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了母爱,可以穿越时空(1137字)、科技之风优秀作文(1123字)、地下森林断想读后感(1135字)、读行走中的玫瑰有感(1087字)、民族团结(1097字)、花千骨优秀作文(1152字)、安妮日记读后感(1130字)、兔之眼读后感(1137字)等1100字左右的初一精选读后感8篇,供您参阅。
母爱,可以穿越时空_1100字
今天,我们要想读一本感人肺腑的好书并不难,难的是这本书的真情是否打动了你的心,在你的心海中是否激起了层层涟漪。暑假里我读了《亲亲我的妈妈》这本书,它震撼了我的心灵。这本书的主人公叫赵安迪,他从小就没有享受过母亲的哺育与爱抚,只是在父亲那结实的臂膀的呵护下长大,因为缺乏母爱,他渐渐变得很自卑,不愿与同学交往,总是静静地坐在角落里,呆呆地看着别人追逐嬉戏。他是那样的柔弱孤单不起眼。在他父亲去世以后,他不得不离开自己与父亲居住了十年的家,跟着他只在照片里看到的他的妈妈,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本来就自卑的他,更加孤独了,他除了上学,就是一个人呆在屋里,无论妈妈怎么努力,他也不与妈妈说句话。妈妈非常伤心,经常独自流泪,最终积劳成疾,当赵安迪无意间发现妈妈每天都靠吃药维持体力,支撑他上学和生活时,他突然间长大了,他不顾一切地喊妈妈,亲妈妈……亲情如海浪一般奔涌着。我为赵安迪的不幸痛苦着,也为他的幸运开心着。是啊,天底下最平凡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无论是穷是富,无论是祸是福,妈妈永远是孩子的大树。这让我想到了我自己。我是一个生活在城市边缘的留守儿童,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父母就去外地打工,将我丢给了七十多岁的外婆。妈妈走后,本来开朗活泼的我一下子变得郁郁寡欢了。我如同掉进了冰窟窿,四周都黑暗冰凉的世界,我不愿与同学老师说话,不愿回答问题,我的成绩急剧下降……短短的一个学期,对我来说似乎过了几个世纪,我彻底变成了另一个我自己。期间,妈妈不停地给我打电话安慰我,妈妈的电话成了我生活里唯一期盼的事情。在妈妈的鼓励下,渐渐地我适应了这种留守生活,也慢慢走出了孤独的阴影。我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宽容,学会了与人交往,学习成绩也一天天地赶上来了。去年五月,因为金融危机,妈妈在遥远的城市失去了工作,当妈妈告诉我,她要回到我身边再也不走了的时候,我激动地一宿没合眼,在心里不停地想象着见到妈妈的场面,不停地盘算着送什么礼物给妈妈。最终我用自己平时省下了的零花钱买了一束康乃馨,在妈妈来接我的时候,我把她送给了妈妈。妈妈激动得哭了,我也哭了,我们俩相拥哭了许久。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不得不如此。但我明白这只带泪的康乃馨,包含了我们母子之间的浓浓亲情,更包含了妈妈的无奈和辛酸,正如赵安迪的妈妈,为了生活而不停地奔波却不被孩子理解,她一声不吭,一直默默忍受着不被理解的痛苦和疾病折磨的痛苦。我的妈妈又何尝舍得把那么小的我留下来呢?她又何尝不是时时忍受着思念孩子之苦呢?即使远在天涯,母爱也能激励你前行,也是你心灵中的依靠。因为母爱是真实的,她如高山一样坚实地耸立在你面前,让你随时都能感受到她的存并且传递给你强大的力量;母爱可以穿越时空隧道,让你在失望时知道奋起,在孤独中学会坚强。
成语郁郁寡欢:郁郁:发愁的样子;寡:少。形容心里苦闷。指闷闷不乐。如:战国楚·屈原《九章·抽思》:“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又如:在她给余永泽和王晓燕的信中充满了悲天悯人和郁郁寡欢的情绪。——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六章
成语悲天悯人: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如:唐·韩愈《争臣论》:“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又如:君生平绝口弗谈政治,独其悲天悯人之怀,流露于不自觉,有如此者。——柳亚子《燕子龛遗诗序》
科技之风_1100字
记不清是多久之前的事情了,偶然时,发现书柜上还有一本书面有些泛黄的书,用手轻轻地将它抽出来,看着那封面,熟悉而怀念的感情,油然而生……
