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精选读后感作文1200字

文教艺术2023-02-06 20:31:35百科知识库

高三精选读后感作文1200字

文章包括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1249字)、生命的礼赞昆虫的史诗—《昆虫记》读后感(1165字)、火与冰读后感(1231字)、民族传统文化读后感(1181字)、读九州写的《青春祭》读后感(1191字)、浮士德读后感(1159字)等1200字左右的高三精选读后感作文6篇,供您参阅。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_1200字

今天走进永正书店购买了两本书,一本是《周国平论教育》,另一本是《改变教学 的36部教育名著》。

很久没有读书了,翻开《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心情一下子宁静下来。切身感受到,读书是快乐的、充实的,也是必须的。无论多忙,都不应该不坚持读书。

该书第一辑讲教育理念,提出教育有七条箴言。

书中这样叙述:一切教育都可以归结为自我教育。学历和课堂知识均是暂时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却是一笔终身财富。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我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我把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不妨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教育的七条箴言是:

1.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2.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3.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4.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5.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6.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7.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周国平先生的思考始终在指导着他自己的生命实践,他的哲学思想 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密切关注生命、人生、生活的实际。正如书的封页所述:“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思,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做为教育工作者,我也认识到所有的学问和科学最终的价值和意义都应该体现在实践中。整部书的核心和灵魂就是对教育的思考和探索。共八个部分,周先生从教育的理念入手,直接深入到教育的实质之中追问教育的本质和人性的规律层面;而后从阅读与素质教育的角度,探索教育的最重要问题,也就是生命向优秀发展的道路;进而在孩子的心智和父母的责任方面进行了分析,对家庭环境、孩子的生命状况与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哲学与语文教学这一部分里,重点谈到了生命中的人文精神的教育问题;第五部分生命教育和第六部分灵魂教育就更是把现今的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给教育者提供了一个立体的教育图景;向教育提问则大胆地质问现今的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鲜明看法;教育讲演录叙述了他自己在教育领域内力所能及的努力和抗争。通篇感觉周先生对教育的实质认识渗透,以哲学家的眼光直逼实质问题。

该书还论述了如何读永恒的书,读经典,怎么读。读周国平先生的文字,令人感觉到很宁静,非常享受这个过程,也有很多收获。

成语古今中外:指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泛指时间久远,空间广阔。如:清·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五节:“历观古今中外正史小说所记载英雄患难之事,惊心动魄者,不一而足。”又如:翻遍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没有一个国家曾经用这种所谓示威运动而变成了既富且强。——茅盾《子夜》九

成语不一而足: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如:《公羊传·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又如:两边摆地摊,售卖农家器具及乡下日用物件的,不一而足。——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

