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包括西游记读后感(1298字)、花开一世界—读《子不语》有感(1333字)、《聊将锦瑟记流年》读后感(1271字)、拥你入睡读后感(1269字)、《莎士比亚戏剧选》读后感(1337字)、论教育读后感(1301字)等1300字左右的高三读后感精选6篇,供您参阅。
西游记读后感_1300字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 百花园中一朵怒放的齐葩。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如此之宏着怎一个“梦”字解决呢?不错,《西游记》它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思想内容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而在这儿,我只从弗洛伊德的“梦”论入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解析《西游记》。
为了能使《西游记》的创作与梦联系上,我们先来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创立初期,由于他得天独厚的文学素养,他选择了与“语言”有密切联系的“谈疗法”来救治他的精神病人。在他看来,精神病人被封闭压抑了的内心障碍,可以经由语言交谈而得以宣泄或净化。可见,精神分析学说在初期阶段就与文学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重视,考察病人的语言反应到对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语误、笔误、读误的心里分析,在向前跨出一步,就与作家的文学创作现象联系到一起了。这种联系实际上在标志着精神分析学说诞生的《梦的解析》(1900)一书中已显出端倪。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方法推衍至文学创作上来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将作家与精神病患者联系在一起,而这一联系的桥梁就是“梦”。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写作也是在做梦,只不过是在非睡梦状态下作梦,因而他的作品也是他内心无意识本能的变形显现,欲望的替代满足。我们往往会说自己作的梦是混乱、荒谬的,完全是一种变了形的东西。
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廿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 它能够传承至今了。
成语自得其乐:自己能从中得到乐趣。如: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白翎雀生于乌桓朔漠之地,雌雄和鸣,自得其乐。”又如:老头儿有个老伴儿,带一个伙计,就这么活着,倒也自得其乐。——朱自清《杂文遗集·蒙自杂记》
成语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如:《汉书·刘辅传》:“天下不可户晓。”宋·楼钥《缴郑熙等免罪》:“而遽有免罪之旨,不可以家谕(喻)户晓。”又如:与其作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不如作家喻户晓之《水浒》《西游》文字也。——胡适《逼上梁山》
花开一世界—读《子不语》有感_1300字
岁月流年,暗影沉沙。忽然就喜欢上那个在纸上,浮光掠影般的世界。沉睡千年的雕花木门;古朴素雅的青石长街;绵延沉寂的悠远青山;初来乍到的小语,她稚嫩的眼中是一个神秘而又充满惊奇的世界。万物生灵,白鹤泣泪,灵蛇有情。遍布青苔的石碑上默然刻下亘古的思念;小镇檐牙高啄的青瓦白墙旁千百年的时光静静流淌;在盛夏中依旧凉意沁人的莽莽山林透过斑驳阳光,轻声对你微笑。
壹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芒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大雪雪冬小大寒。”总觉得旧历里的二十四节气,美得像是一幅幅画。令人忍不住去提笔轻描淡写那美好。
小时记忆中没有空调没有暖气的日子,四季分明。
谷雨时分,有家燕衔泥筑巢;立夏之时,便是骄阳似火;露水一至,秋叶早已纷飞不止;大雪初临,晨起时便可看到窗上纹理分明的窗花。这时总喜欢轻呵一口气,然后看窗上的世界愈显剔透晶莹。
幼时的欢喜,总显得如此质朴而纯真。
贰
“幽人竹桑园,归卧寂无喧。物情今已见,从此欲无言。”
手指轻抚过镂空的窗格,雕花的阑干。指尖传来的温度带着历史独有的厚重感。
我想每一件古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吧!
许是烽火狼烟中问鼎天下的豪情壮志;许是小楼月下的煮茶微语;许是风雨飘摇中漂泊江湖的伶仃孤苦;许是红笺小楷的才子佳人;许是折枝的白梅,斑驳的石壁,褪色的华裳;许是灿烂的明珠,锋利的宝剑,缠枝的步摇。
隔着重重岁月,静静诉说。
叁
忘川之下,桑梓之上。一半是光,一半是影。
三途河边的曼珠沙华,殷红的花瓣垂下迷人的弧度,长明的灯光指引着最后的归途。耳畔传来清脆的风铃声,飘飘渺渺。目力所及的河水蜿蜒婉转,如暗夜中妖娆的精魅,旋转开华美的裙裾,步步生莲。
关于忘川的所有故事,无一例外都带着冰冷的色彩。像是浓墨油彩下的脸,看不清原本默然的神情。
七月炎夏,八月螽嘶。天台外的漆黑夜幕,点缀着些许明亮。那样厚重的黑,浓烈的仿佛让人透不过气,便如坠入深深的冥河,绝望压抑侵入胸口,浸过发梢。
忘川忘川,忘得掉的是那条河,而生生世世的轮回思念,又怎能忘掉?