从书柜中抽出这本《科技》书,看着那泛黄而整洁的书面,心中不禁油然而发激动之情,曾几何时,年幼的我得到这本书,因为是年幼所以买的是注音版,如今回顾起这本书,不由得嬉笑起我那童年的我。那样的可爱化文字——“目录”,因为那时候的我喜欢看关于吃的,所以我第一次看的是“常嚼口香糖真的会有益健康吗?”这一篇,嗯!就这篇吧!62页!翻开后立刻投入入视野的是两张吐泡泡的情景照,接着就是正文了:常吃口香糖不仅有助于面部肌肉的发育,而且有利于牙齿保健,还能促进身心健康。经常咀嚼口香糖对人体健康至少有三方面的好处:预防龋齿;固牙;促进面部肌肉发育……现在回顾起来第一次看这篇时,因我那可笑而嫩稚的样子,不由得嬉笑起来。那时的那般的严肃,严肃下口中还嚼着大把的口香糖。我喜欢看关于吃的,也喜欢看怎样保护身体的内容。“为什么手脚上的血管是青色的?”再次回顾起这一片时,知识也同样滤之脑海。如今,我再读这一篇时,那书上的真理战胜了我那毫无根据的话。
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日常作息中,都与科技息息相关,记得有位伟人曾说过:“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爱因斯坦”“书是知识的源泉。”是啊!一本好书!会使我们受益匪浅,遨游于知识的海洋,我便是那渺小的帆船,尽情地乘风破浪,直到登上花海彼岸……
以前的我,不明白妈妈每次淘米时为什么不多淘几遍,经过问妈妈和查找科技书才知道,这次,我又在科技书上找到了答案,原来米粒中含有很多营养的有机物,可以溶解在水中,淘米的次数越多这些营养物质流失的便越多。我很怕流血,因为那种血红令我感恐惧,甚至我都不看血腥片,以前的我常常会想:血为什么要是红色的呢?不可以是别的颜色吗?直到读了科技书我才明了,原来血液中罕有红色的细胞及质__血色蛋白构成都红血球,红血球多所以人体内的血液就是红色的啦!
当然了!书中还有很多的内容,如:“人为什么会脸红?”、“人为什么会打哈欠?”、“人为什么在运动过后要多补充税费及食物?”……
“人类用知识的活动去了解事物,用实际的活动去改变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后者去创造宇宙。——克罗齐。”
科技就像音乐一样,传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种传染!让我懂得大自然以及各种知识;这种传承,将会使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不停的传承,让我们的知识海洋,得以全面!
科技就像音乐一样,传承了歌词中的精髓,传承了其中的含义,它以歌声唱响热情,它以实际影响各方。我爱科技,科技与我同行。
成语曾几何时: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没过多久。如:宋·王安石《祭盛侍郎文》:“补官扬州,公得谢归。曾几何时,讣者来门。”又如:曾几何时,他自己去做了一个小小的官儿回来,而他又劝我去学法政了。——郭沫若《少年时代·反正前后》
成语息息相关: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清·延君寿《老生常谈》:“造古人五七古诗若干首,读万遍或数万遍,熟其音节气味,心解神悟,久久觉得……我之形神与古人之气脉息息相关。”又如:无线电网繁密而敏捷,世界的每一角落息息相关,真是个“天下一家”。——朱自清《三记报章文学》
地下森林断想读后感_1100字
《地下森林断想》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它赞美峡谷的不慕名利、自甘埋没的深沉、坚毅的品格,“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像德都县的高山堰塞湖‘五大莲池’那样轻而易举就可赢得人们的赞美。可是它不。它悄然无声地躺在这断壁底下,并不急于到世上去炫耀自己,它隐姓埋名,安于这荒僻的大山之间,总好像期待着什么,希望着什么”。它期待着,在它的里面出现森林,地下森林。散文更主要的是赞美地下森林的生命力和不争地位但求奉献的高尚品格。森林的原始生命力——种子在不毛之地火山峡谷里,企图扎下自己的根,萌生出自己的芽。可是环境太险恶,阳光又不公平,照不到它们。它们一次次地被扼杀。可是,“总有强者活下来了,长起来了,从没有阳光的深坑里长起来”。千万年的艰辛,千万年的不懈,森林种子的生命力终于战胜了险恶的环境,幽暗的峡谷里柞木苍郁,松树成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它无私地奉献给人们伟岸的成材。坚硬、挺直,决无半分媚骨。山顶的得意小草虽然比它高——地势高,但它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这里有些近似北朝诗人左思的咏史诗句“离离原上草,郁郁涧底松”的意蕴。
