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6篇900字

文教艺术2023-02-07 06:05:06百科知识库

《红楼梦》读后感6篇900字

文章包含读《红楼梦》有感、红楼梦第八回读后感(913字)、关于红楼梦的作文—各有各的精彩(921字)、醉梦红楼,昔我往矣——读《红楼梦》有感(927字)、高中红楼梦读后感(935字)、释然一梦——读《红楼梦》后感(939字)、黛玉已死读后感(944字)等900字左右的读后感优秀作文6篇,供您参阅。

红楼梦第八回读后感_913字

中国的古典名著《红楼梦》一直被许多人喜欢,对于这部小说有过很多的研究,出现了很多的"红学"研究和著作。

呵呵,我也评一会红楼吧。不才,只是个人的观点。

我觉的《红楼梦》是一部反应封建社会的缩影小说。它非常深刻的描绘了一幅中国封建的社会关系图,描述了各种的阶级,政治集团,以及各种伦理道德和种种矛盾。是一个封建社会的集中反应,对当时的社会是一种批判。我敬佩曹雪芹的这种精神。

这部小说也好像是曹雪芹的自传。他那坎坷的一生就如同小说一样。其中的种种无奈和悲愤在小说中有很多的体现。

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爱情,呵呵有人说我是小女人,所以只喜欢读爱情,可是爱情是几千年来人类社会一直追求的美好。没有爱情我想这个社会也许会黯然无光的,那没有爱情,这部小说同样会失去光芒。

在《红楼梦》中,大体外在的情节看,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但是如果细细思量。却又好像林黛玉不是贾宝玉的真正爱人,只是个青梅竹马的,两小无猜的,形式上的爱人。如果按逻辑思考真实的情感来体会,他与林黛玉那种爱情,并不是现实中的爱情。很朦笼的感觉。人们常常把薛宝钗来和林黛玉来比较,其实我觉的有个很关健的人,好像被遗忘了。那就是袭人。她对宝玉的爱抚,照顾。把女人对丈夫的那种关系表现出了。特别是她还是首次而且真正的和宝玉发生关系的人。读到这里我觉的曹雪芹有些潜意识的想把袭人来当做那种所需要和依恋的情感。而薛宝钗是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标准的,在名份上,在观念上的一个妻子形象。贾宝玉对她的暧昧也反应出了曹雪芹对现实的无奈接受。

我本人很倾向于文文弱弱的林黛玉。很喜欢那种绰约的风情和楚楚动人的神态。像仙女般的美貌,有着一般小女人的毛病。那才情,把一切都掩过了。林黛玉是美的化身。我真的希望她能和贾宝玉双宿双飞,可是曹雪芹在这个处理上,又下意识的接受了现实的社会。在那个封建的社会是不允许那样的爱情的。这是我读《红楼梦》的最大无奈。

全篇曹雪芹用了象征手法。在许多人名的谐音上很是逼真。用了各种隐喻对封建社会进行了,生活的批评。是对人性压抑,爱情压抑所做的愤慨抨击。是对他所经历的封建社会家族斗争,政治关系,人际关系的深刻体现。是部伟大的著作。

成语青梅竹马: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儿童以竹竿当马骑。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如:唐·李白《长干行》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又如:那少年时期的青梅竹马,在他心灵里留下了多少难忘的记忆啊! ——魏巍《东方》第一部第九章

成语双宿双飞:宿在一起,飞在一起。比喻相爱的男女形影不离。如:无名氏《杂词》:“不如池上鸳鸯鸟,双宿双飞过一生。”又如:你肯教双宿双飞过一生,便则我子弟每行依平。——元·石德玉《紫云庭》楔子

关于红楼梦的作文—各有各的精彩_921字

推开心门,收获的是四季的美;推开自然的门,惊羡的是山水的美;推开大观园的门,感叹的是人性的美。

一曲红楼一场梦,那人那事,早已不存在。唯有他们在我们心中铭刻的精彩。

薛宝钗,宛如春桃,在春风中娇艳地绽放。《红楼梦》里假若没有你的芬芳,大观园是不完整的。有人唾弃你,说你善用心计,玲珑八面,还硬生生地夹在宝玉和黛玉之间不肯退出。可我知道,那些人不懂你的美,更不懂你的心。春风拂来,满山开满妩媚的桃花,香气扑鼻。那不就是你善解人意的笑脸?晚风习习,偌大尘世只有桃花哀愁地吟唱。那不就是你内心的写照?原本长辈们口中的“金玉良缘”的确让你心驰神往,可渐渐你明白,只有黛玉才是宝玉真正的伴侣。你想呐喊,却没有宝黛两人的勇气,所以你选择服从,选择沉默,而非反抗……