肆
子不语,怪、力、乱、神。
那是禁忌的词语,不被允许的存在。
许多年后的今天,人们早已忘了,早已倦了。
已无人在晴朗日光下,对一朵花微笑;已无人在晦暗天色下,听一只蝉唱歌;也无人会在夜色深沉中,注视茫茫山林;更无人会在午夜梦回时披衣起身,推门看月色倾城。
繁忙的生活,凌乱的工作,烦躁的心态。人们忙于奔波,忙于生计。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的次数,少之又少。
唯有静观隔岸枫船渔火的小语,那双眸子中的神采,令人艳羡!
伍
远山白云悠然,林木浓荫盖地。站在树下,看流转的季节,听风吹的声息。
好想像故事中的小语一样,看芙蓉花树下亘古绵延的相思;品芦苇荡中飘逸而出的酒香;听季节的神明呢喃耳语;望月光下的白鹤,黯然神伤;梦物生灵,皆有情义!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这个世界的美好,像光与影的交织,漂浮在湖面上,萦绕牵连,随小语的眼睛,静静地与我对视。
何其有幸,看到这世界最真切的模样,看到那样一段光阴,那样一场美好。
原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后记
成语浮光掠影: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如:唐·禇亮《临高台》诗:“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又如: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浮光掠影,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
成语豪情壮志:豪迈的情感,远大的志向。如:茅盾《温故以知新》:“他们大多数两鬓添霜,然而豪情壮志,更见坚强。”又如:那长街,那小巷,正有无限的豪情壮志拥塞其间。——郭小川《厦门风姿》诗
《聊将锦瑟记流年》读后感_1300字
成往坏空,人生短长。并无别事。
——安意如《美人何处》
流年锦瑟,似水浸指。动则水花曼妙,潺潺载梦;静则波澜不兴,盎然惬意。流年的美,如一杯陈年美酒,醇香四溢,酒不醉人人自醉;如一书美文,诗词罗列,低吟浅唱;如一袭美人,曼舞阑珊,捏花恋蝶,浅笑嫣然。
锦瑟流年,执笔红尘,细细听说,凝字为安。让我想起一个江南的女子,安意如。韩式编发,淡色旗袍,珍珠耳坠;恬静的外表,文雅的举止;目似秋水,嘴角抿起衔着淡淡笑容。一个才华横溢,笔调缠绵悱恻的才女。
安意如,她的一生就如她的名字一般,安能事事如意。初生患疾,至今依旧拄着拐杖生活。人生终归不是完美的,行动不便的她渴望自由,却偏偏又在红尘里翻浪。上天给予了她寂寞,可幸的是寂寞煎熬了她,也成就了她。2006年凭借古典诗词评赏《人生只若如初见》声名鹊起,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网络写手转身成为畅销书当红作家。
踱步在文字里的安意如有着天然去雕饰的婉约和美丽。她向往黄仲则“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般悱恻缠绵的感情。梦想自己可以是一位生活在古代有学识的大家闺秀。庭院深处,柳坞荷池,抚琴嗅香,翻书品茶。然而现实中的她,却是一个穿着旗袍拍桌子的女子。她喜欢旅行,向往拉萨和丽江。喜欢苏轼“诗酒趁年华”义无反顾般的洒脱;她喜欢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书,一个人旅行;她孤傲,却不矫情,不故作清高。安意如,就是这样一个人,行走在尘世中,却不食人间烟火。叹时光漫漫,又何妨扬眉谈笑,心境从容。
一份诗缘,一场邂逅。偶然的机会,安意如与元稹的“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擦肩相逢,为之驻足停留。正是这句诗,触碰了她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燃起了她对古诗词的热情,开始了一段温存的诗词之旅。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讵有青马缄别句?,聊将锦瑟记流年”“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那些诗,那阙词,使安意如沉浸在古诗词的美池中,沐浴着古诗词人的情浓之美,思深之美。无论是诗经中唯美的爱情,还是宋词中的旷世韵味;无论是纳兰凄清婉丽,蕴藉自然的词,还是黄仲则志托付给知己的诗,都在安意如的笔端轻松绽放,美如火树银花。
安意如是一个不易激动的女子,虽然采拾在古诗词境深情长的花田里,却不会沉陷在诗词的凄婉怨念之中。正如她所说“情雅成诗,爱淡成词。凡心所向,皆是虚妄。从梦中的花畞走出时,我仍是我自己”如此态度,又岂是常人能及?