生命的礼赞昆虫的史诗—《昆虫记》读后感_1200字

一个人穷其一生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的上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为“虫子”写出了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些写“虫子”的书竟然会被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五十多种文字,直到百余年之后还会在知识界一次又一次的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这些连续的奇迹的创造者就是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的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十九世纪末,法布尔从百香恣生的荒石园中捧出一部《昆虫记》,世界响起了一片赞叹之声。没有哪个昆虫学家有法布尔那么高的文学修养,没有哪个文学家有法布尔那么高的昆虫学造诣,《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书中融合了细腻的自然观察与法国式的幽默,娓娓道来十九世纪法国南部的自然人文风情,并以大量真实的第一手观察、实验资料,将纷繁复杂的昆虫世界,真实生动的呈现出来。无论是六只脚的昆虫还是八只脚的蜘蛛,每个对象都耗费法布尔数年到数十年的时间去观察并实验。法布尔值为详细的交代了他的思路和实验,带领读者融入情景去体验实验与观察结果所呈现出的意义。在他仔细有趣的实验,层层渐进的科学推理;夹叙夹议,生动流畅的叙述中,不仅可以窥知昆虫行为的奥秘,更往往会因为那些:粪金龟如何制作出光滑细致的梨形育儿粪球,蝎子如何两螯互夹来谈情说爱,狩猎蜂如何只将猎物麻醉好让幼虫吃到新鲜食物等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故事,也会因为法布尔在观察昆虫生命过程中所抒发的哲思理趣而感动的爱不释手。《昆虫记》中,法布尔扬弃了生冷的科学笔调,以文学家细腻优美的文笔,哲学家的哲思理趣,艺术家的独特美感,博物学家的知识广度,为人们鉴照出栩栩如生的昆虫世界,进而激发人们去亲近、去了解自然与人文风采的欲望。法布尔用人性观照虫性,用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不是跃然纸上。在其朴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变的如华诗,如美文,昆虫的灵性栩栩如生,昆虫世界成了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学形态。“这个大学者像哲学家一般地去思考,像艺术家一般地去观察,向世人一般的去感受和表达。”法国戏剧家埃德蒙.罗斯丹这样评价法布尔,并以“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法布尔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也由衷感叹道:“在天才式的观察中,融合热情与毅力,简直就是艺术品的杰作,令人感动不已。”《昆虫记》不仅仅充斥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如果没有那样的精神,就没有《昆虫记》,人类的精神之树将少结一颗智慧之果。法布尔精神已经烛照世界一个多世纪,它使我们能够通过法布尔的著作领悟更深的道义。如果这种精神能够唤起我们关爱生养我们的大自然,敬畏生命,哪怕是微小如昆虫的生命,我们的世界将会充满爱,我们的家园将变得更加美好;如果这种精神能够策励我们的莘莘学子耐住清贫和寂寞,在大师收获过的田野里耕耘,他将拾到价值连城的麦穗,其功德将善莫大焉。

成语跃然纸上:跃然纸上[yuè rán zhǐ shàng],意指像在纸上跳动一般。形容描绘的对象非常生动逼真。语或出清·薛雪《一瓢诗话》。[源] 清·薛雪《一瓢诗话》(据《清诗话》引)玉溪〈锦瑟〉一篇,解者纷纷,总属臆见。余幼时好读之,确有悟入,觅解人甚少。此诗全在起句“无端”二字,通体妙处,俱从此出。意云:锦瑟一弦一柱,已足令人怅望年华,不知何故有此许多弦柱,令人怅望不尽;全似埋怨锦瑟无端有此弦柱,遂致无端有此怅望。即达若庄生,亦迷晓梦;魂为杜宇,犹托春心。沧海珠光,无非是泪;蓝田玉气,恍若生烟。触此情怀,垂垂追溯,当时种种,尽付惘然。对锦瑟而兴悲,叹无端而感切。如此体会,则诗神诗旨,跃然纸上。[典故]“跃然纸上”是指书画描绘的对象非常生动逼真,像在纸上跳动一般。如清代薛雪《一瓢诗话》中提到李商隐〈锦瑟〉诗,表达了一些自己比较独特的看法。李商隐是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人。他的〈锦瑟〉诗全文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诗的解读众说纷纭,薛雪认为都是主观的看法,因此他觉得全诗的妙处,应该就在起句“无端”二字,正由於“无端”这没来由的思绪才会衍生出许多悲伤感叹;如果能这样体会,则诗的神韵旨意,便“跃然纸上”了。

成语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如:《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茫茫然周也。”又如:这些画里的虾所以栩栩如生,是由于他深刻观察过真正的虾的生活,笔墨变化、写照已经达到了极高境界的缘故。——秦牧《虾趣》

火与冰读后感_1200字

半年前好友推荐我看下余杰的《火与冰》,评价很高。因为之前没找到完 整版,所以也就一直没看,前几天恰巧搜到了,就把这本书下载到kindle里。今天便抽空拜读了书中的前几篇短文,却发现我对这本书实在有点无感,更没法产生跟朋友一样的共鸣。总觉得作者的自我意识太强,字里行间 不时流露出一种自以为是的自傲感,而且对很多事情的批判口吻太硬也太 主观,让人读起来不舒服。

