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了长安乱读后感(1013字)、读《宽容永远是一片晴天》有感优秀作文(992字)、陶行知教育名言读后感(1038字)、夏目漱石的《心》读后感(1038字)、国王的演讲读后感(1033字)、童年读后感(999字)、不抛弃,不放弃(996字)、曼德拉的铅笔读后感(995字)等1000字左右的高中一年级精选读后感8篇,供您参阅。
长安乱读后感_1000字
前两天看完了一本书,名字叫《长安乱》。韩寒写的,爵哥推荐的,我自己看的。说实话,刚看完的时候我是满头的雾水,不知道韩寒到底想表达什么。导致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好几天了才敢提笔写点感悟。我不会写书评,因为每一个写书的人都不是只为了写一本书来给世人阅读甚至评价的,而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一种想法或者是思想。如果和某人的观点不同,甚至相悖,某人大可自己也去写一本来驳倒对方,只是自己写几句或好或坏的评语其实是很无聊的,只能给其他同样看这本书的人添个乐子。不过这个乐子由于历史悠久,慢慢发展到各个领域,到现在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了。黄健翔就是这里边的佼佼者。如果我们看一场球突然没有人去解说了,可能我们还会有点适应不了,甚至感觉到很没劲……
哈,说了那么多没用的。杂想嘛,能杂到什么程度就看我思维能跳多快了。既然是因为读《长安乱》才写的读后感,那我再回来琢磨琢磨这本书。没看懂是一回事,毕竟一本书只有写这本书的人自己才最清楚其“中心思想”。好像韩寒也曾说过类似的话。
看过这本书之后让我想起了一本西班牙名著—《堂吉柯德》。同样两个人的旅行,都是一个主角,但《长安乱》里跟随主角的却不是仅仅是助手这样简单的关系,她还是主人公的爱妻,虽然没有过正式的结婚仪式,但同居久了自然就成事实婚姻,而且在小说的最后他的这个助手兼爱妻就死于给他生孩子……
也同样都有一匹矮小瘦弱痴痴呆呆的可怜的马与他们同行。但他们是夫妻所以就要合骑一匹马,因为或许只有两个异性同用一个交通工具才能演绎出更多精彩的暧昧情节。不过《长安乱》的主人公写的还是很传统的,他是一个不愿做武林盟主的练武奇才兼武林高手,身世不明且诡异,武器无敌且灵性。这个简介听起来很熟悉哈,貌似每个武侠小说的主人公都是这样的。但故事的大小情节却并不传统,想必大家都明白暗箱操作这个词,那么这本书就能让人感觉到好像韩寒就是趴在暗箱里写出来的,站在揭露本质的坚定立场上用自己虚构的故事来映射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东西……
此书中:故事背景是一个不知名的朝代,故事情节只能用少来形容,故事地点不超过五个名字……
但韩寒却通过这本书写出了他对一些事物许多的观点,什么事儿什么观点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太多且没记住。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且思考过很多东西,对事物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哈,这个想必不用我说大家也都知道,不过也许这句话才是我的这篇杂想里最有意义的一句话了……
读《宽容永远是一片晴天》有感_1000字
今天,我无意中翻开了《宽容永远是一片晴天》这本书,读完了之后,我受到了很多感触。
书里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有一位年轻人,是县城一所高中的老师。他身边有许多朋友,在他的朋友中,有个人性格极其暴躁,常常别人一句话,就会惹得他大发雷霆,甚至推翻桌子摔碎茶杯。他的朋友一个个和他疏远,只有这位老师还依然同他保持着良好的友谊。有些人对这位老师很不理解。
但不管别人怎样理解,他总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身上都有别人不喜欢的东西。但我们能成为朋友,那是因为我们身上都有我们个自喜欢的东西。何不多一点宽容!宽容我们所不喜欢的,珍惜我们喜欢的……”
就因为他的宽容,他身边的朋友才会越来越多,让他的人生之路走得一帆风顺。
记得小时侯,我去朋友家玩。不小心摔到了,把她最喜欢的那个大花瓶摔碎了。当时我立刻哭了,连声对她说对不起,心想可能她以后一定不会再和我玩了。可她只是默默地把碎片扫干净,并没有骂我,和我绝交。以后,她还是和我在一起玩。长大后,这件事我一直记在心里,从心里感激她。
她只是轻轻播撒一次宽容,得到的收获却是我的终生难忘!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
宽容,带一身高洁与神圣,携一袖清香与温馨,翩然而至,拂去满天的阴云,再多的难解的心结,再多的沉重的烦怨,都会涣然冰释。