文中还赞美了给峡谷以土的风,给峡谷以种子的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还有滋润了峡谷的洁净的山泉……自然生命之歌的雄健旋律是合唱出来的。给人的审美感受是非常强烈的,你会惋惜,你会不平,你会激动,你会亢奋,你会敬佩,你会赞叹!写“物事”宛如写“人事”,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我们几乎处处都听得到作者的心跳,读得出作者深挚的感情。她为地下森林大声鸣不平;她为大自然生命的伟力所深深感动;她为地下森林深情的歌唱,用她的心;她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她钦佩峡谷坚忍的毅力……她歌颂自然生命对生活的痴烈的热爱和不倦的追求。几乎全是叙述的语句,同时又几乎全是抒情的语句。分不清哪是陈述句,分不清哪是抒情句。原来,它们都很自然地融化在一起了。字里行间洋溢的都是情,情的强烈使得我们读者被它感染、感动。艺术感染力是相当强烈的。
散文最后有一段说:“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绝不屈服啊!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其实,启迪作者的是她本人的思考,在作品里就是想像。自然现象本来与人的内心世界没有必然的联系,自然现象也不具有感情。只有文学家、艺术家才在这两个世界中构筑起桥梁,使它们沟通起来,最终给人以种种的启迪。
我们看到,峡谷的深沉与坚韧,长风、清泉的理解与帮助,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的仗义行侠,阳光的无情与偏私,地下森林对生命热烈真挚的爱和它的坚硬、挺直……无不都是人的品格与禀性。
成语不毛之地:不毛之地[bù máo zhī dì],意指毛,种植五谷。“不毛之地”指坚硬瘠薄、不适种植五谷的土地。语出《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後用“不毛之地”形容荒凉贫瘠的土地。[源]《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夏六月乙卯,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晋师败绩。大夫不敌君,此其称名氏以敌楚子何?不与晋而与楚子为礼也。曷为不与晋而与楚子为礼也?庄王伐郑,胜乎皇门,放乎路衢。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以逆庄王,曰:“寡人无良,边垂之臣,以干天祸,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敝邑。君如矜此丧人,锡之不毛之地,使帅一二耋老而绥焉,请唯君王之命。”庄王曰:“君之不令臣交易为言,是以使寡人得见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庄王亲自手旌,左右撝军,退舍七里。[典故]据《公羊传·宣公十二年》载,春秋时候,楚庄王因郑国有二心,而率领大军加以讨伐。城破之日,楚军开进郑国城郭大门,郑国国君襄公,在街口跪接庄王,向楚庄王请罪,并且请求楚庄王可怜他这个战败之人,赐给他一块“不毛之地”,好让他和一些老人们去安度残年。楚庄王因见郑襄公有心悦臣服的意思,因此就退兵而去。“不毛之地”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个成语,用於指坚硬瘠薄、不适种植五谷的土地。後则用来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成语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如:南朝梁·简文帝《答新渝侯和诗书》:“垂示三首,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又如:老弟上的条陈,第一要不拘成格,字里行间,略带些古文气息,方能中肯。——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二回
读行走中的玫瑰有感_1100字
文/胡婷
闾丘露薇,相信喜欢凤凰卫视的观众们,一定对这个名字不陌生。曾因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进行现场报道的唯一一位华人女记者,而一举成名,被誉为“战地玫瑰”。《行走中的玫瑰》这本书是她所写的唯一一部个人传记,出版于2005年,而我读的是2012年的再版,最大的不同是书中从“七年之前”和“七年之后”的两个视角来讨论每一话题,流年对照,展现一位职业女性的成长轨迹和她所感触的社会变化。
