一根鱼竿或者是一篓子鱼,都还不够。同时拥有这两样东西才可能最终得到幸福。能够做正确的事,或者是能够正确地做事,都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幸福了。但是,千万不要满足于此,须知,成功者,效能和效率一个都不能少。面对当前国土资源管理的“两难”局面,我们单纯的要求依法行政或者保障发展都是不够的,必须找准两者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既要依法行政也要保障发展。
成语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如:《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锡(赐)之不毛之地.”又如: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宜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成语层出不穷:层出不穷[céng chū bù qióng],意指形容接连出现,没有止尽。语或本宋·叶适《水心别集·卷四·进卷·兵权上》。[源] 宋·叶适《水心别集·卷四·进卷·兵权上》故古之於兵也,止言其法,部曲行伍,坐作进退,繁简曲直,纪律号令,皆法也。能尽此以为不可败,则敌至而智见矣,故法可传而智不可传。至於孙武,始弃法而言智。其着兵之情,奇正分合,豫应天下之变,百出而不穷,以诈自名於世,而曰兵徒诈而已矣。盖管仲、咎犯之所略用而未详,阴取而讳称者,武尽载之。而後世之好为诈者,思欲出武之外亦终不可得。[典故]“层出不穷”原作“百出不穷”。“层出”表示接连不断,唐代已有这样的用法,韩愈的〈贞曜先生墓志铭〉:“神施鬼设,闲见层出。”形容孟贞曜的诗作如鬼斧神工,巧思不断。而“层出不穷”源自宋·叶适《水心别集·卷四·进卷·兵权上》。叶适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其学以功利尚实为主,是永嘉学派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与当时的理学相抗衡,并对古人及古书作大胆之讥评。他在〈兵权〉一文中谈到,以往的兵书多是在讲述队伍阵仗、攻守进退、纪律号令等用兵的方法,但真正到了战场,并不一定受用,还是要靠智慧才能取胜。而直到《孙子兵法》这本书才真正触及到用兵的智慧。书中所述的兵法包罗万象,“百出不穷”,可因应各种战况,而基本的原则就是“诈”,即是“欺敌”。後来“层出不穷”这句成语可能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接连出现,没有止尽。出现“层出不穷”的书证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我道:『这科场的防范,总算严密的了。然而内中的毛病,我看总不能免。』继之道:『岂但不能免,并且千奇百怪的毛病,层出不穷!』”
读《小布头奇遇记》有感_1600字
《小布头奇遇记》是一部特别有意思的童话故事,就象看电视连续剧一样,小布头的经历总是让我很担心。当小布头遇到危险时,我会为他紧张,当小布头遇到高兴的事时,我也会为他高兴。
小布头是一个幼儿园的老师用小布头做成的,是给小朋友们准备的新年礼物。老师把小布头送给了善良的苹苹。小布头和苹苹成了最好的朋友,她们一起做游戏,一起玩、一起吃饭和睡觉。有一次,小布头不小心打坏了苹苹的饭碗,米饭撒得到处都是。苹苹很生气,发了很大的脾气,还甩了小布头。小布头也很生气,它决定离开苹苹。小布头从苹苹的口袋里溜出来,跟随开车的李伯伯去了火车站,后来遇到了大嗓门叔叔,可是,小布头又从大嗓门叔叔的口袋里漏出来了,和大白薯一起被送进了一个屋子。出来找东西吃的小芦花鸡发现了小布头,把他当成好吃的东西叼走了。我都急得快哭了。我很担心小布头会被小芦花吃掉。幸好小布头大声叫喊,小芦花才惊慌地松开了小布头,后来还成了小布头的好朋友。