宽容是我们随时随地都有机会可以做到的。早上,做早操的时侯,某某同学不小心把你的白布鞋踩上一个黑脚印,你没有恶狠狠的瞪着她,只是拍拍鞋上的灰尘,继续做操;下课,某某同学故意轻轻地打了你几下,你没有大发脾气,和她对打,只是做自己的事或者和她一起玩耍;放学,某某同学开玩笑地说你面目丑恶,像妖怪。你没有用同样的语气说她,只是一笑而过。
你或许身边没有多少贴心的朋友。那么,你要注意,是不是你的心胸太狭小,容不下别人。但是,我要告诉你,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会有关爱和扶持,才不会有寂寞和孤独;有朋友的生活,才会少一点风雨,多一点温暖和阳光。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其实,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空间。
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灵的丰盈;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即是对自已善待。
其实,宽容永远都是一片晴天。
成语大发雷霆:霆:极响的雷,比喻震怒。比喻大发脾气,大声斥责。如:《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又如:不知说了一句甚么话,符老爷登时大发雷霆起来,把那独脚桌子一掀。(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四回)
成语对不起:表示抱歉的客套话。如:曾朴《孽海花》第30回:“明明雯青为自己而死,自己实在对不起雯青,人非木石,岂能漠然!”又如:对不起,我关上窗子,你不反对吧?。
陶行知教育名言读后感_1000字
阅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读到了先生的一些随感和名言。他的某些话,真的触到了我的神经,撞到了我这个21世纪教师的“麻木”的灵魂。最令我感触的不是他的教育理论,而是他热烈美好的教育梦想。
“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从生,人人有得呼吸。”看这种热情,看这种豪情,对教育的热爱,对教育的自信,对教育的希望。这样的感情,我们不是没有,只是大家都把它埋在心里,我们不敢相信我们的教育有这样的威力。我们缺乏陶先生这种“脱离现实”的傻气和呆气。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教师,教育,承担着如此重大的责任。这种强大的责任感,常常会成为巨大的动力。不要时时刻刻清楚地注意着我们的压力。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很丰富,历经百年,有些仍然光芒璀璨,对现代教育仍有重大意义。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其实关于教育,陶先生曾多次提到一个“真”字,我特别喜欢这句。
“心心相印”,多么好的字眼。谁曾料想,原来师生关系竟然可以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师生会有这种境界吗?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个“相”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只有有了这个“相”字,才会有合力出现。不仅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说我们在与学生相处的方方面面,我们都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度,我们常常低估看了他们在各方面的潜力和能力。我们总是说父母娇惯了孩子,其实我们自己,也在不知不觉的娇惯着我们学生。未来老师帮他们设想好,知识做到烂熟灌给他们,习惯是我们日日要给他们做的必修课,计划老师帮你做好,规矩老师给定好,有麻烦老师帮你处理好,有烦恼老师帮你开导。反过来呢?学生不需要做任何事,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理解,不需要关心任何人。
包括他们自己。这样的学生很可怕,离开父母和老师的庇佑就会如怒海一叶;要么无爱,他们不懂得给予为何物,这样的人一生将永远是孤岛一片,毫无意义。我希望我学生要跟我一样,要关注自己,要爱护自己,要为自己理想挥汗;要关注别人,要爱护别人,要为别人的快乐付出。同时也告诉他们,老师不是神,也是他们身边的别人,也需要他们的关注他们的爱护。同他们需要老师一样,老师同样需要他们。不知道学生会不会理解,但是我会去尝试,让他们理解老师与学生间的“真”,理解人生中不可缺的“相”。