安意如用心去品赏,在古诗词中,找到的不尽是美妙与哀愁,还有打动内心更美好,更真挚的东西。与其说安意如是才女,不如说她是个被古诗词熏染的水边伊人;与其说谈诗词,不如说是谈风月。
最美不过古诗词,携一缕暖阳,绽一抹微笑,安意如是个纤手细腻的采诗拾词人。
于现代来说,不是所有的女子都那么有才,不是所有的女子都那么淡雅,不是所有的女子都那么从容,不是所有的女子都那么坚强,不是所有的女子都那么安然,只有安意如做到了。
在流年中行走,不是过客,是归人。安意如,孑然抛却了现世中一切的繁华,恣肆地享受经年的美,啜饮岁月的好,在红尘中不羁。
成语才华横溢: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如:王朔《枉然不供》:“她丈夫任北海是市电讯局才华横溢、很有前程的年轻工程师,相貌英俊,举止潇洒,待客得体。”又如:他从小就流露出才华横溢的天资来。
成语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如: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朱文元]先在徐班,以年未五十,故无所表见,至洪班则声名鹊起,班中人称为戏忠臣。”又如: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鹤龄兄春风得意,声名鹊起,贺客必多,都归我招呼。”
拥你入睡读后感_1300字
时间一点点流过,你在一天天长大,看着你健康快乐的成长,妈妈心里有说不出的自豪和满足。你是一株小苗,向着阳光生长,带着自己的梦想,也承载着妈妈的希望。
今天读了肖复兴的文章《拥你入睡》,颇有感触,忍不住也拿起笔。文章中描写的儿子与你一样,刚刚步入初中,可又一下子长大了许多。这让我想到了你,步入初中,军训归来后,你已经变得像大孩子一般了,变得独立,更加坚强,我欣喜地看着你的成长。
拥你入睡,让我想到了我的宝贝。搂着你的感觉,总是那么温暖。每当你睡在妈妈怀里的时候,看着你粉嫩的小脸,闻着你的气息,感觉我们的心很近很近,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如今你渐渐长大,正如肖复兴说:“原来拥有的天然的肌肤之亲和无所顾忌的亲昵,都变得有些羞涩了。”任何事物都有得有失,少了往日的亲昵,多了眼前坚强的小男子汉!可是我真的不舍,每日都给予你最温暖的拥抱,让爱的暖流在你心田流淌,你的心中每天都充满阳光,爱会滋润你更加健康地成长!
记忆中的你,很少惹麻烦,也许偶尔调皮或任性,也会在妈妈耐心的教导下化解,你是妈妈心中懂事的孩子。你看似很依恋妈妈,但有时也能够独立面对困难。在幼儿园里,因剧烈咳嗽而吐到身上时,你用自己的小手绢擦干净,上衣袖太紧脱不下来时,你用小牙咬着袖口脱下,这时候,妈妈知道你很坚强。小学时你的字写得比较草,我在你的铅笔盒上放张小纸条:“今天我会看到整齐的字向我微笑,相信你会做得更好!”晚上回到家,你带给我的惊喜不言而喻。我生病躺在床上,你为我找药并端来热乎乎的水,还会笨拙但很卖力地为我按摩,那双小手为我带来巨大的力量,温暖赶走病魔,心海深处泛起阵阵激动的浪花。
女儿是用来呵护的,男孩子却可以照顾你。每当家里偶尔停电的时候,你都会去找蜡烛和火机,因为你说你不怕黑;每当夏日电闪雷鸣,你会跑来说:“妈妈,别怕,有我。”家里的物什出点问题时,你会学着爸爸的样子,说:
“让我来,我来修理。”新买的房子装修完,你会与我们一起清理,打扫……每年秋季,你都会帮爷爷奶奶搬菜,汗水顺脸流,也不喊累。甚至在我考试前,你还会鼓励我,学着我的口气说:“相信你能行!”你的可爱说不完,因为你是妈妈心中永远的宝。
有时你也会缠得我心情烦燥,有时你学习并不努力,我也会生气,我知道你心里会说:“妈妈,你怎么总说我?”其实妈妈总是把你的好放大,并鼓励你,因为我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自信、宽容、坚强,是男子汉的品格,相信你会做得更好。
儿子,步入初中学习会更紧张,希望你要努力,遇到困难不气馁。有恒心、有毅力,认真听课,掌握方法,你会事半功倍。人生不是竟技,撞线不是最大的光荣。但你要一直向前看,我们每一个人,只不过是在和自己赛跑,在那条长长的人生路上,追求更好强过追求最好。
每晚睡前,我总喜欢为你读上几首小诗,而你会在这浪漫的音韵中安然入睡。种下思想的种子,收获高尚的心灵。“如果有一天你梦中不再呼唤妈妈,而呼唤一个陌生的年轻的名字,那是妈妈的期待,妈妈的期待是惊喜和忧伤。”
儿子,你终将长大,而妈妈的爱会伴你一生!