在《行走中的玫瑰》里,闾丘露薇放下了记者的姿态,没有报道新闻,没有评论时事,而是用她所收获的成长经历,以一颗朴素、敏锐、善感的心,分享着每个人都在思考的人生命题,如大学、情感、爱情、婚姻、选择、生存、困难、机会、自信、压力、变化、女人、品味、付出、快乐、学习、运气、缘分、做人、公平、名利、年轻、健康等等。她在书中说道:“七年的时间,最大的变化,不再只看到个人的自我成长,而是学会了把自己放在社会里。没有一个人,能够脱离社会和群体,而个人的修养和成长,如果缺乏一套完整清晰的价值体系的话,到了某一个时候,就会失去方向。”我想这应该是这本书最终的意义,每个人从小到大,由于家庭环境、与人交往环境、社会环境、成长经历等等的不同,造就每个人不同的价值观念,使对待问题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所不同,而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社会群体这个框架,只有将自己与社会完美的结合,才能形成一套完整清晰的价值体系,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闾丘露薇对书中的每一个话题的思索和感悟,都那么直接而真实。在关于“机会”的话题中,她想告诉年轻人:“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如果没有每天认真工作的积累,没有提前拿到伊拉克签证,没有提前组织摄影团队,那么一个在战争一线采访的机会怎么落到一名女记者的头上呢?同时,她也谈到机会与时代的重要关系,时势造就英雄。她一直在思考:如果自己晚出生二十年,那还有机会上名牌大学和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吗?她联想到:“在二十年前,一个穷困山区的孩子,只要努力读书,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可以上名牌大学,可以拿到奖学金出国留学,可以创业,但是现在,这样的机会真的很少了。”所以她认为自己是时代的受益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既得利益者。得到的多,就有责任回报社会,所以她一直为现在的年轻人创造机会而努力着。
《行走中的玫瑰》这本书里,闾丘露薇以她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开阔的看事视野,引导着每一个在生活道路上奔走的人们进行反思。人生需要时常停下来静静地思考,对自身成长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对自身价值感进行修炼。正如她在书中问自己的两个问题: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要一种怎样的生活?
成语一举成名: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如:《战国策·秦策》:“然则是一举而伯王之名可成也。” 唐·韩愈《唐故国子司业窦公墓志铭》:“公一举成名而东,遇其党必曰:‘非我之才,维吾舅之私。’”。”又如: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金·刘祁《归潜志》卷七
成语既得利益:指人们或集团已经获得的,法定的某种特别权益。如:毛泽东《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凡在国内和平开始时,属于边区管辖地域内,一切已经分配过的土地房屋和已经废除过的债务,本府本处当保护人民既得利益,不准擅自变更。”又如:这既然是他的既得利益,他当然不会轻言放弃。
民族团结_1100字
爱国是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一种诚挚的热爱和深厚的情感,是一个人最原始的感情之……祖国在我心中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从《诗经》中“坎坎代擅”的江边……岳飞、林则徐、戚继光、郑成功等这些名字家喻户晓。因为他们并不是一些普通的人,而是我们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啊。多少年来,这些光辉的名字,已成为鼓舞中国人民维护祖国尊严,抵御外侮的精神力量。
今天,我怀着对这些民族英雄的无比敬佩和怀念之情读了有关这些英雄的所有资料。我感触颇多,脑海里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其中,大家都知道林则徐是我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福建侯管人,1811年中进士,曾任东河河道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要职,他为清廉,关心民间疾苦,政绩卓着;于湖广总督任内在湖北、湖南厉行禁烟,颇见成效。1838年12月底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抵达广州。开始进行以禁烟为中心的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林则徐向外宣告了他禁烟的坚决态度:“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迫使英美商贩缴出鸦片二万多箱重约二百三十多万斤。随后,于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海滩当中销毁……鸦片战争的失败,是由清政府腐败无能,被英国侵略军的洋枪洋炮吓跑了胆。昏庸的道光皇帝将林则徐革职,充军新疆,葬送了由林则徐的禁烟抗英的斗争成果。但是,林则徐在禁烟抗英斗争中抵御外侮、扞卫中华人民共和国尊严和利益的伟大功绩,将永载史册;林则徐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个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将永远受到人民的敬仰和纪念。