史湘云,宛如夏荷,在夏日中清丽地立玉。你无论出现在大观园的何时何地,都叫人心生欢喜,渴望静静听你诉说一番。你清秀可爱,才华横溢;虽然身世凄苦,但你从不怨天尤人,你坚强地在暗涌洪流的贾府生存,仍心存美好,勇敢地去追求你想要的幸福。你不就像夏荷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烈日当空,而你却越开越美丽,于清风中传来属于你幽香。你无意表现美,却处处彰显你的美。

贾宝玉,宛若秋菊,在秋风中高洁地挺立着。都说女人的地位是低下的,你当着众人的面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儿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得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但把你比作花,似乎更让那些封建思想者找到抨击你的理由。可我也知道,你丝毫不在乎别人是怎么看待的。你就像菊花般高洁傲岸,对于封建社会的腐朽,你早已看透,所以你选择绝不妥协,所谓功名利禄,振兴家业,在你眼里,不屑一提。

林黛玉,宛若冬梅,在寒风中傲视群芳。有人说你可敬,因为你从不学人奉承,你做人真真实实;也有人说你可厌,因为你情绪过于敏感,言谈举止远不及宝钗得体。可是我想,没有黛玉你,也不会有所谓的宝玉之人了吧?你们是心灵相通的,你们早已厌恶封建礼教中虚伪的一套。你们彼此用细腻的心互相交流。黛玉,你是傲雪的梅,你的个性,无人能学,无人能及,正如梅花有自己的美,叫人沉醉的美。

花有四时,梅菊莲桃,恰如其人,各有风采,各有各的精彩。

成语善解人意:善:善于;解:理解。善于理解别人的意图。如: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7回:“他总不离杨妃左右,最能言语,善解人意,聪慧异常,杨妃爱之如宝,呼为雪衣女。”又如: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她与康老一样的善解人意,却很少将自己的事随便告人。”

成语出淤泥而不染:淤泥:水底的污泥;染:沾。生长在淤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如:宋·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又如:我就是喜欢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

醉梦红楼,昔我往矣——读《红楼梦》有感_927字

袅袅炊烟,来聚一缕最飘逸的;悠悠白云,来拢一丝最沧桑的;灼灼红叶,来拾一枚最殷红的;簌簌落花,来撷一朵最灿然的;萋萋芳草,来摘一束最青涩的;朗朗日色,来掬一杯最炽热的;浓浓人生,来酿一窖最醇香的——阅读人生。唐诗如瓷,宋词若纱,元曲似霞,如此一说,明清的小说可就是般玉,类雪了。那么玉中之最洁净,雪中之最傲然的,当属《红楼梦》莫属,古往今来,各色各路的文人墨客同是探读谁解其中味的红楼梦,有人觉听到了封建制度的丧钟,有人体悟到了宝黛之间的深情款款,有人触碰到了曹雪芹的良苦用心,有人仅是迷恋于故事本身而已。回首驻足,纵观千年历史跌宕起伏,连绵不绝。唐的繁华,宋的儒雅,元的四海归一以及明清的肃穆宏严,惊叹于曹雪芹可以在如此贫困窘迫的生活情境下创就如此之艺术瑰宝,单是毅力一点就能够让读者折服。《红楼梦》横空出世已250余年,曹雪芹沥尽心血写就此书,曹雪芹只有一个,但是全力钻研“红学”,直至终老的人又有多少?黛玉葬花时悲怆惆怅的意境可算是表达的淋漓尽致。桃花灼灼,点点愁绪,花开花落,花容月貌,香消玉殒,使者我倒也是紧跟着悲伤地肝肠寸断了。水中月,镜中花,若过眼云烟,任岁月变迁,终是会随风消逝,终是会支离破碎的。是有谁说过,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会说没有泪水的人,眼睛是干涸的,但一本书读下来,林黛玉哭丧起来梨花带雨的模样给了人别有洞天的感受,但你会因为介意林黛玉所谓的“使性子”而不看经典名著《红楼梦》吗,曹雪芹如此刻画人物自然是别有用心。一个故事,遗憾悲惋才有肝肠寸断的回味;一场人生,困迫坚韧才显勇毅骇俗的奔放;一种情感,悠然缠绵才会给人动人心弦的凄凉。秦砖汉瓦,唐骨宋风,黯淡了多少文人渺茫的希望,但在这个世上,一星陨落,黯淡不了繁星满目;一花凋零,破败不了繁花似锦;一人堕落,损磨不了万千希翼。我们的漫漫人生是有限的,但身边还有更多更多的无限,无限的风,无限的雨,无限的霜,无限的露。留意身边的韶华,回望故去,今下,与将来。人生如花,或素雅,或妖灼,或淡雅,因为阅读,变得赏人悦目;人生如酒,或馥郁,或芬芳,或醇美,因为阅读,变得历久弥香;人生如花,或热烈,或简朴,或奔放,因为阅读,变得华美似火。