成语事半功倍:事半功倍[shì bàn gōng bèi],意指事情只用古人一半的心力,而功效加倍。形容费力少而收效大。语本《孟子·公孙丑上》。後用“事半功倍”比喻工作效率高。[源]《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於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时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典故]战国齐人公孙丑是孟子弟子,他曾经问孟子:“如果夫子掌握齐国大权,可以建立和管仲、晏婴那样的功业吗?”孟子不愿意被拿来和管仲相比,认为帮助齐国统一天下是件很容易的事。比起之前的夏、商、周三代,现今的齐国不但国土广大,而且人民众多,加上以王道来治理天下的圣明君主很久没有出现,以致人民长久处在暴政之中,他们心中渴望施行仁政的程度和“肚子饿的人只求吃饱,口渴的人只求解渴”一样。所以齐国若在此时施行仁政,将正应验孔子说的:“德行流传的速度,比驿马传达命令还快。”而人民心里喜悦的程度,会就像脱离两脚被绑住倒挂的困境一样。这和古时候的人相比,只要花费一半的心力,就能达到加倍的功效。後来“事半功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工作效率高。
成语不言而喻: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如:《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又如:你想他们这朋友之乐,尽可不言而喻了。——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
《莎士比亚戏剧选》读后感_1300字
这句至理名言,已经伴随着不知多少代人走过了他们如歌、如烟的岁月。
——题记
马克思曾赞赏“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说:“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我也不得不为莎士比亚的戏剧所感敬佩,婉转的对话,曲折的情节,都把我深深的吸引了进去。对于《莎士比亚戏剧》这本书,我已沉入其中。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首先面对的是自己原先的理想被破灭。处于年轻时代的哈姆雷特并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挫折和阻碍,思想十分单纯。好景不长,哈姆雷特的父亲去世了,在德国接受教育的他回国,得知自己的母亲在父亲死了一个月后就改嫁给篡夺王位的叔父,在哈姆雷特的心中开始渐渐的对这个世界的事进行了怀疑,他明白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有很多人可能会讲他母亲的不好,可她母亲本是个善良的人,在嫁与不嫁之间,她是在选择哪种不幸,而不是在选择自己的命运。
哈姆雷特一心想复仇,但他要杀的是他的母亲和叔父,就算杀了他们他又能怎么样?所以流传至今的名言:“生存还是毁灭,那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由此诞生了。而后奥菲利亚的哥哥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带领一批人冲进宫来,要为父亲和妹妹报仇。新国王利用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决斗的机会,在雷欧提斯的剑上蘸了毒,同时还准备好毒酒,以便将哈姆雷特除掉。最后,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谋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克劳提斯也被哈姆雷特刺死,哈姆雷特只能留下遗嘱,让好友霍拉旭完成他的心愿。
故事的结尾,塑造了一个十分悲剧的收场,几乎所有的人都死了,而这正是现实所在,他们试图去改变现实,最终什么也没有改变。这种无奈,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体现,也许这就是人本身的最大的不幸。