这让我想起我与另一位好友之前的一场谈话,那时我跟她提到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里的那个保姆,那个保姆在看到主人家的女仆疼的死去活 来时无动于衷,当主人发现,叫她去书房查医书,保姆却在书房看医书里 的病症时泪如雨下,还一直在那低估可怜的姑娘啊,沉浸在自以为是的同 情中不可自拔,直到主人过来问她医书里提到的用药时,保姆才反应过来 她来书房的原因。我跟好友说保姆的伤心是一种假象,不过是自己被自己 感动的。看了《火与冰》这本书的前几个篇章,就感觉文章中这种现象很 明显,好几次所谓的悲凉都有点自以为是的成份,所谓的感动多少有点自 己被自己感动的嫌疑。

比如作者写北大学生在电影院看李连杰的《精武英雄》那一段,文章写当 电影院播放李连杰将一大批日本人打倒在地,北大的学生们在电影院掌声 雷鸣,这种正常人都会产生的名族自豪感,却被作者称为没有意义的浪漫 名族主义情绪,还说在北大看到这一幕让他感到透骨的悲凉 这说法真 心让人有点啼笑皆非,反正我是没法理解作者这种莫名其妙的悲凉感。

即便是在现今生活如此和平安定的年代,似乎名族自豪感已经可有可无的 我们,看到电影里的这一幕,也一定会激动不已,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更何况是九几年的北大学生,他们那一代刚刚摆脱了动乱解放了思想并 渐渐与国际接轨,看到中国人将欺压自己的人打趴在地而名族自豪感爆棚 的心态,是多么自然而合理的事,有啥好悲凉的,难不成作者认为北大学生看到这一幕无动于衷作者才觉得正常?

而且作者还质疑说“掌声之外,还会有什么了?”这我就又不懂了,一个 电影院少说也有三四十个人,这么多人掌声后的那种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作者又是如何判别有还是没有了,这些他所下的断言不过是自己一厢情 愿的自认为罢了。

我始终觉得一个好的作者应该将自己与其所描写的人和事置于平等的地位,以客观的态度来评论他们。而批判性的文字更应如此,我们看批判性的 文章,需要的是作者新颖脱俗独树一帜的思想,而不是为了看作者将自己 放在宛如上帝的位置,对人物和现象评头论足,极端而挑剔,动不动就“他们怎样 我怎样”,感觉谁都不如自己。

这本书目前我只看到百分之十七,后面写的怎么样我就不知道了,不过前 面的内容是让我失望的。但这些毕竟只是我的所想,看豆瓣里还是有很多 人对这本书评价挺好的,说这本书是自由主义的启蒙书,或许吧。不过我 最认同的还是一个网友的说法,说余杰的文字更像一道耀眼的闪电,短暂 到无法照明,给人以启发却无法指引,深读之后有种无痛呻吟之感。

成语自以为是:自以为是[zì yǐ wéi shì],意指自认观点与做法正确,不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语出《孟子·尽心下》。[源]《孟子·尽心下》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絜,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荀子·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己诚是也,人诚非也,则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以君子与小人相贼害也。忧以忘其身,内以忘其亲,上以忘其君,岂不过甚矣哉!是人也,所谓“以狐父之戈钃牛矢”也。[典故]“自以为是”即自认为是,指自我主观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在《孟子·尽心下》中,万章问孟子,为什麽被大家公认是忠厚老实的人,孔子认为是伤害道德的贼呢?孟子回答说:“这种人你举不出他哪里不对,即使觉得他可恶,却无从攻击起。随世浮沉,平时看起来忠厚老实、行为廉洁,大家都喜欢他,但在他的主观意识中认为自己都是对的。这样的人看似有德,本质上却是无德,所以说是伤害道德的贼。”後来“自以为是”演变为成语,就用来指自认观点与做法正确,不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成语评头论足:原指轻浮地议论妇女的容貌。现也比喻任意挑剔。如:清·黄小配《大马扁》第四回:“那全副精神又注在各妓,那个好颜色,那个好太度,评头品足,少不免要乱哦几句诗出来了。”又如:你应该多干点实事,不要总评头论足。