成语心心相印:心心相印[xīn xīn xiāng yìn],意指指禅宗修行者,师徒不须经由文字、言语的传达,即能两心契合,互通禅理。语本《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後用“心心相印”比喻彼此心意互通。[源]《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自如来付法迦叶已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印着空,即印不成文;印着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异;能印所印,俱难契会,故得者少。然心即无心,得即无得。《祖庭事苑·卷八·心印》达摩西来,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典故]佛教禅宗主张不立文字,认为禅理不可言说,而断际禅师的《传心法要》就是延续此说。他强调在禅理的实践中,心就是本体、核心,是众生本来就具有而永不变易的佛性;禅修的目的在於保住本心,不起妄念,不假外求。他还特别强调实际生活中“心即无心”的道理。在一切行住坐卧中,但求无心,即不起妄念,这就是佛心了。因此修行时,不须透过语言、文字,以己心和佛心相印证,领悟佛的真理,就是“以心印心”了。後来“心心相印”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也用来比喻彼此心意互通。
成语不立文字: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如: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又如:既非如霍光、寇准之不学无术,又非如释氏之不立文字,瞎着去参。——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
夏目漱石的《心》读后感_1000字
文/曾凯欣
说实话,我觉得没有办法去描述看这本书的感觉。你会有满腔情感想要表达但又吐不出一个字,就好像很饿的时候喝了一大杯水,很撑,但还是饿。很多书都会给我们一种哑巴想要呐喊表态的冲动,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心》里的遗书是先生描述自己的经历。
它讲述的是“先生”结识并爱上了房东家的小姐,同时也赢得了房东太太的好感,但却因年少时曾受到叔父的欺诈而对他人时存戒心,迟迟不能表白自己的心意。先生之前是很有钱的,有钱到后面自己出来独自生活,结了婚不工作也完全可以够夫妻二人生活。但是被自己信任的叔父欺骗后,对于任何人都怀着不信任。后来,“先生”的好友K住进了房东家里,也爱上了小姐,k是一个很执拗,很坦率的人,他有自己的信仰,这个信仰让他不能喜欢小姐,类似必须洁身自好的这种规定。举个例子,k爱上了小姐,就像一个僧人喜欢上了肉,自己的道德约束他不能这样,但是爱情的发展使他猝不及防。备受煎熬的K向好友“先生"表白了自己的心事,“先生”在表面上批评K“不求上进”,背地里却偷偷地向房东太太提出要和小姐结婚。这里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片段是先生批判k的那句话正是k经常说的一句话“精神上没有上进心的人,就是蠢才”。知道了这一切真相之后的K在绝望中自杀了,同时K的死也留给“先生”一生的不安和自责,婚后的“先生”一直无法忘却K,他的内心无比的寂寞,终于也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大家都不是爱丽丝,但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探险。《心》中的先生,最后还是在悔恨与挣扎中自杀了。从一开始看这本书就知道了,但当先生真的自杀并留下遗书时,还是感到很遗憾。用『我是猫』里的话来说就是“此刻烦躁的心情就像用十除以三得出的结果一样,无穷无尽。”精神洁癖的人,总是很难在自我和本我之间妥协。
明明没有凶手,但相互之间却成了杀死彼此的凶手,心与心的隔膜,始终无法被击穿,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孤岛上,没有两颗心能最终碰撞在一起,只有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制裁,没有人了解人,只有相互的伤害,善意的无知的伤害。
如果说先生的死是因为负罪感,似乎太浅薄了。倒不如说,“曾经厌弃别人的我也开始厌弃自己,就这样我变得无神呆滞了”。
《心》是一本令人感动的书,它是体现日本人“菊与刀”性格的最佳读物。文字和感情都很细腻,体现了人性的敏感与脆弱。作品中的主人翁“先生”,是一个忍受着自身不断自责所煎熬的品行善良的中年人,最后却自杀而亡,留下了一封长长的信,作为给年轻人最后的礼物,也替自己的内心赎罪。
成语主人翁:当家作主的人。如:邓小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我们热诚地希望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国家大事。”又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37章:“因此,很多人对煤矿没什么主人翁感。”