而《威尼斯商人》在我们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有所接触了,在《威尼斯商人》中,有一个叫鲍西亚的富人女孩,按照她父亲的遗嘱,她得到了三个盒子:一个金盒子,一个银盒子,还有一个铅盒子。其中一个盒子里面装着她的画像,如果哪个男人选择了正确的盒子,那么她将嫁给那个男人。于是,求婚者从世界的四面八方云集到这儿,都希望能得到她……威尼斯:镇上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巴萨尼奥,他下定决心要赢得鲍西亚。但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他需要三千达克特,这可是一大笔钱。而后他向好友,富商安东尼奥求助,而安东尼奥手头上暂时也无法拿出这么多钱,他只能向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夏洛克借钱,而夏洛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如果安东尼奥拖欠还款的话,他将会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巴萨尼奥去了贝尔蒙特,他选择了正确的盒子,铅匣,也就是装有伊人肖像的匣子,也赢得了鲍西亚。安东尼奥在海上的投资全部丧失的消息之后,他决定向安东尼奥讨回借款。在法庭上,夏洛克要求他和安东尼奥的合同能够履行。鲍西亚和娜瑞萨假扮律师,为安东尼奥辩论,使得夏洛克的计划没有达成。鲍西亚同意夏洛克按照契约规定割下安东尼奥的一磅肉,但是割这一磅肉必须严格按照契约执行,就是不能多割也不能少割,不能流一滴血,也不能因此伤害安东尼奥的性命。夏洛克无法做到,只好认输。这戏剧告诉了我,何事无需太计较,或许太计较也不是什么好事。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诸如此类的成功戏剧还有很多,对于评价《莎士比亚戏剧》,我们应该这样考虑,如果没有莎士比亚本人,根本就不会有他这部无与伦比的作品。
成语四面八方: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如: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忽遇四面八方怎么生?”又如:你们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一股灰,再化一股烟,一阵大风,吹的四面八方,都登时散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成语无与伦比:无与伦比[wú yǔ lún bǐ],意指伦比,匹敌。“无与伦比”比喻没有能比得上的。语或本三国魏·华歆〈请受禅上言〉。[源] 三国魏·华歆〈请受禅上言〉(据《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二》裴松之注引《献帝传》)汉自章、和之後,世多变故,稍以陵迟,洎乎孝灵,不恒其心,虐贤害仁,聚敛无度,政在嬖竖,视民如雠,遂令上天震怒,百姓从风如归;当时则四海鼎沸,既没则祸发宫庭,宠势并竭,帝室遂卑,若在帝舜之末节,犹择圣代而授之,荆人抱玉璞,犹思良工而刊之,况汉国既往,莫之能匡,推器移君,委之圣哲,固其宜也。汉朝委质,既愿礼禅之速定也,天祚率土,必将有主;主率土者,非陛下其孰能任之?所谓论德无与为比,考功无推让矣。天命不可久稽,民望不可久违,臣等慺慺,不胜大愿。伏请陛下割撝谦之志,修受禅之礼,副人神之意,慰外内之愿。”[典故]“无与伦比”的“伦比”,是可以互相匹敌的意思。如唐·韩愈〈论佛骨表〉:“伏惟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便是形容皇帝庄严尊贵、英明武勇,千百年以来,没有别人可以相比。在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汉献帝只是傀儡,没有实权。後来,曹操病死,曹丕继位为魏王,想要篡夺汉室,又不想落人口实,便逼汉献帝“禅让”,自己故作推辞,如此三次之後方才接受帝位。华歆时为相国,曾与其他公卿一同上言,请曹丕接受禅让。在文中华歆盛赞曹丕的德行“无有为比”,意思就是说︰德行十分崇高,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後来“无与伦比”这句成语可;可能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比喻没有能比得上的。
论教育读后感_1300字
文/朱莹
自从学校开设了阅读时间,每到那一刻,孩子们每天总会在我的敦促下,很不情愿地收起作业本,开始一段心不在焉的阅读。一天我地满怀期待地问他们:在你们的书橱里最钟爱的是哪一本书?满以为会引发一场好书推介,没想竟然没有一个孩子能答上来。好一会儿有一个平日里学习成绩不错的女孩举起了手,说:“我最喜欢看的是阅读导航,因为它能告诉我许多写作文的方法。”原来看书是为了写好作文,这个答案看似挺不错,那我心里涌起一丝淡淡的失望和同情。本应该是如此放松惬意的阅读,却套上了沉沉的枷锁?——为了提高作文成绩。我不禁为孩子们而惋惜,也为自己作为一个教育者而感到内疚。《周国平论教育》一书中多篇文章提到了“读书”这个话题。他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是阅读的,真正的阅读有灵魂的参与。”我不知道孩子们在读类似丛书的经典选段时,更多的是关注找到了多少好词好句,还是与作者共同遨游精神的家园。当我们将阅读的目标瞄准一个个好词好句的读背应用,怎能有闲暇去做一次精神漫游?这种“为阅读而读”会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吗?