同时,我联想到了现实生活。平时,在班里,一些同学不光自己不认真学习,还经常给班级抹黑,老师、同学多次教育他,他却毫不在意,屡教不改。想想那些民族英雄,他们可以为自己国家,民族的尊严,利用奉献所有的一切,甚至生命。而这些同学与他们真是天壤之别。再想想自己,也真是惭愧,班级里有什么事,我总是视而不见,也从不积极参与。读了这些民族英雄的故事,我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朋友们,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坐起!民族团结在我心岳飞、林则徐、戚继光、郑成功等这些名字家喻户晓.因为他们并不是一些普通的人,而是我们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啊.多少年来,这些光辉的名字,已成为鼓舞中.民族团结在我心中一支支民族团结的歌曲,唱出了我们各族师生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心声.在我心中,民族团结是一束花,“56个民族56朵花”,我们新疆就有47……伟大的地球母亲在漫长的等待中孕育了无数的生命,终于等待有了结果,智慧的种族……就在前秦,前赵,北魏,辽,金夏,金,元,清等各个朝代都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团结……
成语家喻户晓:家喻户晓[jiā yù hù xiǎo],意指“家喻户晓”典源作“户告人晓”,意为告诉家家户户知晓。语本汉·刘向《列女传·卷五·梁节姑姊》。後来引申为家家户户都知晓,形容事情、名声传播极广。[源]汉·刘向《列女传·卷五·梁节姑姊》梁节姑姊者,梁之妇人也。因失火,兄子与其己子在火中。欲取兄子,辄得其子,独不得兄子。火盛,不得复入,妇人将自趣火,其人止之曰:“子本欲取兄之子,惶恐卒误得尔子,中心谓何,何至自赴火?”妇人曰:“梁国岂可户告人晓也!被不义之名,何面目以见兄弟国人哉!吾欲复投吾子,为失母之恩,吾势不可以生。”遂赴火而死。《宣和书谱·卷二〇·叙论》昔者帝王坐法宫,垂衣裳,不出九重深密之地,使四方万里,朝令夕行,岂家至户晓也哉!以吾有庆赏刑威之柄,以驭之而已。[典故]“家喻户晓”原作“户告人晓”。汉朝时,刘向编了一本《列女传》,讲述古代贞烈女子的故事。其中有一篇是叙述古代梁国的一位妇人,有一天家里失火了,她的孩子和侄子都在里面。妇人跑进大火中,原想先救侄子,在慌乱中抱出一个小孩,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孩子。眼看火势愈来愈大,已经不可能再进去救人。妇人心里十分难过,想投火自尽,旁人赶紧把她拦下劝说:“你原本是想救侄子,只因一时慌乱才救成自己的孩子,又何必想不开呢?”妇人说:“话虽如此,但我又怎麽可能挨家挨户的去解释,让全国上下都知道呢?一定会有许多人不了解事情的经过,因而指责我偏心,只救自己的孩子,我以後都要背负这个不义的罪名,还有什麽脸见人?要我再把自己的孩子推回火场,和侄子一起死,我这个做母亲的也办不到,这样下来,还是只有一死吧!”说完就冲进屋子,葬身火海。在这篇故事中,原作“户告人晓”,指的是挨家挨户告诉大家知道。到了北宋的《宣和书谱》,有这麽几句话:“昔者帝王坐法宫,垂衣裳,不出九重深密之地,使四方万里朝令夕行,岂家至户晓也哉?以吾有庆赏刑威之柄以驭之而已。”说皇帝端坐深宫中,靠着行政机制的运作,不用挨家挨户告知就能实行政令,也是同样的用法。後来“家喻户晓”这句成语就由此演变而出,用来表示家家户户都知道,亦用来形容事情、名声传播极广。
成语毫不在意:丝毫不在乎或不介意。如: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一回:“我佛原是个大慈大悲之主,毫不在意。”又如: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一回:“我佛原是个大慈大悲之主,毫不在意。”
花千骨_1100字