成语当家作主:当家:主持家务。本指主管家政,有权对家事做出决定。比喻在单位或国家中居主人翁地位。如:阿凤《夜景》:“看到自己的名字,端端正正写在那选民名单上时,一个公民当家做主的光荣感,会涌上心头的。”又如:沙汀《风浪》:“申大嫂可以说是全家真正当家作主的人,申大哥也事事听她安排。”
国王的演讲读后感_1000字
乍看之下这仿佛是一个励志的故事,当然,这么认为也没有任何的问题,一个患有语言障碍的王室公爵在皇室、国家的紧迫情势之下,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陷、积极去改变,最终逃出了缺陷的阴影,而终于让那些质疑、担忧、讥讽等等的公众舆论烟消云散,最终也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国王。
这个故事的励志意义另一部分也因另一个人物的所为所对比升华:George的兄弟Edward,本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皇室公爵,王位的理所应当的继承人,却因人生际遇和风流个性,逐渐的放弃了对王位的追逐,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天赋如果不为后天善用,也会逐渐被磨灭,被荒废;而对于George来说,一个对于王位继承者来说相当有阻碍的缺陷,如果有心去改变、不停的尝试,最终也会得到纠正,获得真正的自信。
你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为了讲述伟大王与民、医与患无差别友情的故事,语言治疗师洛格和王室继承人George齐心战胜“顽疾”,两个人一同为对自己来说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而奋斗。当然,这个“顽疾”不同于表面上那样简单,仅仅是“口吃”或者“发音”,或是“说话是否流利”的问题。在当时的国际情势下,而在王储之中的理想继任者却沉迷风流韵事不思大体(其实对于这一点就我个人而言是否要对Edward抱否定批评态度,还是要持保留意见),而对于当时社会和国际情势动荡的情况下,一个强有力的国王,一个英明的统帅,一举一动都为人们所关注,人民希望得到希望和自信,希望看到一个能给他们安全感的王。因此George的“顽疾”,反而显得那么的引人注目,因为对于国王和重大场合而言,一场有力、有自信的完美的演讲,对于王室、国民和公众来说,都是必不可少需要的事情。
所以如果George是个平常的人,或许他有口吃,或许他的发音有问题,这都没什么,他可以选择成为作家、卖笔杆子,他可以选择出卖体力来维持生计,他可以尽量避开交际、闭门闭户,这都是没什么重要的事情,他自己和别人也许都不会觉得这是多么有问题的一件事。然而他却成为一个有语言缺陷的王室继承人、国王,一个小问题也许就成为了大困难,就像Edward一样,一个花花公子其实没什么,但是因为出身背景和责任,就显得有些失大体、不成器之感,其实都是位置造就的,因为人并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
讲到这里,我想,很多人也许都在羡慕另一种生活,其实所有的生活都是一座围城,除非你可以拥有每一座城门的钥匙而可以自由进入,否则,并不要轻易羡慕或者盲目追寻另外的生活,除非你已经想得透彻,或者是你个永不思悔的人。
成语花花公子:指衣着华丽,只会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有钱有势人家的女弟。如:清·张南庄《何典》第六回:“活死人便知他是个仗官托势的花花公子了。”又如:他和小丑的不同,是不扮横行无忌的花花公子,也不扮一味仗势的宰相家丁。——鲁迅《二丑艺术》
成语风流韵事:风雅而有情趣的事。旧指文人诗歌吟咏及琴棋书画等活动。也指男女私情。如:清·王韬《瀛壖杂志》:“人各却步立,不敢询姓氏,及移烛烛之,则倩扶也。一座哗然,此亦风流之韵事,承平之佳话。”又如:他常常带着张小桃进出他的律师事务所。他的风流韵事还多得很。——巴金《家》三十一
童年读后感_1000字
我在这个暑假里,读了高尔基一生的三大名著,想必说到这里,大家都知道是哪三本了吧。当我读完这三本书的时候,尤其是《童年》这本书时,我陷入了沉思。
《童年》这本书一开始讲的是高尔基的父亲被霍乱传染身亡后,高尔基跟随外婆和母亲一起来到外公的染坊。在那里,高尔基读懂了“人心险恶”这四个字。高尔基的外公因为缺钱,所以为人暴力,专横,而且高尔基也遭受过他的虐待。高尔基的两个舅舅——雅科夫和米哈伊尔也视财如命。在这种黑暗之中,有两道光照亮了高尔基的心灵:崇拜圣母,会讲故事的外婆和大爱无私的母亲。外婆教会了高尔基阅读,母亲则教会了高尔基用心去爱这个世界。是应为有这两道光,高尔基才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才有后来辉煌的成果和荣耀!
