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包含说话的魅力读后感(1131字)、读《花田半亩》有感(1082字)、陋室铭读后感(1084字)、《西行漫记》读后感(1131字)、撒哈拉故事读后感(1066字)、大国的兴衰读后感(1149字)、《侯卫东官场笔记》读后感(1109字)、岁月流光点缀纷飞高中梦想(1095字)等1100字左右的高中一年级读书笔记作文8篇,供您参阅。
说话的魅力读后感_1100字
其实,很不喜欢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去完成。一直以来,读书就像是我的呼吸一样,自然地存在的。我涉猎甚广,随手拿起一本就可以津津有味的读来。虽不是能时时刻刻记下心得,但其中的感受和熏陶,自在我心。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更该学学说话的魅力,毕竟“语言暴力”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变相体罚”啊,所以这说话的技巧,不可不学,非学不可。毕竟正如刘墉先生所言:“说话的魅力,沟通的秘籍”,一个懂得说话的老师,必然是位受学生、家长、同事喜爱的老师。
文中,刘墉老师说:“教小孩也可能言多必失。孩子要写作文,你先问他题目是什么,然后发表一大堆你的想法,只见孩子瞪大眼睛看着你,举着笔,不知怎么写了。是你上学还是你孩子上学啊 你为什么不让他发挥孩子的创意,让他海阔天空地去写作呢 据心理学家统计,许多由爱讲话的父母带大的幼儿,不但学话不比别的幼儿快,还可能慢得多。为什么 因为当那孩子才把头转向电视的时候,大人已经帮他开了电视;当那孩子才看一眼奶瓶的时候,奶嘴已经被塞进口里。神通广大、观察入微的爸爸妈妈,随侍左右察”眼“观色,你一言我一语,哪里还需要孩子开口说话。他不用说,就有了,他怎么可以快快地学会说话
看到这段话,我深有感悟,我们大人们总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到孩子的身上,殊不知,有时反倒会扼杀了孩子的丰富的想象力,你不信任孩子,总是尽可能的去帮孩子完成各项大小事务,那孩子的成长空间又在何处 一人的成长不正是从那一次次的犯错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不断成长吗 作为一名教师,我不禁反思,我是否也做了类似的事 我是否也充分地信任我的学生们,是否能让他们充分地发挥主体地位,而让自己只做一位适时的引导者呢
除此之外,本书还给了我许多的体会。刘墉称,每个人都会说话,但要把话说好并不容易。比如接电话时说”喂“,有人说得有气无力,好像身体很差;有人总是说得很急,感觉像在催人家快说。最简单的一个字,给人的感觉都完全不同。还有,在演讲的时候,不管内容如何,先得有一种气势,懂得起承转合。还有如何做手势等,都是需要培养和训练的。
首先,说话技巧的大前提应该至少是耐心、礼貌、诚恳与诚信,这让我想起一部电影《阿甘正传》,影片中诚实守信的阿甘虽然是个智障人士,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坚持还是收获了学业与幸福。其次考虑说话主体的一些个人因素,例如年龄、性别、职业、爱好与忌讳等,此外还要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例如光线、坐姿、态度、表情与动作、语速、语调、气势、表达方式等。刘墉先生以”沟通“为主题,生动有趣地讲述了对青年读者极富实用价值和启迪意义的诸多精妙、细微的沟通技巧。
书中的语言非常浅显,这是刘墉的风格,越是深刻的道理,越用精练、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很是值得阅读。
成语海阔天空: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如:唐·刘氏瑶《暗离别》诗:“青鸾脉脉西飞去,海阔天高不知处。”又如:人们总羡慕海阔天空,以为一片茫茫,无边无界,必然大有可观。——朱自清《飞》
成语有气无力:形容说话声音微弱,作事精神不振。也形容体弱无力。如: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正不知舱中另有个替吃饭的,还饿得有气无力哩。”又如:“糙米五块,谷三块。”米行里的先生有气无力地回答他们。——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读《花田半亩》有感_1100字
不记得当初是怎样合上这本书的,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人们说“因为一座城,爱上一个人。”那么我要说,因为《花田半亩》这本书,我,爱上了田维。犹记得书里照片印着的那个笑得如此开怀的女生。一头清爽的短发,一双沉静的眼,一个小巧的鼻子,总挂着笑容的嘴。这,便是田维。一个朴实的田维。记得梁晓声大师为她写到,“经常与死神波澜不惊对视的人,是了不起的人。”是的,在我心里,甚至在所有人心里,田维,是了不起的。她没有因为疾病而放弃写作,没有因为痛苦而与世人叫着不公平,亦没有因为这纷扰的世间遗弃最纯洁的心灵。我想,这样的田维,才是最令人敬佩的吧。《花田半亩》是田维对生命绝唱。在病痛的折磨与寂寞交织在她心灵上时,只有文字才是最深最好的依恋了吧。印象最深的是《说话》一文。“拥有什么,又放弃什么。一切完满,我无力把握,回望,总是如沙从指缝中漏去”或许,田维是无助的吧。面对疾病却无能为力,默默忍受这病痛的折磨。一想到要与这难以忘却的一人一物,一花一草分别,内心只有深深的眷恋与悲戚吧。田维笔下的火车,总带着悲鸣从耳畔疾驰而去,击打她内心的敏感。敏感什么?我不完全懂得。可能是时光的匆匆吧。亦可能是难以磨灭的回忆吧。她说,“火车本是火车,火车却早已不仅仅是火车。”火车是什么?这才是引人深思所在的。田维在《有关咖啡》一文中写到“春天明明已经来了,怎么却又被锁在窗外了呢?”