《花千骨》是一本我很喜欢的书,它是以女主角的名字来命名的。看完书中花千骨和白子画虐心的爱情故事,我深深地陷入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当初看这本书时,是听说它要被翻拍成电视剧才看的,因为我觉得《花千骨》一定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才会被选来拍成电视剧。当我怀着好奇心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时,就注定了要走上一条“不归路”。
深陷其中
不知为何,刚开始看了一部分后,我就觉得自己就是花千骨,而故事中的白子画、杀阡陌等人就站在我身旁。我感受着他们的感受,心痛着他们的心痛,经历着他们的经历。
由自己的血幻化成的糖宝,在自己面前被最信任的朋友害死,我感受着她的绝望。
自己是世间仅剩下的神,本应受到世人的敬仰,却因爱上了自己的师傅而被世人所唾弃,自己心爱的所有东西都因自己而消失,我心痛着她的心痛。
被绝情水毁了眼睛、舌头,关到一个与世隔绝,毫无生存条件的地方,却因心中有挂念的人、事,而苟延残喘地活了下来,并逃了出去,我经历着她的经历。
为其落泪
书中,花千骨想让白子画在众人面前承认爱她,可他却因自己的身份而不肯。花千骨用威胁众生的假象欺骗白子画,目的却是想让他亲手杀了她。
我本想着,白子画那么聪明,况且又那么地爱她,不会那样做的,可惜我只知道开头,而未猜中结局,他为了天下苍生杀了她,可天下苍生明知是假象,却一起骗了他。
花千骨临死前诅咒他永生不死,在别人看来,这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可对他而言,长生不死,便是永世的孤独,永远地怀着愧疚,如同行尸走肉般地活着。本是相爱的两个人,却因为“善良无辜”的世人一次又一次地互相伤害对方,此时,我的眼泪已不知落了多少。
回到现实
本是一个善良纯真的神,却因世俗的逼迫,成了一个在别人眼中,杀人如麻的恶魔;本是一个个道行高深的仙,却因所谓的仙魔,而杀害一个十多岁,从未害过人的妖神;本是一滴血修炼成的虫,却因长时间的相处,为了见心爱的人的最后一面,而丧失了性命。
他为了救她而中毒,她为了帮他解毒而受到天下人的追杀,她,无所谓;他为了一个誓言,从此再不收徒,而受到天下人的猜疑,他,无所谓;他们为了能在一起,经历了将近三十年的苦难,他们,无所谓。
正因为他们的这种无所谓,才让我爱他们;正因为他们的这种无所谓,才让我爱这个故事;正因为他们的这种无所谓,才让我爱《花千骨》这本书。
看完整本书后,书中的一个个情节都浮现在我眼前,我忽然从中看懂了一些事情:你亲眼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不要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有些时候,可能你觉得你是为了他好,可对他而言,他接受不了的好,便成了一种压力,一种负担。
从前有一本书能这样:让我一看即深陷其中并为其落泪,而当回到现实时能有所得,所以,不可救药地,我喜欢并爱上了这本书。
成语不能自拔:拔:摆脱。不能主动地从痛苦、错误或罪恶中解脱出来。如:《宋书·刘义恭传》:“世祖前锋至新亭,劭挟义恭出战,恒录在左右,故不能自拔。”又如:其既入世也,又复受此感染焉。虽有贤智,亦不能自拔。——清·梁启超《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成语杀人如麻:如麻:象乱麻一样数不清。杀死的人多得象乱麻。形容杀的人多得数不清。如:《汉书·天文志》:“后秦遂以兵内兼六国,外攘四夷,死人如乱麻。”唐·李白《蜀道难》诗:“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又如:儿自幼随父出征,杀人如麻,何曾有为祸之理?今杀妖人,正绝大祸,安得反为我祸?——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
安妮日记读后感_1100字
如果说战争是一个黑色的主题,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落下的最沉重的一笔。在朋友的推荐下,我买下了《安妮日记》这本书。每一次翻开它,看到那一行行刺痛人心的语言,我的心格外沉重,我替那些可怜的人儿深感倍愤,对无情战争和可恶的纳粹也感到更加生气。
《安妮日记》里面讲述的是作者安妮·弗朗克的生活和经历。安妮·弗朗克于一九二九年生于德国的一个犹太家庭,当时的犹太人是受到歧视和排挤的,同常人地位都差之毫厘,当时是法西斯主义,犹太人是要遭到残酷迫害的。就在安妮过完13岁生日不久后,他们一家就开始躲藏生活。安妮一家和范·丹夫妇一家在朋友的帮助下,躲进了安妮父亲曾经办公的大楼的一处隐蔽地方,被安妮称为“密室”。
自从来到这里后,他们每天过着心惊胆战、惶惶不安的生活,无论干什么,都得小心翼翼、悄悄的,生怕弄出声音来被人发现了。窗户拉上了窗帘,不让一丝光线透出来或照进来。只有在深夜稍微探下空气,但更不能出发响声了。本来,一个本应在家里享受阳光、享受自然,在学校快乐学习,一个拥有蓝天、自由飞翔的花样少女,现在却因民族被歧视而躲在看不见阳光,享受不了生活快乐的小屋中,比鸟笼中失去自由的鸟儿更加痛苦,是多大的打击和折磨啊!