当外公毒打高尔基的时候,简直不把高尔基当他的外孙,而是当作自己手下可以任意使唤的工人,想打就打。在一旁,高尔基的母亲和外婆,还有高尔基最好的朋友“小茨冈”一直紧紧护着高尔基,不让高尔基遭受外公的毒打。特别是“小茨冈”他用他那瘦小的手臂,死死的挡住高尔基外公一波又一波的毒打,即使手上布满了伤痕。高尔基的母亲用手抱住高尔基,就算自己的头被尖锐的木块划破了,也不在乎。读到这里,我既感动又愤怒。让我感动的是“小茨冈”的友情和外婆及母亲的亲情。它们可以不顾自己的安危去守护朋友和自己的子孙。让我愤怒的是外公的残暴。他只顾自己满足惩罚犯了错的高尔基的快感,不为他人的痛苦和担心而考虑。
当时那个动荡的社会里,生存下来是有多难啊!《童年》的结尾写道十岁的高尔基走向了“人间”,就是那个冷漠,无耻,但是也有生命之光世界!当我看到高尔基十岁这个年龄时故事,我快要喊出声来了!我今年已经十一岁了,虽然也会一些本领。但十一岁的我,问问自己,我能像高尔基那样有勇气的步入社会吗?在这个高科技时代,重要的不是体力,而是脑力。但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我能独自生活吗?有些人觉得这个问题太远大了。但关键是我们有些同学,现在连关灯独自睡觉都不敢!十一岁,快上五年级了,想想这个时间,我们在学校的守护下,父母的呵护下,还能走多远!是时候敲一下警钟了!不能再过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了!
把高尔基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对比一下,发现这真是天与地的差别呀!高尔基的童年缺衣少食,还经常挨打。我们的童年幸福快乐,国家强大,政策开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努力学习,将来能报效祖国,这不是应该的吗?
成语饭来张口:指吃现成饭。形容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如:《金瓶梅词话》第七六回:“那婆子道:‘我的奶奶,你饭来张口,水来湿手,这等插金带银,呼奴使婢,又惹什么气?’”又如:朱延年一辈子娇生惯养,做惯了大老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吃的好,穿得美,哪里吃过这样的苦头?——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十
成语吃现成饭:比喻自己不出力,只享受现成的利益。如: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3回:“他却一直不引见、不到省,仍旧在老子任上当少爷,吃现成饭,静候机缘。”又如:你就知道吃现成饭。
不抛弃,不放弃_1000字
“不抛弃,不放弃”是《士兵突击》里许三多的一句台词,也是主演许三多的王宝强的人生写照。是的,世上不存在真正的绝境,有的只是绝望的思维。只要心灵不干涸,再荒凉的沙漠也会变成绿洲。
身处窘境,拒绝逆来顺受,我们需要另寻他路。
王宝强首次在荧屏上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是在《天下无贼》中扮演的“傻根”,也正是这样一个看上去傻傻的小青年的人生飞跃,让观众无比地惊喜与感动。
从最劳苦的农民工到观众心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是多么不可思议的飞跃。正是宝强那让人觉得有点天真、有点傻的想法令这个不可思议的飞跃演绎在了世人的面前。
在深深体会到建筑工地的辛苦后,宝强不甘心自己以后的人生都被浑浊的汗水淹没,年轻的他为自己以后能拥有美好的生活另寻了他路。
骄阳似火,天空中弥漫着令人快要窒息的气息;寒风凛冽,早已吹冷了大地万物,却没有吹灭他的梦。为了心中的理想,他常常在“演艺圈”的大门外痴痴地等待,只为能做一个哪怕是小小的群众演员。
上帝是仁慈的。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宝强实现了他的梦想。
特别欣赏他在《士兵突击》和《集结号》中的演技。尤其是在《士兵突击》中扮演的许三多:一个大智若愚的士兵,一个让连长和营长又气又爱的士兵。
“人不能活得太舒服,太舒服了会出问题。”
“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地活着,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
这两句话是剧中许三多所说的,一直铭刻于我心。
有人认为许三多太单纯,有点傻,可正是他内心深处的那一种坚定的“傻”主宰着一个不平凡的灵魂。
宝强的人生飞跃不也正是因他的“傻”吗?如果不是他傻傻的想法,或许现在的他仍浸泡在工地浑浊的汗水中;如果不是他傻傻地坚持,或许他永远踏不进演艺圈的大门;如果不是他傻傻的表演,或许不会有如此多的人期待他的荧屏再现。宝强的“傻”让人有点嫉妒又有点羡慕,可那却是我们无可奈何和羡慕不来的。树高千尺不忘根。或许这也是宝强“傻”的可爱的原因吧!