成语别有洞天:洞中另有一个天地。形容风景奇特,引人入胜。如:唐·李白《山中问答》诗:“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又如:各处尽是画栋雕梁,珠帘绮户,那派艳丽光景,竟是别有洞天。——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八回

成语动人心弦:把心比作琴,拨动了心中的琴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如:徐迟《长江大桥的美是社会主义的美》:“许多动人心弦的建筑物呢?还只在蓝图上。”又如:这些动人心弦的赠礼,使得另一些战士们难熬了。——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

高中红楼梦读后感_935字

初次接触《红楼梦》这本书,说实话我的感触颇多。抛去它的文化底蕴,含义内容和写作背景,只单单看他半文言的的写作语言,就会让我觉得索然无味,再加上本身这种对取材内容并不感兴趣,所以在四大名著中,认真看过的好像也只有《西游记》而已。若非老师明确留下去品味《红楼梦》的作业下来,我想,除了《红楼梦》中我所感兴趣的诗词一类,剩下的整篇《红楼梦》怕是不会认真的品读了。但《红楼梦》能成为经典也是有原因的,正如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读过前十回后,在这里粗略有感。

《红楼梦》,原名为《石头记》。由空空道人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至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簒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在开头直白的介绍了故事的来源。一块剩下的补天灵石弃在路边,因缘而遇到的道德一僧一道,由其点化而坠入凡尘历练,投胎为贾府公子贾宝玉。甄隐士与携补天石的僧道二人攀谈,隐约间察觉什么,欲想深究,却为南柯一梦。抱女英连在门后逗弄却遇疯僧乱语,后因此结交了贾雨村,并觉得此人不凡。贾雨村常来造访两遇甄家丫鬟娇杏在瞧他,便以为娇杏对自己有意。再一次酒醉之后,甄隐士得知贾雨村的抱负后,慷慨解囊帮助其进京赶考。后贾雨村不告而别,看灯时又失英莲,再加上葫芦庙失火殃及甄家,被迫入住岳父家,遭人冷眼,被一僧一道点化出家。

贾雨村高中后,回乡寻甄隐士报恩不得,便娶了甄府丫环娇杏为妾。不料被参免罢职。家财散尽后经朋友介绍教林如海之女,黛玉。一年之后,贾村雨与旧识聊起金陵贾府,有人报喜,可向林如海求得复职信,要赶赴金陵。黛玉的母亲病逝,林如海托付贾雨村护送黛玉去金陵。初入荣府第二天听闻薛夫人之子薛蟠杀人一案。

人物虽多,出场也看似杂乱。但实际上丝丝紧扣,句句相连。每个人都好像都是故事的主角,虽看似无用,但都默默的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比如那一僧一道,提点着众人,点化甄隐士出家;娇杏偶然一瞥,却使贾村雨高中回来无处报恩之时高轿迎娶。笔锋不急不缓,收放有度;情节紧凑有序,扣人心弦。