民族传统文化读后感_1200字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成语风俗习惯: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如: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例如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藏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又如:我们到一个地方就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成语安身立命:安身:在某处安下身来;立命:精神有所寄托。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如: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又如:那里是镇守边庭,用人之际,足可以安身立命。——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

读九州写的《青春祭》读后感_1200字

读完《青春祭》,我不禁提起笔,想为青春找一个修饰词,可以用漂亮的压韵形容这一场浩大繁华。

脚踩着青春的我们,对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不信任,这个世界对我们也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我们都是一群对虚无执着,对现实无谓的孩子。

那些年,我也是一个尖锐张扬,按自己的方式成长的孩子。排斥任何平衡木,孤绝地走在钢索上。我总把自己比喻为一个流浪儿,总幻想一个人光着脚在午夜里行走。曾经近乎信誓旦旦地憧憬着身处一个个陌生城市的身影。自己的步子在一座座城市流窜,默默地,不要声响。

我们只是一群孤独的孩子,世界不会因为我们的走失而改变,我们却因为自己的走失而把世界读懂。

我总是称呼我们为孩子。因为,我们的眼睛里有着鹰的影子,那么大,那么远……

我在等待我们有一天也可以飞翔。其实这个天空很高很高。如果我们想飞,请求你们不要把我们多绑住一秒。我们会微笑眼泪不许掉。

游走在17岁的边缘,我遇见了一群孩子。我们提着书写的笔,撞到了一起。

九州哥哥说我们有一个家。家里有他,有我,有寒,有紫月。他们都叫我三月,很亲切很亲切。每次我都眯着眼睛边点头边回答:嗯,嗯。哥哥都不在身边,于是我总在细碎的日子里想他们,想他们给我寄的棒棒糖的颜色,我怕我会忘掉。哥哥说,以后我们会住在一起,他们都会照顾我。哥哥给我写信,字里行间都是我们的笑,我们的哭。也许这个青春,值得我们去祭奠。

今天,我提起笔。一直我都知道我们喜欢文字没有太多的理由。对它就像深埋浅藏的爱,就像那些生长在墙壁角落里的苔鲜一样,不屈不挠,顽强生长。从未想过有一天文字从生命中抽离是怎样一情景,也许是我拒绝这种假定拒绝这种结果,也许是潜意识里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的存在。

我们都在书写。有时候我找不到提笔的理由。紫月说,我们会越写越苍白。也许,他是对的。寒一直都说他啥都不会,可我却总是看到他站在高处,他看我文字时的角度,是俯视。九州运用他手中的笔,绘画出了大大小小的梦。他让他的第六感做主,慢慢相信,梦在膨胀梦在变圆.在青春的最中间.他站出了一排排的希望。

哥哥问过我的梦想,我笑,我一定不会去当作家。我喜欢流浪。三毛说:只有没有流过浪的人,才会认为流浪是一种浪漫。也许是太年轻,也许是眼里有着太多的向往,也许是因为踏着青春的希望。所以,我要流浪。坐在窗前仰望浮云成了流浪的另一种姿态。此时,我还可以幻想。无边的狂想是硕大的翅膀,载着我飞向远方。我不是一个乖巧的孩子,一直都不是。

17岁的我们,敏感是专利。我们总会认为全世界都不要我们了,自己已被所有的人遗弃,于是拒绝所有的东西。到再长大了时,才发现其实我们是不知道这真的想要什么,所以就莫名其妙地放开了明明需要的东西,所以就莫名地感伤起来。其实有谁知道,我们只是想要多一点温暖,多一点笑声呢?