每当读起这句话,我总会莫名心疼起来。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呀。上帝对她又是如此的不公啊。为何要将痛苦施加在这个女孩身上,为何让她只能呆在那充满刺鼻药水的医院里,为何让热爱中文的她早早失去了生命,别了这美丽的文字,别了这美好的世界。田维的文字,充满了爱,充满了坚韧,充满了真诚,充满了对生命的无尽崇敬。《花田半亩》,留给人无数的感动,带给人无数的深思。“倘若,这世上从来未有我。那么,又有什么遗憾,什么悲伤。生命是跌撞的曲折,死亡是宁静的星。归于尘土,归于雨露,这世上不再有我,却又无处不是我。”田维,这个默默忍受病痛的女孩,在这早已确定的命运之下,依旧爱着这自然,爱着这生命,留恋着那余晖的夕阳,留恋着那无悔的青春。生命匆匆逝去,便只有田维,懂得这生命的好,世间的美,人世的情了吧。2007.8.13日,上帝悄悄带走了田维,悄悄带走了这个拥有明朗笑容的女孩,悄悄带走了这世间还有的一份纯净。田维爱龙胆花。龙胆花的花语是:爱上忧伤的你。我在《花田》与田维相遇,爱上了她的笑,爱上了她的坚韧,爱上了她淡淡的忧伤。蝶儿飞走了……我愿为田维低唱一首《咏蝶》。因为《花田》,我爱上了田维。读《花田》,识田维;识田维,懂生命。
成语了不起:极好或令人钦佩的,不平凡,优点突出。如: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七回:“本县看她处心行事,竟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豪杰,断不肯等闲失身。”又如: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大人物。
成语无能为力: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劲或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此罪至重,微我难解脱,即释迦牟尼亦无能为力也。”又如:使兵饷顿竭,忠臣流涕顿足而叹,无能为力,惟有一死以报国,不亦大可哀乎?——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八·史阁部书》
陋室铭读后感_1100字
今读《陋室铭》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千古绝唱,更重要的是对诗人崇高思想、品德的深层思考。
《陋室铭》全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多么优雅漂亮的文章,每次读起来都仿佛置身优雅的环境、恬静的生活,心情格外的轻松。
一般读《陋室铭》的时候都从文章的本意上去理解,比如:“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不忘记,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一种文体。作者给他的陋室作铭,就是要就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今天读此文就不单单是对诗的本意的理解,我更看重和敬佩的是诗人的品德。
诗人刘禹锡当时所处的环境之艰难,他能够如此乐观的对待,写出精辟的文章,成为传世佳作。是由他的博学才识、品德崇高所铸就的,正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写照。
刘禹锡官职曾经是监察御史,由于“永贞革新”被贬为郎州司马,后迁安徽和州通判。和州县长是个势利小人,看刘禹锡是被贬之人,就不按规定安排他的住房,先安排他到城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刘禹锡住下,在门上贴上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诗人的情怀是如此的高尚。这个势利小人看后,又将刘禹锡移至德胜河边,面积也减少了,刘禹锡不但不生气,看到面对流淌的小河,两岸杨柳青青,又写一对联贴上,“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这个势利小人又将刘禹锡迁至城内的一间简陋的小屋里。于是千古绝唱问世了——《陋室铭》,传诵至今仍是人们学习的、喜欢的名篇。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作者的乐观心情是宝贵的财富。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也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但我觉得诗人是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思想深度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他是用乐观的态度看待社会,用冷静的思维对待人生,用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能够弹奏朴素的古琴。这样的一种值得敬仰的心境,乐观对待现实的态度,留给后人的是深深的思考、是无穷的财富……
成语有龙则灵:水潭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如:唐·刘禹锡《陋室铭》:“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又如:王一奇《中国文人传说故事·<陋室铭>》:“写了一篇小屋陋室的赞文,正写到‘……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时……”