成语慷慨解囊:慷慨解囊[kāng kǎi jiě náng],意指“慷慨”,大方而不吝啬。语或出《水浒传·第五回》。“解囊”,拿出钱财帮助他人。语或出《聊斋志异·卷四·鬼作筵》。“慷慨解囊”指轻财仗义,毫不吝啬地捐助钱财给人。[源]《水浒传·第五回》李忠、周通椎牛宰马,安排筵席,管待了数日。引鲁智深山前山後,观看景致。果是好座桃花山,生得凶怪。四围嶮峻,单单只一条路上去。四下里漫漫都是乱草。智深看了道:“果然好险隘去处。”住了几日,鲁智深见李忠、周通不是个慷慨之人,作事悭吝,只要下山。两个苦留,那里肯住。只推道:“俺如今既出了家,如何肯落草。”李忠、周通道:“哥哥既然不肯落草,要去时,我等明日下山,但得多少,尽送与哥哥作路费。”次日,山寨里一面杀羊宰猪,且做送路筵席,安排整顿,却将金银酒器,设放在卓(桌)上。”《聊斋志异·卷四·鬼作筵》杜秀才九畹,内人病。会重阳,为友人招作茱萸会。早兴,盥已,告妻所往,冠服欲出。忽见妻昏愦,絮絮若与人言。杜异之,就问卧榻。妻辄“儿”呼之。家人心知其异。时杜有母柩未殡,荧欋灵爽所凭。杜祝曰:“得勿吾母耶?”妻骂曰:“畜产何不识尔父?”杜曰:“既为吾父,何乃归家祟儿妇?”妻呼小字曰:“我端为儿妇来,何反怨恨?儿妇应即死;有四人来勾致,首者张怀玉。我万端哀乞,甫能得允遂。我许小馈送,便宜付之。”杜如言,於门外焚钱纸。妻又言曰:“四人去矣。彼不忍违吾面目,三日後,当治具酬之。尔母老,龙锺不能料理中馈。及期,尚烦儿妇一往。”杜曰:“幽明殊途,安能代庖?望父恕宥。”妻曰:“儿勿惧,去去即复返。此为渠事,当毋惮劳。”言已,即冥然,良久乃苏。杜问所言,茫不记忆。但曰:“适见四人来,欲捉我去。幸阿翁哀请。且解囊赂之,始去。”[典故]“慷慨解囊”系由“慷慨”及“解囊”二语组合而成。“慷慨”见於《水浒传·第五回》。故事中,花和尚鲁智深路过桃花庄,遇上桃花山上的盗贼周通要强娶庄主女儿,他打跑了周通替庄主解围,却引来大头目李忠,没想到李忠和鲁智深原是旧识,於是尽弃前嫌,邀请鲁智深到山寨做客。住了几天,鲁智深觉得李忠、周通为人吝啬,“不是个慷慨之人”,於是兴起下山离去的念头。“解囊”则见於《聊斋志异·卷四·鬼作筵》。内容大意是说:杜秀才发觉病中的妻子,在恍惚中好像和人说话,并且喊他“儿子”,原来是已过世的父亲之魂,附在妻子身上。原来是有四个人要来捉拿杜秀才妻子的魂魄,经老父百般恳求,并解囊拿出银两来贿赂,这四个人才答应放人。等妻子醒来,探问之下,所言和其父相同。後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慷慨解囊”,用来指轻财仗义,毫不吝啬地捐助钱财给人。

成语从头至尾:从开头至结尾。指某件事物的全过程或全部内容。如: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今来所问,皆是不会仔细看书,又不曾从头到尾看,只是中间接起一句一字来备礼发问。”又如:象一个人受了一辈子的冤屈,如今遇到一个亲人,他得从头至尾倾吐出来。——巴金《火》第二部第十节

释然一梦——读《红楼梦》后感_939字

梦境悠长,哀婉绵延,梦醒之时,飞鸟各投林。——题记

在我眼中,曹雪芹的惊鸿巨著《红楼梦》其实非常模糊,每一个人物都亦真亦幻。正如那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近些年来,许多红学家着力于寻找《红楼梦》中人物的原型,譬如,说史太君的原型是康熙的曹贵妃:譬如,说邢夫人的原型是雍正皇后乌喇那拉氏云云。可惜,文学与政治挂上钩,便失去了原先那种模模糊糊的美意。许多人说,《红楼梦》是晦涩的批判:批判封建制度,批判家长管制,批判统治者专权,批判黑暗污浊社会;但我看来,《红楼梦》仅仅描绘了一个家庭的兴衰,仅仅是一个唯美而凄凉的爱情故事,一个动人的梦,更重要的是,所有的人物都在唯美而模糊的梦境中得到了自己的极乐与升华。何必把《红楼梦》想得那么复杂深奥呢?它只是一个模糊而释然的梦。黛玉葬花时,酿作出“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溅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这样悲伤的诗句,她的性格变幻莫测,又有些离奇古怪,拥有着悲的一面,但这种悲,无疑也是一种感人的美。后来,她气尽而死,看似抱怨抱憾,可试想,她走黄泉路,喝下孟婆汤,忘却世间是是非非,升天化作潇湘妃子,生活在着她梦寐以求的“世外仙源”,何尝不是清高脱俗的解脱呢?以死来结束这样一个人物,又不对其死因做清晰描写,任其模模糊糊的死去,真是神来之笔。同样模糊的还有跟林黛玉以身相许的贾宝玉,其实贾宝玉并没有准确的性格,他任性,风流,多愁善感,又有一点小孩子气。他衔玉而生,肌骨如凝脂,似桃花,他曾两次梦游仙境,目睹仙界妖娆华丽,鉴金陵十二钗之命运,却懵懵懂懂,似傻似呆。他生活在纸醉金迷中,模糊而多变,扑朔迷离。或许是有意避讳,作者将书中的一切都描绘的模模糊糊,既然如此,我们便似懂非懂的品读,又有何妨呢?十二钗如一梦;宝黛间“但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爱情如一梦;宝钗矜持柔韧,不卑不亢的高风如一梦;晴雯勇而直爽,死而无憾的豪情如一梦;诗社中风花雪月,潇潇洒洒的岁月如一梦;刘姥姥嬉笑无忌,粗糙浮躁的俗乐如一梦;大观园红香绿玉,清泉泻露的浮华如一梦;贾府流水落花春去也,曲终人散的结局如一梦……这一梦一梦,简单如歌,单纯如一首清丽的诗,超脱凡尘,飘渺至极乐,在岁月的洗礼下,愈发模糊懵懂,也愈发透露出释然凄美的气质。