沿着以青春为圆心的海岸线,我在南下的风里写下:青春无悔。

成语不屈不挠:不屈不挠[bù qū bù náo],意指“不屈不挠”之“挠”,典源作“桡”。“桡”义同“挠”。“不屈不挠”指意志坚毅,不肯屈服。语本《荀子·法行》。[源]《荀子·法行》子贡问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桡,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汉书·卷一〇〇·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不诎,遘闵既多,是用废黜。武阳殷勤,辅导副君,既忠且谋,飨兹旧勳。高武守正,因用济身。述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典故]先秦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在《荀子》书中记载了一段孔子与门下弟子子贡的对话。子贡问:“为什麽君子重视玉而轻视珉呢?难道是因为玉少而珉多吗?”孔子答道:“欸!赐啊,这是什麽话呢!君子怎麽会因为数量多就轻视,数量少就看重呢?君子重视玉石,是因为玉石可拿来比拟君子的品德。玉石温润而有光泽,就好像仁;坚固而有文理,好比智;刚强不屈,就好像义;有棱角却不会割伤人,好比有德行的人;即使折断它也不会弯曲,就像勇;玉的瑕疵都显露於外,便是诚信;敲打玉石,声音清脆远扬,就像美好的言辞。所以即使珉有鲜艳的花纹,也比不上玉石的洁白明亮。这便是君子重视玉石的原因啊!”後来这里的“折而不桡”演变成“不屈不挠”这句成语,用来指意志坚毅不肯屈服。

成语信誓旦旦: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誓言说得真实可信。如:《诗经·卫风·氓》:“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又如:臣乃脉定于内,心正于怀,信誓旦旦,秉志不回,翻然高举,与彼长辞。——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

浮士德读后感_1200字

开始看了《浮士德》。认认真真推敲每一句话的意思,看了两个钟头,才把书的序言、献诗、舞台序幕和天上序曲给看完。

这书是难懂的,曾经看过一遍,是大二的时候,喜欢打手电熬夜看书,每天也就能安静地看个2、3个小时吧,所以效率不高。记得老早的时候,看名著只为了情节,直到现在依然有这种观念,大凡故事不够吸引人的,蕴涵的道理再深刻我也不会有兴趣去读。所以吧,说到底我不是个爱读书的孩子。

这个《浮士德》其实满神奇的,首先它的写作方式是舞台剧本的形式。其次,故事非常具有想象力,完全天马行空。第三,“歌德”这个名字很能满足某种小小的虚荣心。第四,看着看着,就会发现里面有好多似曾相识的看法、观点或者景象。所以,尽管很艰深,我依然憧憬着再一次阅读它。去年暑假把书买回来一直搁置着,趁着最近立志读书的机会决定先把它给啃下来。

一开始看小说喜欢把自己觉得好的句子摘抄下来。这些被我相中的,多数都不是什么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的,而仅仅是在内容和情感方面和我有共鸣的。比如在看贝多芬的书籍时,一般把贝多芬夸张的描述成神灵的语句是我最中意的佳句。呵呵,常常再回头看这些摘抄的时候觉得当时自己很幼稚,一页书看看不过1、2分钟,有时为了抄几句话就要花费5分钟的样子,这样等到再回过来读的时候,常常已经没有先前那种激情和如饥似渴的感觉了。所以之后开始改成某伟大领袖的做法,在书边做批注,比如哪一句好,自己怎么想的,或者是看到某个很文学的字词去查字典,然后在书边写上拼音与解释。这样做似乎还不错。可缺点是仅仅适用于自己的书本。到后来偷懒了,什么都不写,习惯看书的时候拿只木头铅笔,看到喜欢的就划下来,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不费力,所以每每有一点点的感动就摘下来,以至等读完一本书以后,发现每一页都是一片狼籍。想想都是RMB换来了,这么糟蹋,以后看第二遍的可能性基本就为0了。总不能哪天心血来潮真的拿块橡皮把所有的铅笔印统统擦去吧?哎,可怜了我那本……了。而且更主要的是,习惯边划边看的过程后,自己对于内容的理解就不再深刻了,因为句句都是“重点”,我又何须体会文章的内涵,结构呢?于是,读书的时候,思考就少了。