在这种情况下,她用她的笔记,记述了在小屋的一切,笔记陪伴安妮度过了26个月艰难而悲伤的时光,同时也在这样的暴烈情境下,去纠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锻炼自己的性格。虽然她很不幸,生活条件更差勇,但身处逆境却不屈服,不丧气,仍然抱着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胸有理想、顽强拼搏的性格真让人佩服啊!我记得安妮曾说过一句话:“假如我仰望天空,我就想,一切都将会变好的,这种苦难必定会有尽头,和平与安宁将重新降临世界。”
安妮说得没有错,其实只有人们才会愚蠢地去斗争,战争是无情的,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痛苦的。如果人们用“善”,对待每一个人,和睦相处,一定可以成为朋友。要战争的,发动战争的,残害百姓的,都是恶人。我想,不只是安妮一个人对和平的呼唤,那是千千万万的人都盼望的,呼唤着的世界成为一家,他们那些可怜的犹太人可重在同一个蓝天下成长!只是安妮没有那么幸运,就在战乱和黑暗即将过去,和着光辉的来临前,一朵含苞欲放的小花在法西斯集中营悄然地凋谢了,一个终符无声地划过了那那短暂的生命。安妮,虽然你没有看到今天世界的和平。
但是,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不是希望你的《密室》能成为作品吗?虽然你没有写出,但是你的文章日记却保留了下来,完成了你的“作家之梦”,也让你的和平之声漾起了激情。只要人们心中有爱,手牵手,心连心,通天塔也可以建起;
如果我们不团结,斤斤计较,老想着自己得利,就算通天塔建了也会轰然倒塌掉。和平是人类发展的桥梁,一起加油吧!
成语小心翼翼:小心翼翼[xiǎo xīn yì yì],意指形容举止十分谨慎,不敢懈怠疏忽。◎语出《诗经·大雅·大明》。[源]《诗经·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诗经·大雅·烝民》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典故]《诗经》是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非一时一地一人之作,主要是采集从周初至春秋中叶的歌谣作品和宗庙乐章而成,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为文学诗歌总集之祖。〈大雅·大明〉篇是在歌颂周文王,他非常的恭敬谨慎,以虔敬的心和美好的德行来事奉上帝,因此得到了许多的福禄。行动举止中,不违背应有的德行,他的美德因此彰显,四方的诸侯国都来归附。典源又见《诗经·大雅·烝民》。内容则是表述仲山甫的德行,小心恭谨,效法古训,具有良好的仪容风度。因此天子赋予他重责大任,颁布命令於四方。後来诗中的“小心翼翼”演变为成语,用来形容举止十分谨慎,不敢懈怠疏忽。
成语千千万万:形容为数极多。如:唐·杜牧《晚晴赋》:“千千万万之状容兮,不可得而状也。”又如:大爷,你可千千万万见了这二个人的面再商量走的话!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兔之眼读后感_1100字
《兔之眼》,如之前看过的《窗边的小豆豆》一样,是一本饱含爱的书,是净化心灵的书。它将理想化的教育、纯真可爱的孩子、充满爱心的老师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内容丰富,情节感人。
同时,这又是小学教师对自己所在班级的孩子不断注入满满的爱与包容的一场奋斗!
足立老师,看似一位放荡不羁的“痞子教师”,实则却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他有一种独特的才能,可以让孩子们的心灵得到解放。他一心为学生着想,不顾个人名利与领导抗争,与政府抗争,甚至为学生绝食,他的善良、智慧、正义、大胆,无不让人感动、敬佩!