小布头不知道老鼠是坏家伙,当鼠老五出来偷东西被白胡子爷爷设的机关抓住时,善良的小布头还伤心地哭了。那天晚上,小布头又遇险了,他被出来偷东西吃的老鼠拖进了老鼠洞!我又为小布头的遭遇担忧了。在那里,小布头明白了老鼠全是坏蛋,整天什么都不干,专门偷粮食吃,老鼠们还准备用过冬的小虫子做诱饵来抓小芦花。幸好小布头知道了这回事。当小芦花走进屋子找小布头时,小布头大声喊小芦花快跑,小芦花才得救了。老鼠知道是小布头泄了密,对小布头恨得要死。正当小布头遇到危险的时候,老鼠洞被砸开了,原来是老郭爷爷家要建新房子,小布头得救了。郭爷爷把小布头送给圆脸阿姨,因为她家里有个二娃。在那里,小布头又遇到了小芦花,还和二娃成了好朋友。二娃的哥哥大娃用风筝把小布头送到了天上,被两只老鹰发现了。小布头又遇险了。一只老鹰抓走了小布头,另外一只老鹰过来抢,在抢的时候,小布头从空中掉了下来,掉到了一个长着枯草的土丘上。
冬天来了,下雪了。人们把土丘上的雪铲出来抬进田里,撒到麦苗上,就在这时,小布头被郭爷爷发现了,小布头终于得救了,他又回到了二娃家里。二娃告诉小布头,有个姐姐送给他一个小布娃和一只小黑狗,二娃很喜欢那个小布娃,可是被大老鼠拖到洞里去了。小布头决定帮二娃找回小布娃。在去老鼠洞的途中遇到了小黑熊,然后他们一起救出了小布娃,原来二娃说的小布娃就是布猴子,小黑狗其实就是小黑熊!他们还在老鼠洞里遇到了小老虎!原来苹苹要开联欢会,把小老虎装进了口袋,准备作为礼物送给小朋友,结果被老鼠也拖进了洞里。他们一起打败了老鼠后,小老虎回到了苹苹那里,小布头几个又回到了炕头的大木箱上。二娃看到了小布娃和黑狗非常高兴,他决定把小布头送给那个送他玩具的姐姐。小布头很高兴,因为他知道了那个姐姐就是苹苹!原来苹苹的爸爸是工厂的厂长,来这个村子支援建厂,苹苹也就跟他爸爸来到了这里!在联欢会上,小布头又回到了苹苹身边,大家心里都感到非常幸福。
小布头很善良、很勇敢,小布头经历了那么多不幸后又回到了苹苹身边,我感到非常高兴。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感到小布头很勇敢、很坚强也很大方!有时候他跟小黑熊、布猴子玩,有时也玩得很开心、很疯。可是在村子里呢?玩得一点也不开心。因为小布头被平平拿走了,上幼儿园的接送车的时候小布头想逃走,于是他悄悄跳了下来,结果被平平发现了又捡回来拿回了家。后来接送车接好了平平、豆豆去幼儿园的时候,豆豆跳下车一部小心滑倒了,萍萍赶忙去扶豆豆,趁这个时候小布头从她的口袋里跳了出来,人后经历了许多有趣、快乐、惊险、刺激的故事不知不觉的又回到了平平的身边,平平可高兴极了,亲了又亲,小布头被平平亲的脸都红了,他还想:“平平对我那么好,对我那关心我怎么不喜欢她海涛走呢?真不应该!”
我从小布头身上学到了坚强,与敌人勇敢的战斗,而战斗不能光靠力气也要有智慧,要善于观察,同学们,你们学到了什么?咱们交流一下吧。
成语不知不觉:知:知道;觉:觉察。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如:明·赵弼《两教辨》:“遂使昏愚之徒,听其妖诞,舍正从邪,醉生梦死,不知不觉。尧舜三代以前,未闻有此教。”又如:他的残忍和狠毒,时而不知不觉地在老人面前显露出来。——曹禺《王昭君》第二幕
成语醉生梦死:醉生梦死[zuì shēng mèng sǐ],意指像在酒醉和睡梦中那样醉醺醺、昏沉沉地过日子。形容生活目的不明确,过得糊里糊涂。语出宋·程颐〈明道先生行状〉。[源]宋·程颐〈明道先生行状〉(据《河南程氏文集·卷一一》引)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昔之害近而易知,今之害深而难辨。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今之入人也,因其高明。自谓之穷神知化,而不足以开物成务。言为无不周遍,实则外於伦理;穷深极微,而不可以入尧、舜之道。天下之学,非浅陋固滞,则必入於此。自道之不明也,邪诞妖异之说竞起,涂生民之耳目,溺天下於污浊;虽高才明智,胶於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是皆正路之蓁芜,圣门之蔽塞,辟之而後可以入道。[典故]“醉生梦死”是用来形容人的生活目的不够明确,恍恍惚惚,好像是喝醉或在睡梦中。宋代大儒程颐在〈明道先生行状〉一文中,谴责当今学者说:“虽才高明智,胶於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而这一切,乃源自於“道之不明”。正道无法彰明,则“邪诞妖异之说”横行,迷惑人心,掩蔽良能,即使是聪明之士,亦因受异端邪说的蒙蔽,以致於心智无法清明。“醉生梦死”就用来比喻人糊里糊涂地活着。另一位宋代大儒朱熹亦曾说过:“『百姓日用而不知』,便是不知所谓发生,亦不知所谓收敛,醉生梦死而已。”(见《朱子语类·卷一一六·朱子·训门人四》)朱子认为一般人这样一日过一日,懵懵懂懂,对一切事物的发生都不知其所以然,此即所谓“醉生梦死”。後人在使用此一成语时,则不仅止於指生活目标不明确的情况,有时会扩大到用於指称生活颓废消沉,如清末小说《东欧女豪杰·第三回》:“你不见现在那些巴结官场的、崇拜黄金的、在温柔乡里醉生梦死的人吗?”此处所说的便是程度更为严重,沉湎於声色场所中的人。