成语模模糊糊:思想上不清晰。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2回:“雪雁出来一看,模模糊糊认得是薛姨妈那边的人。”又如:我对老家的印象一直是模模糊糊的。

成语纸醉金迷:原意是让闪光的金纸把人弄迷糊了。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华环境。如:宋·陶谷《清异录·居室》:“(痈医孟斧)有一小室,窗牖焕明,器皆金饰,纸光莹白,金彩夺目,所亲见之,归语人曰:‘此室暂憩,令人金迷纸醉。’”又如:我来到日本不久,听的不多,见的不广,但在五光十色、纸醉金迷的纷乱生活中,有些事物给我的刺激特别深。——杨朔《樱花雨》

黛玉已死读后感_944字

近来有幸研读了《红楼梦》一书,在读到“黛玉之死”三回时,感触良多。王国维曾说过:“《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吾国之文学,以挟乐天之精神故,故往往说诗歌的正义,善人必令其终,而恶人必离其罚,此亦吾国戏曲、小说之特质也。《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而“黛玉之死”正好就是照应了“悲剧”这一说法。有人说这三回是后四十回中最精彩的三回。写黛玉之死,就是写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这是一个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结局。

在读这三回时,我有这样几个体会和思考:第一,黛玉之死的悲惨结局揭露了统治者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表现出的冷酷无情。他们不惜牺牲林黛玉的生命,也不顾宝玉的疯傻,毅然决定用欺骗的手段,让薛宝钗代替林黛玉同贾宝玉结婚,这一决定虽然老祖宗贾母起了决定作用,虽然是王熙凤提出的掉包计,但是不可否定的是这是一个为了维护贵族的家庭利益而提出的集体决策。这就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内容。第二,贾母对林黛玉的前后态度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林黛玉刚进贾府时,贾母是将黛玉搂在怀里当成心肝宝贝的;然而,当林黛玉吐血,贾母去看望她时,见林黛玉神气不好,她不但没有什么悲痛表情,反而吩咐凤姐等人说:“我看这孩子的病,不是我咒她,只怕难好。你们也该替她准备准备……也不至临时忙乱。”这是多么的冷酷无情啊,这就是所谓的亲情吗?我不由质疑了。第三,宝黛爱情的悲惨结局以及林黛玉内心的深沉痛苦让我觉得心疼。在听到傻大姐说宝玉将要和宝钗结婚的消息时,林黛玉当时的反应是:一下子变得精神痴痴迷迷,身子恍恍荡荡,竟像有千百斤重,走起路来,两只脚像是踩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可看出黛玉当时的内心有多么痛苦。但是由紫鹃陪着去见宝玉时,“两人也问好,也不说话,也无推让,只管对着脸傻笑。”好端端一对深爱着男女,在统治者的摧残压迫下,竟变成这样,能不叫人心疼吗,能不叫人痛心吗?

总而言之,宝黛爱情的悲剧以及黛玉之死都是由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无情而造成的,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统治者的腐朽无能以及青年男女不能支配自己的爱情的悲惨命运。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后人去重新思考的。

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在《红楼梦》这部艺术的百科全书中,只要我们肯静下心来,细心地研读,相信我们会不断地发现新的天地,新的境界,新的趣味。

成语催人泪下:催:催促,促使。形容事迹十分感人,使人不禁流下眼泪。如:王朔《过把瘾就死》:“电影里的相声和幽默小品不能使我们解颐一笑,甚至绝对催人泪下的悲剧我们从头看到尾也始终无动于衷。”又如:这本催人泪下的小说,我至少读了三遍。

成语震撼人心:撼:摇动。指某件事对人内心震动很大。如:《后汉书·任隗传》:“窦宪秉权,专作威福,内外朝臣莫不震撼。”又如:我听到这震撼人心的消息时激动得快要流泪。

本文标签: 读后感作文  红楼梦读后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