现在看这个《浮士德》,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我最讨厌的事情就是一页书上一半是内容,下一半是很多小字体的解释,而通常这些解释又和种种圣经故事、希腊文化联系起来,一看就是一大串。这种情况下,不看就无法了解作者的意思,看了又容易打断自己的思路,真的是很麻烦。所以只好这样,每看一章之前先把解释全部看一遍,有个大概的印象,这样呢,等看正文的时候就能够比较通畅的理解内容,也不用再回过来看讨厌的注释了。

好啦,晚了,看来今天是补不出个读后感了,明天继续。这篇么,就当是个“读书有感”吧,呵呵,本来因为故事情节,取名叫“今天心情相当沉重”的。

成语心血来潮:心血来潮[xīn xiě lái cháo],意指思绪像浪潮般的突起。指神仙对人事的感应与预知。语或出《封神演义·第三四回》。後用“心血来潮”形容突然兴起的念头。[源]《封神演义·第三四回》次日,点人马三千,把黄犯官共计十一员,解往朝歌。众官置酒与余化饯别。饮罢酒,一声炮响,起兵往前进发。行八十里至界牌关。黄滚在陷车中,看见帅府厅堂依旧,谁知今作犯官,睹物伤情,不由泪落。关内军民一齐来看,无不叹息流泪。不说黄家父子在路,且言乾元山金光洞有太乙真人闲坐碧游床,正运元神,忽心血来潮。──看官:但凡神仙,烦恼、嗔痴、爱慾三事永忘,其心如石,再不动摇;心血来潮者,心中忽动耳。真人袖里一搯,早知此事:“呀!黄家父子有厄,贫道理当救之。”唤金霞童儿:“请你师兄来。”童儿至桃园,见哪吒使枪。童子曰:“师父有请。”哪吒收枪,来至碧游床下,倒身下拜:“弟子哪吒有,不知师父唤弟子有何使有?”真人曰:“黄飞虎父子有难,你下山救他一番;送出汜水关,你可速回,不得有误。──久後你与他俱是一殿之臣。”哪吒原是好动的,心中大悦,慌忙收拾,打点下山;脚登风火二轮,提火尖枪,离了乾元山,望穿云关来。[典故]“心血来潮”指思绪像浪潮般地突起,原指神仙对人事的感应与预知。见於《封神演义》。《封神演义》为明代小说,作者根据《武王伐纣平话》,再参考古籍和民间流传的故事纂集而成。据载,商朝末年,纣王当政,不但拒谏饰非、暴敛重刑,并耽於酒色,宠妃妲己又助纣为虐,导致民怨四起。而黄飞虎为当时的一名武将,非常骁勇善战。有一次,他的夫人贾氏依惯例进宫朝见,妲己因为与黄飞虎的嫌隙,将贾氏骗至摘星楼,并串通纣王加以调戏。贾氏为保名节,跳楼自杀而亡。贾氏的小姑黄妃得知此事,至摘星楼痛斥纣王,并欲揪打妲己,纣王恼羞成怒,竟又把黄妃推下摘星楼。黄飞虎对纣王之暴虐无道深恶痛绝,於是决定反叛,其父黄滚苦劝不听,也只好跟着叛逃。黄家一行人走到界牌关,被守关大将余化阻挡,双方交战,黄飞虎等人被擒。仙人太乙真人感应到黄家父子受难,便派哪吒前往援助。哪吒凭着高强的武功打败余化,救了黄氏一家人。书中描述太乙真人对黄家受难之感应,文云:“太乙真人闲坐碧游床,正运元神,忽心血来潮。”而说书人则在此句後加注道:“但凡神仙,烦恼、嗔痴、爱慾三事永忘,其心如石,再不动摇;心血来潮者,心中忽动耳。”故知“心血来潮”这句成语本是用来形容修练成仙者,心思原无波动,但却突然对人事有所感应与预知,但後来语义转变,多被用来形容突然兴起的念头。

成语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见过。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如:宋·晏殊《浣溪沙》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又如:文淑忽然惊喜地想到,她看见了一张似曾相识的黑黑的脸。——巴金《火》第三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