友情读后感_1600字
《关于友情》这篇文章,对我感触挺大的。
余先生从开始就提出“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时代。我并不赞成这句话。孩童时代的友情只是愉快的嘻戏,成年人靠着回忆追加给它的东西很不真实。”然后讲到十岁时从家乡到上海考中学,开始懂得人生的重量。就在这一刻,发现自己突然长大。而后讲到了友情的错位。然后提到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不依靠事业、祸福和身份,不依靠经历、方位和处境,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然后提到一些人为了防范友情破碎,前辈们想过很多办法。一是捆扎友情,二是淡化友情,“君子之交淡如水”。第三个比较俗的办法是粘贴友情。但这些办法都过分依赖技术性手段,而技术性手段一旦进入感情领域,总没有好结果。还有一些原因导致友情破裂。例如,一因互相熟知而产生的心理过敏。二因互相信任而产生的心理黑箱。
读了这篇文章后,感触最深的就是“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不依靠事业、祸福和身份,不依靠经历、方位和处境,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让我想起了我和裴裴、晓飞三个人的友情。和裴裴是08年在报培训班时认识的,由陌生到熟悉到成为好朋友。我们一起上课、吃饭、下课。现在每当我经过木樨园桥时,还会浮起的画面就是两个傻丫头,晚上下课后一起等快速公交,一起坐车回去。然后一起聊着自己的工作、选择的专业,还有复习的情况。我们每礼拜见一次,我去的早会帮她占座位,买水时买两瓶,记得有一次我买了两瓶水,她不知道,后面来时也拎着两瓶。呵呵,那种感觉真的很好。记得还有一次,我公司有一姐要回去,我说要买糕点给她带回去,因为她帮了我很多,就算是给她家老人的一点儿心意,裴裴听后竟然上午翘课去给我买。当她把糕点拎给我时,我特别感动。后来,我们一起考试,虽然在不同的考点,但每场下来后都是打电话把考的情况相互说一下、相互鼓励、相互安慰。
再后来我们一起来到现在的学校,也就认识了晓飞。三人一起吃饭、一起聊专业课、一起聊各自的工作,比如这个老师的课讲得不好了,老板对谁又不好了,谁谁又换了新发型了,谁谁的十字绣进展到什么程度了,谁谁的裙子真好看。谁谁的衣服应该那样搭配更好等等。大家是每个礼拜见一次,所以中午吃饭的这个点儿就边吃边聊,不停地说,说到尽兴处不顾旁人的眼光,哈哈大笑。
因为和裴裴在不同的专业,以前她下课早就等着我和晓飞。但上学期是我们下课早,于是我俩就等她。大家都不同路,但为了能够多在一起一段时间,就互相等着,三人一块儿从教室走到车站,因为裴裴坐地铁,我和晓飞就陪她多走一站地,边走边聊。有一次和裴裴聊到尽兴处,我坐的车来了,没坐,于是又聊着等下一辆。
还记得去年我生日时,下课后偏偏让我走前面,俩人不知在后面捣什么鬼,还不让我回头,当我转身时,俩人一起从包里拿出为我准备的生日礼物。我当时特别惊讶,因为我没有告诉她俩那天是我生日,晓飞告诉我说,是我无意中的一句话,她记下了,于是和裴裴给我买了小礼物。当时特别特别感动。
再后来,不管谁过生日,另外俩人都要为她挑选生日礼物(当然是小礼物),但绝对用心。遇到生日不在礼拜天时,就提早过。现在我们三人的手机上都是另外俩人为她精心挑选的小挂链。
三人都不是外向的人,但在一起时,总有说不完的话,大家又都抢话说,一个比一个活跃。所以最常出现的局面就是这个说着,那个忽然想起来,赶紧插话进来,然后就是唧唧喳喳地聊个没完。
大家平时都忙,但都格外珍惜三人聚在一起的这短短时间,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就是那么有话说,有话聊,还聊得那么开心。现在想想脸上还都在笑。
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不依靠事业、祸福和身份,不依靠经历、方位和处境,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