成语安贫乐道:道:主张,思想。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如:《后汉书·杨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又如:劝人安贫乐道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大补的功效。——鲁迅《花边文学·安贫乐道法》
《西行漫记》读后感_1100字
很长时间没有认真地阅读一本课外的书了,明显感觉到了知识的匮乏和思维的浅薄。借着这次机会,拜读了斯诺的大作《西行漫记》,有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觉。
埃德加斯诺在1928年来到了中国,接触到了文化领袖鲁迅和宋庆龄。斯诺称“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在宋庆龄的安排下,斯诺千里迢迢越过战线到访陕甘宁边区,拜访了许多中共领导人,亲身经历了中国的红色革命,见证了中国革命的成长和成功,正如这本书的英文名字——《REDSTAROVERCHINA》,即红星照耀中国。
这本书让我很感兴趣的一点就是在西方人的视界里中国共产党和革命是什么样的。我们已经习惯了党内的各式宣传和鼓吹,习惯了中国大地上善变的政治政策,然而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记者目睹这一切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呢?斯诺到访红色中国,正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次直接接触,也可以称之为思想碰撞。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帮助我全面的认清这个问题。
《西行漫记》讲述了斯诺在当时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和毛主席进行的长时间对话,获得了珍贵的红军长征的第一手资料,然后来到了红白两军的前线,最后回到北平,把通讯报道会变成了这本书。书中记录了在战争年代里一个美国记者跨越两个世界的耳闻目睹,夹杂着独特的西方记者的思想,适时点拨着我的思考。
从少年先锋队到红军总司令,从普通的战士到革命领袖,斯诺对他们进行了丰富的描写。通过作者的描述革命者的特有品质让我们记忆深刻——“有某种东西使得个人的痛苦或胜利成了大家集体的负担或喜悦,有某种力量消除了个人的差别,使他们真正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但是却又发现存在与他们与别人共自由同患难之中”;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看到了伟人鲜为人知的侧面,对毛主席的描写有“嬉笑怒骂的本领是极其杰出和无法招架的”,让我们知道伟人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却是亲切近人的。从国民党的白区来到共产党的苏区,两种制度下的两种生活形成的鲜明对比,昭示了中国人民克服了消极的情绪,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地为未来美好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生活战斗着,昭示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现在看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资本主义者主张的是性恶论,正是利用这种与生俱来的私心来追逐更大的利益;社会主义者恰恰相反,根除人性中的污点,从人之初性本善的角度上有大家共同努力谋求共同的幸福。我想这种对比在斯诺的心理甚是明了。斯诺来到中国的时候,正是红白两区冲突最激烈的时期。对黎民百姓的生动描写,让我意识到,现在虽然已经不是刀光剑影的时代,没有枪林弹雨没有惊心动魄,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先辈们为了今天美好生活的付出,他们是从一个怎样恶劣的环境里挣脱出来,并且成功地创造了一个红色的新的世界,一个红星照耀的中国。
成语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如: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又如:只听跑上几个人去,把椤子往地下一摔,霍绰的一声,惊心动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六回
成语高不可攀:攀:抓住高处的东西向上爬。高得手也攀不到。形容难以达到。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如:汉·贾谊《陈政事疏·治安策》:“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又如:我们反对把创作说得高不可攀,但也反对把它说成不须付出心血就轻而易举地可以做到。——茅盾《创作问题漫谈》
撒哈拉故事读后感_1100字
常常听人说起三毛,听说她的随性与洒脱,听说她的偏执与执着。如今第一次捧起她的书,第一次从她的故事中感受到这样一个特立独行亦是平凡真实的女子。