“春晚”中宝强仍以农民工的角色出现在全国观众的面前,如此的真实,如此的朴实。真实得让你想落泪,朴实得让你感到温馨。
白岩松老师说得好:“或许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王宝强,可王宝强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是的,或许我们不可能像宝强那样“傻”得风采照人,“傻”得让人感动,可我们应该学会向逆境说:“不!”即使前方是绝路,只要我们敢于坚持,希望或许就在拐角。
成语大智若愚:某些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像愚笨,不露锋芒。如: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又如:执雌守黑,不敢自遂,大智若愚,于是乎在。——章炳麟《箴新党论》
成语无可奈何: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如:《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弛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史记·周本纪》:“祸成矣,载可奈何。”又如:大哥同杨太守来拿我,实是一毫不知,既被他连累,也无可奈何了。——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回
曼德拉的铅笔读后感_1000字
著名作家毕淑敏的作品《曼德拉的铅笔》中写到:朋友从南非回来带给我一样礼物,这个礼物不是钻石,也不是什么其它贵重物品,而是一只铅笔。这只铅笔前半截同其它铅笔一样很普通,木质包裹着石墨芯;后半截却与众不同:改成透明的塑料管,管里灌满了南非岩石的碎渣,五颜六色……大家也许会想这可能是为了使铅笔更美观,其实它最主要的目的使铅笔被完全利用,而不会在用到最后一小截时被丢弃,从而造成对木材和铅的浪费。
“曼德拉的铅笔”,就是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的创造!这个小小的改进因避免了大量资源的浪费而闻名世界,而这种铅笔也被做为南非的旅游纪念品传播到世界各地。其实这传播的不只是单纯的一支精美的环保铅笔,而是一种“树立节约意识、倡导节约文明”的理念。
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是一种美德。在能源日益枯竭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把节约视为一种习惯,一种社会资源有效利用的科学。
中国是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有限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和社会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倡导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全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和重要方式。
有则广告词说得好:“每人迈出一小步,社会前进一大步。”节约在大家身边,人人都应从我做起、从自己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为建设低碳经济社会尽一份微薄之力。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不经意间发生着许许多多的浪费现象:无意识损耗了的工材,随意间浪费了的原料,不严紧的管网水阀对水资源浪费,让电视长时间处在待机状态,手机充电器长期不拔出插座,住宾馆让房间里的灯和电视整夜开着……等等。
如果我们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如果我们可以使东西循环再利用;如果我们如现在日本许多大企业一样,以最小的能源成本实现最大发展;如果我们能使节约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态度;如果我们把身边的许多细微浪费杜绝掉,无疑是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贡献。
古人云:“不积圭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勤俭好比燕衔泥,挥霍就似河决堤”,只有心系点滴细节的人,才有大胸怀去开拓大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尤其有责任继承“节俭”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让其发扬光大;作为一名企业的合格员工,更应该成为节俭先行的榜样,让我们一起把我国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吧!
成语发扬光大:发扬:发展,提倡;光大:辉煌而盛大。使好的作风、传统等得到发展和提高。如:《周易·坤》:“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享。”又如:最合理的孝道恐怕是继承父辈的成就,把它发扬光大,好教下一辈得到更好的精神的与物质的遗产。——老舍《四世同堂》六十四
成语五颜六色: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引伸为各色各样。如: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惟各人所登之云,五颜六色,其形不一。”又如:这在四川的拉夫史上是一桩奇迹,于是那些乡下人,哦了一声,立刻发出五颜六色的推测来了。——沙汀《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