愿我们的友情地久天长 ……
成语唧唧喳喳:形容杂乱尖细的声音。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21章:“里面住了许多窝麻雀,一天到晚唧唧喳喳的,倒也有一番热闹景致。”又如:女孩子们一直在唧唧喳喳地说话。
成语君子之交: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如:战国·宋·庄周《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又如:咱们可是君子之交,不要来那一套。
读《张晓风散文》有感_1600字
自打我认字以来,书就一直陪伴着我。从《安徒生童话》到《西游记》,再到《骆驼祥子》,这一本本书为我铺出了一条走向成熟的路。不过,这么多书中,真正打动我,改变我的就只有张晓风的文章了。
在我第一次翻开张晓风的散文集时,我就被她清新的文字所吸引住了。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些文章,我才发现,它们不仅仅是打动了我,还教给我许多。淡泊名利,做真实的自己是《生命,以什么单位计量》教给我的。一个小孩都能说出“我的电动玩具比你多”之类的话语,何况其他年岁上更成熟的人呢!现在我们所生活的,是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人都为金钱,势力或者学位乐此不疲地奋斗着。又有谁抛去一切杂念地想一想,我们这些奋斗都是为了些什么呢?拥有财富就是真的幸福了吗?杰克·伦敦写出《马丁·伊登》之后,文名鹊起,财源滚滚,不仅在加利福尼亚建了别墅,而且在大西洋海滨购置了豪华游艇。然而,当他拥有了这一切后,厌倦、空虚、失落和无聊也接踵而至,最后他被这些弄疯了,吞枪自杀。在作者的眼里,自己就是自己,不应该纳入任何单位。“栋”“辆”“艘”“克拉”这些单位与生命比起来,都显得太轻太轻。真正的财富是精神上的富足,譬如理想,只有我们为了理想,不断的拼搏,勇敢地前进,才能使我们获得一种充实的感觉,到老了的时候,我们才能发自肺腑地感叹自己的一生没有荒费。
学会忍耐孤独是《雨荷》这篇文章告诉我的。雨中的红莲是迷人的,是婀娜的,是洁净的。可是谁看到了它在绽放之前所经历的呢?天气固然有晴好的时候,但在那些飘着绵绵细雨的阴天里,它独自孤零零地立着;在那些大雨滂沱的日子里,它又多少次地被淹没在密集的雨点中。生老病死都是世间常事,释迦牟尼却非要寻根知底,独自思索了几十年。这几十年里,没有几个人和他说过话,他没有几次走出自己的屋子,他却能耐得住如此的寂寞,抛去心间的私欲和杂念,潜心探索,最终找到了答案,创立了佛教。是啊,我们就像那雨中的红莲,虽然有阳光照耀的日子,但在雨天里,得忍受那些寒冷与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以晴日的幻想度日。在成长的路上,我们难免会有孤独寂寞的时候,这时我们要耐住寂寞,花更多的时间来完善自我。要知道,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孝敬父母是我从《包子》一文之中学到的。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肥哺之义。孝,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承袭千年的传统美德。无论古今,无论中外,人们都把孝当作自己的责任。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就是个有孝心的人。有一天他想到已去世的父母,感慨地说:“我真伤心,因太贫困了父母在世时,没有好的东西供养他们;父母去世时,丧礼办得也简单。”孔子劝解地说:“你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你用大豆做食品,将白水当饮料,侍奉父母双亲,虽说是清苦些,但能尽量让他们高兴快乐,就算尽到你的孝道了。”在著名哲学家心里,母亲只有一个。恩格斯的父亲去世时,留下一笔巨额遗产。按照法律,长子恩格斯应该得到一笔遗产,但恩格斯的弟弟却蛮横地要恩格斯入弃继承权。这时,恩格斯的母亲正患重病,为了不使母亲因兄弟间的财产纠纷加剧病情,他毅然放弃了继承权。