《撒哈拉的故事》讲述的是她在偏远沙漠所经历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难以想象,在酷热难耐、物资匮乏又偏僻落后的撒哈拉,她与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乐趣横生。我想,这都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吧。她用廉价的小艺术品把沙漠中的陋室装扮成宫殿,用自制的木头家具组成一个温馨的家。其实三毛也只是普通人,在《白手起家》一章中,讲述了她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小镇,刚踏进这个不能再简陋的小屋的失落和灰心,那儿物资非常欠缺,一切物品都贵的惊人,特别是水,而她们也并不富裕,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但勇敢的三毛很快就对新生活燃起了希望,白天荷西在外工作,她,单独一个人去市场拖回别人扔在路边的木料,每隔几个小时便去守着它们,殊不知这些木材原是装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后,她俩哈哈大笑,反而更喜欢自家特别的新桌子。这样的笑话她们闹了不少,让人在莞尔的同时也被他们的乐观所感动,沙漠生活自是不易,背后的辛酸我们又如何真正体会呢……
撒哈拉的生活除了艰难更是寂寞,没有与外界联络的设备,没有真正的朋友,除了常常不在身边的荷西,这里更没有懂三毛的知己。在这个荒僻的小村里,当地人思想落后且迷信,善良者有之,但更多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哑奴》的故事完全地表现了这点。当地的土财主们肆意差遣奴隶为自己挣钱,而三毛不顾当地人的劝告与哑奴一家成为了朋友,因为她看不惯如此践踏人权,她常常给哑奴送去食物,请他来家里做客,偷偷塞给他钱,哑奴一家感动万分,而三毛却为此愧疚,她只能用这种方式给予他们帮助,而无法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三毛的善良在当地被视为异类,因为从没有人会和奴隶走得那么近。可是三毛不在乎,她与荷西依旧与哑奴来往,没有人懂她没关系,她愿意承受这样的孤独。她一个人的力量太微薄,最终的结局哑奴还是没有逃过被交易的命运,临走之际,三毛哭着把一条彩色大毯披在哑奴的肩头,哑奴却挣脱枷锁把东西都递给妻与孩子们,竭力想要跟他们说点什么,但他发不出任何声音……就这样,他们只能泪流满面地望着他离去。
孤独或是寂寞这类字眼,在整本书中几乎都没有出现,但沙漠里的三毛一定真切地感受的到。她愿意帮助她们,教她们读书写字,为她们治病施药,却从不被她们顽固、落后的思想和行为所同化,她自始至终保持着自己心灵的自由与纯净。
三毛,这个热爱生活,乐观开朗,拥有宽容胸襟的智者;这个享受自由并承受得起孤单的行者;是一朵盛开在沙漠的奇葩。
成语泪流满面:眼泪流了一脸。形容极度悲伤。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0回:“言讫,以印绶付之,泪流满面。”又如:听完这个故事,他已经泪流满面。
成语自始至终:从开始到末了。表示一贯到底。如: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二十:“先皇帝与汴军校战,自始至终,马数才万。今有铁马三万五千,不能使九州混一,是吾养卒练士将帅之不至也。”又如:自始至终,秀莲唱得很拘谨,好像并不想取悦听众。——老舍《鼓书艺人》五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_1100字
读过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这本书后,发现书中多次提到有关中国的问题。正如他所说,作为一个拥有中古时期最雄厚的经济实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灿烂的文明的东方帝国,中国却越来越远离了本应拥有的大国地位,最终从天朝上国沦落到了落后挨打的境地。对于中华帝国衰落,保罗·肯尼迪的解释是中国儒家的保守思想维护了陈腐的中央集权的社会秩序,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西欧国家的相互竞争为各国带来的经济发展的更多机会。其实,我认为保罗·肯尼迪以中华帝国的衰亡作为例子,阐明了他对决定大国兴衰的内在规律的认识。他认为,只有国家之间不断竞争才能保持一国的活力,正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导致了国家之间相对实力对比的变化,从而演绎出国家兴衰的旋律。保罗·肯尼迪的观点肯定了一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性。但是我认为,一个国家内部的改革和自我完善也同样十分重要。闭关自守会导致落后,然而在国际竞争中也应该坚持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谋求更多的国家利益。
同时,保罗·肯尼迪也注意到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国家之间的相对地位。他认为,领先国家的相对力量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科技的发展大大提高某些国家的相对实力,从而也就降低了其他国家的相对实力。科学技术是决定大国兴衰诸多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和善于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曾经为中华文化的持续兴盛带来了充足的养分,然而当把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对于民主政体不屑一顾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就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可见,科学和文化的固步自封严重抑制了国家的上升空间,由此导致了中国长达一个世纪的落后。而在世界范围内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科技繁荣,成为最终成就了大国的经济实力巨大推动力。幸运的是,在追求中华文明复兴的道路上,我们的先驱对这个问题早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在科技上,从“师夷长技”到“实业强国”再到现在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文化上,从鸦片战后的维新和变法,再到五四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们一直在探寻着以科教文化来富国强民的路径。