对于阅读指导,我是一个门外汉,但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待孩子们阅读诉求,觉得十分不可思议。首先,是什么使孩子们的阅读带上了功利的色彩?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和阅读有关的忠告,恐怕就数“多读书才能写好作文”之类的话了,但我们却忘了告诉孩子,读书还可以让你变得勇敢、让你感到温暖、给你安全感和幸福感。为此,有的家长甚至急功近利地让孩子干脆读作文选,因为这样可以更快、更直接地接收到写作文的指导。为了更专心地读“有用之书”,很多家长和老师还会禁止学生读“闲书”,或者尽量压缩孩子们读闲书的时间,因此孩子对于书柜里最喜爱的书说不上来也就不奇怪了,这样无疑是在破坏着孩子们读书兴趣和习惯的养成。其次,片段式的阅读究竟是否能带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在我看来,片段式阅读只能窥一斑而不能见全豹,原著中原本鲜活的灵魂被割裂、支解,让人无法拼接一个完整的形象、体会一个完整的灵魂、构建一个完整的世界。如果说片段阅读还有一点益处的话,那就是一个片段仿佛一扇窗,打开了一个个阅读视界,吸引你开始一段神奇完整的精神之旅。美国的阅读教学从来不是一个片段,而是一本完整的原著,让孩子静下心来,倾听作者的讲述。阅读作业也不是所谓的摘录好词好句,而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体会、反思的问题,诸如“你认为书中最精彩的是什么,说说它为什么吸引你”、“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说说你喜欢他的理由”等等,引发你说出真实的感受,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是一次读者与作者的二次对话,那又将是一次美妙的精神之旅。
也许我们都还记得儿时读完一本好的童话书时,掩卷而思、沉迷其中、意犹未尽的感觉。今天的教育目的性太过强烈,很多孩子是背负的很重的心理负担、被动地去读书的,这时,他们无法在阅读中获得幸福。阅读理应是幸福的,我们无权夺走孩子们享受幸福的权利。不用担心他们会在阅读中迷失,只要他们热爱阅读,总会找到书中的知己。我们所应做的,就是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时间、保证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为他们打开一个个经典阅读的宝库,让他们为精神的自由而畅游书海。
成语不可思议:不可思议[bù kě sī yì],意指佛教用语,指不可思虑言说的境界。用以形容诸佛菩萨觉悟之境地与智慧、神通力之奥妙。语出《维摩诘所说经·卷中·不思议品第六》。後用“不可思议”比喻出乎常情,令人无法想像,难以理解。[源]《维摩诘所说经·卷中·不思议品第六》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广之座,於毗耶离城无所妨碍,又於阎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诸天、龙王、鬼神宫殿,亦不迫迮。”维摩诘言:“唯舍利弗,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议解脱法门。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鱼鳖鼋鼍水性之属,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诸龙、鬼神、阿修罗等,不觉不知己之所入,於此众生亦无所娆。”《洛阳伽蓝记·卷一·永宁寺》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至於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典故]《维摩诘说经》为姚秦时鸠摩罗什所译,约在魏晋时代传入中国,颇受知识份子的欢迎。全经共三卷,分为十四品,内容主要记述维摩诘居士的言语行为,并宣扬大乘佛教在家修行即能成佛的理论。而经中维摩诘居士的神通机智,亦透过此经展露无遗。有一次,维摩诘在自己的居所讲道,并请来三百二十万宝座供得道菩萨安坐,那些宝座华美无比,而且又高又大,看来并非小小的空间可以容纳。没想到这些宝座从天而降时,原来小小的房子就好像也变大了,三百二十万个宝座置於其间,一点都不显得拥挤。维摩诘解释着说:“在诸佛与菩萨中,有一种解脱法门叫做『不可思议』,在此境界者,无须将任何事物放大或缩小,便可使高大的须弥山容纳於小小的芥子中。”所以能如此,乃因一切法空,所有现象本无实体,为虚幻之存在,须弥山的大并非真有,芥子的小亦为虚幻,是以芥子能容须弥山,一切众法绝不相碍。维摩诘居士透过屋纳宝座这样神奇的演示,揭示了修行的途径,也就是必须直观一切法的真相,才能证悟真理。而此境地是神妙不可言喻的,也就是不思议解脱法门。後来“不可思议”演变为成语,用来比喻出乎常情,令人无法想像,难以理解。
成语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如:《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又如:讲话时做腔做势,而又带着心不在焉的样子,这似乎都是纨绔子弟的特征,普遍而一律的。——柔石《二月》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