一年之后,母亲的身体逐渐康复,恩格斯才将真相告诉母亲。“世上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使我让您在晚年时因家庭纠纷而悲伤。我还会有成百上千个企业,但我永远只有一个母亲。”相比较之下,文中儿子对母亲的态度简直令人发指:自己做生意得了不少钱,却全部自己花完了,留着一个孤寡老母住着寒酸的屋子。母亲要给客人买包子,得来的却只是儿子的一声呵斥。我想请问一下这个“儿子”,你把母亲当作什么了?她怀胎十月,忍受了巨大的痛苦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哺育你成长,你回报她的就只有一声呵斥吗?母亲不求你的回报,要的只是你的爱。如果一个儿子连这点要求都满足不了,他就根本没有为人子女的资格。…………翻开扉页,书香四溢。如同潺潺的溪流,在我的脑际缓慢地流淌。仿佛动听的歌声,在我的耳畔清脆地萦绕。又像浩瀚的海洋,我在这文字的海洋中,自由地探索。
成语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如:《战国策·齐策三》:“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又如:台湾之割,青岛之割,威海之割,接踵而至。——章炳麟《箴新党论》
成语络绎不绝:络绎不绝[luò yì bù jué],意指“络绎不绝”之“络绎”,典源作“骆驿”、“络驿”。络绎,往来不绝、相连不断。“络绎不绝”形容连续不断的样子。◎语本《後汉书·卷三一·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郭汲》。[源]《後汉书·卷三一·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郭汲》郭汲字细侯,扶风茂陵人也。……後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徵拜颍川太守。召见辞谒,帝劳之曰:“贤能太守,去帝城不远,河润九里,冀京师并蒙福也。君虽精於追捕,而山道险阸,自斗当一士耳,深宜慎之。”汲到郡,招怀山贼阳夏赵宏、襄城召吴等数百人,皆束手诣汲降,悉遣归附农。因自劾专命,帝美其策,不以咎之。後宏、吴等党与闻汲威信,远自江南,或从幽、冀,不期俱降,骆驿不绝。《後汉书·卷四二·光武十王列传·东海恭王强》永平元年,强病,显宗遣中常侍钩盾令将太医乘驿视疾,诏沛王辅、济南王康、淮阳王延诣鲁。及薨,临命上疏谢曰:“臣蒙恩得备蕃辅,特受二国,宫室礼乐,事事殊异,巍巍无量,讫无报称。而自修不谨,连年被疾,为朝廷忧念。皇太后、陛下哀怜臣强,感动发中,数遣使者太医令丞方伎道术,络驿不绝。臣伏惟厚恩,不知所言。《後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冯柱将虎牙营留屯五原,罢遣鲜卑、乌桓、羌胡兵,封苏拔廆为率众王,又赐金帛。邓鸿还京师,坐逗留失利,下狱死。後帝知朱徽、杜崇失胡和,又禁其上书,以致反畔,皆徵下狱死,以鴈门太守庞奋行度辽将军。逢侯於塞外分为二部,自领右部屯涿邪山下。左部屯朔方西北,相去数百里。八年冬,左部胡自相疑畔,还入朔方塞,庞奋迎受慰纳之。其胜兵四千人,弱小万余口悉降,以分处北边诸郡。南单于以其右温禺犊王乌居战始与安国同谋,欲考问之。乌居战将数千人遂复反畔,出塞外山谷闲,为吏民害。秋,庞奋、冯柱与诸郡兵击乌居战,其众降,於是徙乌居战众及诸还降者二万余人於安定、北地。冯柱还,迁将作大匠。逢侯部众饥穷,又为鲜卑所击,无所归,窜逃入塞者骆驿不绝。[典故]“络绎不绝”或作“骆驿不绝”、“络驿不绝”,连续不断的意思。在《後汉书·卷三一·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郭汲》中提到一段故事:郭汲是西汉末到东汉初期的人,东汉光武帝中兴後,他被任命为渔阳太守。渔阳一地经过西汉末期的变动,盗贼充斥。郭汲上任後,信赏必罚,惩奸除恶,盗贼便从此消散,地方逐渐归於平静。後来匈奴又不断地扰乱渔阳边境,郭汲整军待战,以致於匈奴不敢来犯,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由於他在此地的政绩极佳,颍川地区出现盗贼时,光武帝又将他派去做太守。郭汲到了颍川,招降山贼数百人,不将他们治罪,让他们回乡务农。所以除了颍川地区的盗贼外,其他地区的盗贼听说郭汲的德政,都纷纷前来归降。