在本书中,保罗·肯尼迪还对经济实力与军事力量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探讨。他认为在国家的生产力和取得收入的能力与军事力量之间,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财富是支持军事力量的基础,获取财富需要军事力量作为保障。保罗·肯尼迪还指出,军事扩张对大国的兴衰有着刺激的作用。庞大的军费开支给一国带来了经济上的压力,导致了对外扩张,从而产生了国家间争夺海外领土的又一轮竞争。
读罢此书,我感到,没有哪个国家能永远保持兴盛不衰。充满了竞争的世界历史像一条奔腾不止的长河,充满了起起伏伏,更替前行和后浪推前浪。然而正是在这种互相追赶的过程中,世界经济和政治体系才充满了活力,人类文明才得以不断的前进。
成语固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如:《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又如:在成绩面前,我们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
成语富国强民:指使国家富足,民力强盛。如:先秦·商鞅《商君书·壹言》:“故治国者,其抟力也,以富国强兵也。”又如:父亲到处寻找着富国强民的救国良策,但他终于没有找到。——张书绅《正气歌》
《侯卫东官场笔记》读后感_1100字
看了《侯卫东官场笔记》一书,觉得这是一本类似于官场羊皮卷之类的著作,作者“小桥老树”也给人一种大隐隐于官场的感觉。下面就来谈一谈读这本书的感想。
一、天降大任侯卫东
侯卫东通过益杨县党政干部的公开招考后,被分配到最偏远的青林镇,在青林镇又被发配到最偏远的上青林工作组。也许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侯卫东凭着自己的坚韧、勤勉、精干和勇气,最后终于以愣头青的闯劲修成了上青林几代人都想修的而没有修成的公路,并率先合伙开办了石场,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纵观侯卫东的成败史,首先他刚开始时固然有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可是侯卫东始终有着一颗强大的内心,任何的逆境似乎都压不倒他。而且他在学校几年的田径锻炼也练就了一副好身体,打架一个能打好几个。再其次,侯卫东的心始终是正的,虽然他干的许多事用道德来衡量都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可是他心正,从不干邪事,这也许也是他成功的一个原因。他做上级时对属下虽然也耍些小手段,可是本质上对下属是好的,做下级时把自己当人看待,做上级时把下级当人看待。比如他做益杨县新管会主任和沙州市农机水电局局长时,不仅工作做得出色,而且极大地改善了下属的待遇,还买了一辆专门接职工上下班的班车。领导的第一要术,就是学会怎么用人,得人心者得天下。
另外,侯卫东还有一位智慧的好母亲,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在他最困难最无助最绝望的时候,他还可以回到家里,感受一下亲情的温暖和长辈的抚慰。
二、官路风流侯卫东
侯卫东一路走来,先后与若干位漂亮女子有过或深或浅的关系,如他的发妻张小佳,情人李晶、段英、郭兰、朱晓琳、宁玥等都是美貌兼智慧的女子,真可谓是官路风流。
三、官场福星侯卫东
侯卫东从官场一路走来,虽然刚开始时很不顺,可是克服最初的困难后,便渐入佳境,一路走来都是狗屎运,官运亨通。从乡镇最底层干部一直当到市委书记。
侯卫东还是一颗福星,谁沾他谁走运,谁跟他过不去谁倒霉。比如下青林粮站的老邢,因为“生活作风问题”被发配到粮站看门十几年,遇到侯卫东后,不久便焕发了人生的第二春,开了一家“沙洲印象”的饭店,生意红火得很;比如与侯卫东同一批招考的任林渡,初时很不得意,与侯卫东攀上交情之后,便顺风顺水起来;比如成津县县委招待所的春天,遇到侯卫东后,人生轨迹便彻底发生了变化,从一名招待所临时工成了交通局的正式干部;比如侯卫东的前后几任秘书杜兵、晏春平等,一个成了省委组织部干部处处长,一个当了副县长,结果都不错。再比如上青林镇的原村委会主任曾宪刚,和侯卫东结识后,从合伙开石场起步,一直到省城当到大老板,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而那些曾经站在侯卫东对立面的人,最后的结局都不太好。
成语命途多舛:舛:不顺,不幸。命运充满不顺。指一生坎坷,屡受挫折。如:唐·王勃《滕王阁饯别序》:“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又如:而兄以青命途多舛,家室飘零,尤垂青眼,青非木石,安得木然无动于中?——张恨水《春明外史》第五十二回
成语无动于中: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如: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以至顶到如今,偏偏碰着这位制军是不轻容易见客的,他见也好,不见也好,便也漠然无动于中了。”又如:面对集体财产遭到大火的威胁,我们怎么能无动于中呢?