小谷芙美老师,大学毕业后初为人师就遇上了问题学生铁三。铁三性格古怪,形象邋遢,爱养苍蝇,平时沉默寡言,偶尔发怒就会咬人。起初,小谷老师被决不肯敞开心扉的铁三深深打击着。慢慢地,小谷老师学会了尊重和理解铁三的特殊个性,并最终发现隐藏在铁三体内的丰富宝藏。她用真诚和全心全意的付出让一个六岁的“怪异”学生成为了“苍蝇博士”……
足立老师,小谷芙美老师,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学生的真爱,充满了人性的善良,充满了对他人的宽容与理解。他们身上所渗透出来的无限温柔浸润着我整个身心。
身处这个温柔世界,我不禁联想到我班里的一个孩子:他,不爱学习,上课不听讲,从不做作业。起初,我也不想放弃他,想尽办法激励他。下午放学后即使很累、很忙,我也抽时间帮他“开小灶”,可他总是一溜烟就跑得无影无踪。我私下和他约定,只要完成一次作业就奖他一颗星,可丝毫激不起他学习的热情。求助于家长,请求家长配合,可家长也无可奈何地告诉我,这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下学期让他去少林寺学武算了!“黔驴技穷”的我无计可施,无奈之下只得放弃。期末考试,他居然才考了“9”分,看到那几乎空白的试卷,我心生些许抱怨:这孩子,考了全年级倒数第一名,不知拉了我班多少平均分哪!一直都认为自己已经尽力了,内心并不愧疚的我,此时与小谷芙美老师相比,却深感汗颜。试想,如果没有小谷芙美老师那超乎常人的耐心与爱心,以及因材施教,铁三这样的孩子最终会被置于危险的边缘地带。小谷芙美老师,她能从孩子的兴趣入手,用自己的善良、包容、智慧与满满的爱去改变他,让一个六岁的特殊学生成为了“苍蝇博士”。对铁三来说,这是何等的幸福!同样身为教师的我,比起小谷老师和足立老师,所做的还很不够。该如何去对待学生,该如何去对待非正常孩子或者孩子的非正常行为,这是我们每一个为师者需慎重考虑的。
《兔之眼》封面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本书内容丰富,质朴感人。生活气息浓郁,充满了童心童趣。既描绘了孩子们的纯真善良,又涉及到理想的教育观,更呈现出作者面对贫苦与弱势者所渗透出的无限温柔。愿你也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但愿你我都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成语一溜烟:形容跑得很快。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五回:“那些亲友听见,就一溜烟如飞的出去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回:“说罢了这一句,便一溜烟外面去了。”又如:那捉他的巡捕见问官和他认得,便一溜烟走了。——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八回
成语放荡不羁:放荡不羁[fàng dàng bù jī],意指“放荡”,放纵,行为不加检束。语出《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不羁”,不受拘束。语出《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列传·邹阳》。“放荡不羁”原指豪放而不受拘束。後用以形容行为放纵随便,不加检点。[源]《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武帝既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时方外事胡越,内兴制度,国家多事,自公孙弘以下至司马迁皆奉使方外,或为郡国守相至公卿,而朔尝至太中大夫,後常为郎,与枚皋、郭舍人俱在左右、诙啁而已。久之,朔上书陈农战强国之计,因自讼独不得大官,欲求试用。其言专商鞅、韩非之语也,指意放荡,颇复诙谐,辞数万言,终不见用。《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列传·邹阳》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於陶钧之上,而不牵於卑乱之语,不夺於众多之口。……今人主沈於谄谀之辞,牵於帷裳之制,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皁,此鲍焦所以忿於世而不留富贵之乐也。[典故]“放荡不羁”系由“放荡”及“不羁”二语组合而成。“放荡”是出自《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东方朔是西汉武帝时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武帝即位初年,徵召天下贤良方正和具有文学才能之人,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东方朔也在其中。武帝看了东方朔的自荐书後,赞赏他的气概,就命令他在公车署中待诏,俸禄不多,也得不到武帝的召见。後来因为他临危不惧,机智应变,不畏君权的作风,被任命为常侍郎、太中大夫,得到武帝的信任。此处是说东方朔上书给武帝,提出耕战以强国的建议,并且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官职而申诉。其行文用语可比美商鞅、韩非,“指意放荡”─语意流畅而不受拘束,写了数万言,最後仍然没有被重用。“不羁”则是出自《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列传·邹阳》。邹阳,西汉时齐国人,和当时的羊胜、公孙诡同为梁国孝王的门客。羊胜等人因为嫉妒邹阳的才能,在梁孝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孝王很生气,就把邹阳交付官吏办罪。邹阳担心死後要承担莫须有的罪名,於是就在狱中上书梁孝王,列举许多古代的君王、贤人,他们彼此之间的信任或猜忌,都为国家带来了不同的影响。而当今的国君,也沉湎於阿谀谄媚的言词之中,牵制於姬妾近侍的包围之下,使得“不羁之土”─那些贤能而不受拘束的士人,宛如良马与牛同槽共食一样,贤愚不分。这也是周朝隐士鲍焦之所以对世道忿恨不平,对富贵毫不留恋的原因。因此他劝谏梁孝王,不要听信小人的谗言,应该与贤臣们肝胆相照,共同治理国政。梁孝王在看了这封书信後,就派人把邹阳放出来,并且成为他的贵宾。後来“放荡”和“不羁”典源被合用成“放荡不羁”,用来指豪放而不受拘束。又被用以形容行为放纵随便,不加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