《後汉书》此处原文便用“骆驿不绝”来形容各地区的盗贼来降时,人与车马来往频繁,连续不断的样子。另外如《後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内容则是表述东汉和帝时南匈奴的逢侯作乱,汉军联合乌桓、鲜卑等四万联军合剿,大破逢侯於满夷谷。逢侯便率余众出塞,分裂为二部,物资贫乏,加上被鲜卑攻击,兵困马疲,纷纷向塞外逃窜。其中也用“骆驿不绝”形容逢侯部属离开军队,向塞外逃亡的人数众多,连续不断。再如《後汉书·卷四二·光武十王传·东海恭王强传》,内容则是表述东汉东海恭王刘强临终前上书皇帝,感谢皇帝与太后的恩德。文中写自己没好好照顾身体,长年久病,让大家担心。太后和皇帝好几次派使者、太医提供方药或看病。其中也用这种说法表示使者、太医往来频繁,连续不断。後来“络绎不绝”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连续不断的样子。至於“络绎”一词也出现得相当早,《文选·马融·长笛赋》:“繁缛络绎,范蔡之说也。”李善注:“辞旨繁缛,又相连续也。”後世成语则以“络绎不绝”为主形,马字边的“骆驿”遂罕见。如《隋书·卷四一·高熲列传》:“其夫人贺拔氏寝疾,中使顾问,络绎不绝。”
忆童年—读《城南旧事》有感_1600字
童年的天真,就像缤纷的花朵,芳香扑鼻;童年的纯洁,就像醉人的风一样,激荡人心。——题记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首蕴含着思念的小曲儿《送别》再次轻轻流入我的耳际,触摸我的耳膜。这是离别的歌,更是描摹《城南旧事》这幅童年水墨画的美好绘笔,缔造出了真实的人性世界。刚刚接触《城南旧事》的时候,并没有翻阅太多,只是打开它的扉页,草草的了解了一下这本书的故事背景与作者简介。《城南旧事》的作者是林海音,小名英子,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于2001年12月1日在台北逝世。她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短不一的小说集,其中《城南旧事》最为著名。这本书描写了童年时英子以自己独有的纯真的眼光来看待大千世界成人之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她的童年就在这种无忧无虑的快乐的氛围中度过,构成了一个个时而令人快乐,时而令人忧伤的故事。在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英子在城南度过了幸福的童年。那些人和事,就像是一股细流,慢慢地渗入人心:惠安馆、胡同的井、闹市僻巷……还有井边的小伙伴妞儿、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躲在草垛里的小偷和英子朝夕相伴的宋妈,以及最后因肺癌去世的爸爸都与英子建立下了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筑成的深厚感情。《城南旧事》中的一幕幕,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当年在惠安馆中的“疯子”秀贞,为了寻找丢失的女儿,不顾众人对她的凌辱,而她的女儿竟是和英子朝夕相处的妞儿;在草丛中被人憎恨的小偷,在英子眼中却是为了让弟弟读书而迫不得已的善良人,许下“一起看海去的”美好诺言,是令人向往的约定吹拂着这段遐想的记忆。比起英子的童年,至少她过得很快乐、很有意义、很知足、很充实。但是我们,21世纪的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却整天因作业而烦恼,因考试成绩而气馁,浑浑噩噩地过着每一天。我想,如果我们把学习当做是一种享受,并且向往着美好的未来,再从中进行努力,或许就能收获快乐。每当长大后,回想起自己已经逝去的童年,心里除了后悔就是悲伤,但是我们现在为何不想办法挥发出它的价值呢?大作家杏林子说过,“生命虽然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同样,童年也很短暂,我们也可以让有限的童年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是啊,不是每一道江河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破土而出。