岁月流光点缀纷飞高中梦想_1100字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下雨了这个地方蝴蝶沾湿了羽翼却仍旧在光阴荏苒中美丽的绽放
--题记
在这个枫叶还未飘落的九月,我们这群刚刚渡过人生的第一个急流的孩子们,都悄然的打开了独属自己的高中生活并开始面对真实的它。
高中?听起来似乎是个冷冰冰的词汇。因为我曾听无数学哥学姐们用“上过一次就不想上第二次”来形容它。唉,高中如此多娇,引无数学子竞折腰。主要是由于它的严峻与重要吧。我知道,潍坊一中这个神圣而可爱的校园里,可谓是人才济济,高手如云。竞争之残酷也自然可想而知。说实话,此时的我没了往日的那股自信,反而有点自卑了,觉得自己似乎处处不如别人。
从网上看完《开学第一课》后,我便独自一人依靠在窗棂,看着潮湿水泥地上周遭的行人。天气预报没有说今天会下雨,对于它粹然的出现,我碱默不语。淅淅沥沥的雨水顺着九天之外的苍穹,倾泻而下,貌似抖落断线的珍珠。散落了一地的繁华,填嗔了每一个狭角。忽然好想出去淋雨。
熙攘攘的人群被雨点傲然不羁的冲散。耳麦传来了Jay的“哼哼哈哈…”夹杂在雨中,搅乱了我的思绪。
雨下了良久,我感觉在雨中徒步的人们是幸福的。在雨中奔跑的人不禁让我萌发出一个问题:前面也是雨,为什么还要跑?哦,那是因为他们有目标,有梦想,所以要朝着目标前进啊,纵使有困难,也要风雨无阻的向前。那对于这么一点困难,我怕了吗?任何一件事,只要心甘情愿,总是能够变得简单。这点困难,对于我们这群怀揣的梦想的孩子们来说,真的算不了什么的!只要心中有梦,一切的问题都将不再是问题的!
看着,听着。明晰的世界渐次朦胧。阴霾的天,散落了一地的晦涩,空气中氤氲着一阵阵欢快的气息,彰显泥土与风铃草的热吻,拥抱,缠绵。而那些人们就像华丽的蝴蝶,凌乱的飞过烟雨蒙蒙的帘幕。在这个纸醉金迷的世界快乐的展翅。
我想我们此时应该都已没了接到录取通知书时的那股兴奋,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平静的心态。在这份平静些,隐藏着一颗颗蠢蠢欲动的心:对目标实现的期盼,对高等学府的向往和追求,也许还隐藏着一份对初中的留恋吧。
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责任,因为我们是新社会国家的栋梁啊!必须用意志锻炼体魄,用知识充实力量。科技报国的凌云之志装在我们心中,人类智慧的金钥匙握在我们手里,更高的大厦将由我们的双手筑起,更香的稻谷将由我们来播种和培育!我的梦——中国梦!中国梦——我们的梦!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吧!
对于高中的一个个梦想,就像是一朵朵洁白的棉花,在心中那片自由的棉花田里轻舞飞扬。被阳光照耀着,被岁月点缀着。它们飞呀飞,飞在昨天的梦想里,飞在今天的奋斗里,飞在明天的现实里······
成语淅淅沥沥: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雨声、落叶声等。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又如:今天又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了。
成语可想而知:不用说明就能想象得到。如:宋·王楙《野客丛书》:“而郊以吟诗废务,上官差官以摄其职,分其半禄,酸寒之壮,可想而知。”又如:你想日本人练陆军把东三省地图当作功课,其用心可想而知。——清·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