童年是短暂的,也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童年的美好时光,尽可能地挥发出价值,为了家人的期望,也为了自己的未来。虽说童年要快乐,但也要掌握充分的知识。读书很重要,它能改变一个人的身份与地位,要想打好基础,就不能浪费现在童年的宝贵时光。作为一名儿童,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利的人,不能像一些混混一样整天吃喝玩乐。我无时无刻不憧憬着旧时代的童年,同时也向往著作家林海音那时无忧无虑的童年。真想回到小时候,那时候自在的生活,我并没有好好的珍惜,现在,心思只能放在学习上,对童年中那些美好的记忆已成了碎片。对于我来说,儿时的充满童趣的生活与现在是不可攀比的。《城南旧事》悠悠的叙述将我们领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老北京,在娓娓动人的真挚叙述中抒发了对童年的缅怀和对人间温暖的呼唤。其中的很多细节让我深有感触。那卖杂货的小贩,那曾经村里的“疯子”,还有那过早凋谢的爸爸的花……文章多种交集的感觉同时在心头涌现。一泓清泉,可以折射出纷繁的世界;一扇窗户,可以通向一颗温暖的心;一座指明灯,可以照亮一条正确的路径。而《城南旧事》是一扇不朽的敞开的大门,吸引我们走进英子的童年,观望落花斜阳,以及回忆那些曾经属于我们的美好的童年。淡淡的文字,感觉却是一种心酸的味道,悠悠泛起在那个久远的年代。带给我们的,是遗忘不尽的喜怒哀乐,与迷惘忧伤。忆童年,那时纯真,那时欢乐。就好似雨后彩虹,抬头仰望,却遥不可及;好似一只透明的玻璃碗,盛满了美好的回忆,可望,却难以再触及。
成语大千世界: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如: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九:“长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师云:‘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又如: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充满了矛盾。
成语浑浑噩噩:浑浑噩噩[hún hún è è],意指深厚广大,严肃正直。语本汉·扬雄《法言·问神》。後用“浑浑噩噩”形容浑朴无知,也用来形容糊里糊涂,茫无目的。[源]汉·扬雄《法言·问神》或曰:“经可损益与?”曰:“《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其益可知也。《诗》、《书》、《礼》、《春秋》,或因或作,而成於仲尼,其益可知也。故夫道非天然,应时而造者,损益可知也。”或曰:“《易》损其一也,虽憃知阙焉。至《书》之不备过半矣,而习者不知。惜乎!《书序》之不如《易》也。”曰:“彼数也,可数焉,故也。如《书序》,虽孔子末如之何矣。”昔之说《书》者,序以百,而〈酒诰〉之篇俄空焉。今亡夫。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灏尔,《周书》噩噩尔。下周者,其《书》谯乎![典故]扬雄(西元前53~西元18),字子云,西汉成都人。口吃而博学深思,作《太玄》以拟《易》,作《法言》以拟《论语》。扬雄认为言语和书辞会表达出一个人真实的心情,而当时的政治民情亦会影响当时的文风。他在《法言》的〈问神〉篇中提及:“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灏尔,《周书》噩噩尔。下周者,其《书》谯乎!”意思是指《尚书》中的虞、夏书给人深厚广大的感觉;商书给人广博浩大的感觉;周书给人严肃正直的感觉;但周以後的秦书就给人酷烈的感觉。这都是因为当时的政治民情,影响到文风。上古民情纯朴天真,政治清明,与秦时的苛政完全不同,所以产生文章当然也就迥异。“浑浑”、“噩噩”本来是形容深厚广大,严肃正直的意思。後来“浑浑噩噩”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在形容人浑朴无知的样子;也用来形容人糊里糊涂,茫无目的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