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整理了读《鸭的喜剧》有感、鲁迅鸭的喜剧读后感(396字)等400字、500字、1100字、1600字左右的读后感优秀作文5篇,供您参阅。
鲁迅鸭的喜剧读后感_396字
今天,我读了鲁迅先生写得《呐喊》里的一篇文章,叫《鸭的喜剧》。很有意思哦。
文章讲述的是俄国盲诗人埃罗先珂居住在北京。他觉得十分无聊寂寞,别托人买了些蝌蚪,他想:待他们长大后就可以听到交响曲般的“蛙鸣声”了。然而,他又买了四只“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的小鸭。小鸭在游泳时,吃掉了刚长出脚的蝌蚪。使他“梦寐以求”的“蛙鸣交响曲”破灭了。事后,他带着遗憾,离开了“沙漠”般的北京。
后来我查过资料,这位埃罗先珂先生是位童话作家,鲁迅先生曾经翻译过他的童话《桃色的云》。所以,这位富有童心的先生就很希望在自己的身边有一些小动物的生气。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离大自然已经很远了,仿佛丧失了回归自然的能力。所以希望我们的身边多一些可爱的小动物。
鲁迅先生的文章确实难懂。文章虽然不长,可是我读了好多遍还是没有完全明白。我想,等我长大一点再来读就会明白了吧!
坚持下去,不要留下遗憾!!
成语梦寐以求:寐:睡着。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又如:这一切,也正是鲁迅所梦寐以求并终生为之奋斗的! ——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
成语窈窕淑女:窈窕:美好的样子。美好的女子。如:《诗经·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如:因为在前边领路的那位窈窕淑女明明很从容地就走过去了。——萧乾《海外行踪》
鸭的喜剧读后感_426字
《鸭的喜剧》是一篇带有纪实色彩的小说,作者就是大文豪鲁迅先生。
鲁迅以自己和俄国盲诗人爱罗先柯的一段友情说起,讲述爱罗先珂君养蝌蚪,养鸭子而引发的一个弱肉强食的小故事。
蝌蚪本安逸的生活在爱罗先柯家的小池里,不料当蝌蚪快变成青蛙时,爱罗先珂君却买来了一群可爱的小鸭子。小鸭子在先珂君看来是可爱调皮的,但对蝌蚪来说他是一个可怕的掠食者。一次,小鸭子在池中戏水把池子里的水淌成了浑水,过了半天水清了,却再找不出蝌蚪来。
鸭子和蝌蚪如同强者与弱者。鸭子吃蝌蚪是鸭子的喜剧,蝌蚪的悲剧。文章温婉的表达了同情弱者,想反抗强暴的思想感情。
在生活中,弱肉强食的事件很多。人们认为是自己是强者,而随意的去剥夺动物的生存权利。致使很多动物濒临灭绝:大白鲨全球仅剩3500只,中国豚鹿于1960年灭绝,中国白臀叶猴于1882年灭亡……这一切使动物视人类为仇敌。
有时强者应适当处理与弱者的关系就像人类要和动物和平相处一样。
让我们共创美好明天吧!
成语弱肉强食:弱肉强食[ruò ròu qiáng shí],意指弱者之肉,成为强者的食物,本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用来比喻强者欺凌、吞并弱者。语本唐·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源]唐·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据《全唐文·卷五五五·韩愈》引)民之初生,固若夷狄禽兽然;圣人者立,然後知官居而粒食,亲亲而尊尊,生者养而死者藏,是故道莫大乎仁义,教莫正乎礼乐刑政。施之於天下,万物得其宜;措之於其躬,体安而气平。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文、武以是传之周公、孔子;书之於册,中国之人世守之。今浮屠者,孰为而孰传之耶?夫鸟俛而啄,仰而四顾。夫兽深居而简出,惧物之为己害也,犹且不脱焉。弱之肉,强之食。今我与文畅安居而暇食,优游以生死,与禽兽异者,宁可不知其所自耶?[典故]唐代由於佛教鼎盛,因此当时的文人及达官贵人,多与僧侣往来,互赠诗文。〈送浮屠文畅师序〉就是韩愈赠予僧文畅的文章。文中表达了他一贯拥护儒家仁义道统的立场。他认为:在天下未教化之初,人民和禽兽是没有什麽不同的。後来圣人出现,治理天下,因为施行仁义和礼乐刑政,人民才得以安逸的生活,也正因为仁道,才能世世代代相传而固守着传统的文化,就像鸟儿,一低头就是要觅食;一抬头,就会环顾四方。野兽们大多藏身在隐僻的深山,很少出来活动。这都是因为害怕其他的动物会伤害自己,因而时时提高警觉,但是这样的小心翼翼,仍然无法摆脱弱者被强者欺凌的危险,弱者之肉,就是强者的食物。现今我们得以过着安详而闲暇自得的生活,与禽兽差别很大,就是因为遵行儒家思想而来。後来“弱肉强食”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比喻强者欺凌、吞并弱者。
成语小心翼翼: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如:《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又如:母亲小心翼翼地起床做饭,心里欣喜地想,让儿子多睡一会,不要惊醒他。——冯德英《迎春花》第二章
鲁迅鸭的喜剧读后感_456字
《鸭的喜剧》最初发表于1922年12月上海《妇女杂志》第八卷第十二号。《鸭的喜剧》是一篇带有纪实色彩的小说,作者就是大文豪鲁迅先生。
鲁迅以自己和俄国盲诗人爱罗先柯的一段友情说起,讲述爱罗先珂君养蝌蚪,养鸭子而引发的一个弱肉强食的小故事。
蝌蚪本安逸的生活在爱罗先柯家的小池里,不料当蝌蚪快变成青蛙时,爱罗先珂君却买来了一群可爱的小鸭子。小鸭子在先珂君看来是可爱调皮的,但对蝌蚪来说他是一个可怕的掠食者。一次,小鸭子在池中戏水把池子里的水淌成了浑水,过了半天水清了,却再找不出蝌蚪来。
鸭子和蝌蚪如同强者与弱者。鸭子吃蝌蚪是鸭子的喜剧,蝌蚪的悲剧。文章温婉的表达了同情弱者,想反抗强暴的思想感情。
在生活中,弱肉强食的事件很多。人们认为是自己是强者,而随意的去剥夺动物的生存权利。致使很多动物濒临灭绝:大白鲨全球仅剩3500只,中国豚鹿于1960年灭绝,中国白臀叶猴于1882年灭亡使动物视人类为仇敌。
有时强者应适当处理与弱者的关系就像人类要和动物和平相处一样。
让我们共创美好明天吧!
鸭的喜剧读后感_1099字
鲁迅的《鸭的喜剧》选自于《呐喊》。1922年12月,鲁迅先生创作此文。我的朋友——俄—国盲诗人爱罗先柯君,所买的小蝌蚪在成长是被鸭子给吃了,同样含沙射影地指出当时社会的残暴,弱肉强食。
《鸭的喜剧》主要讲述的是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居住在北京。他觉得十分无聊,寂寞,便托人买了一些蝌蚪儿,待它们长大后就可以听到交响曲般的“蛙鸣声”。当他从孩子口中得知“他们生了脚了”,“他便高兴的微笑道”。
然而,他又买了四只“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的小鸭。小鸭固然可爱,但它们在游泳的时喉,“吃掉”了河中爱罗先珂的蝌蚪。使他梦寐以求的“蛙鸣交响曲”就这样破灭。事后,他带着遗憾离开了“沙漠”般的北京。
文章不长,但是字里行间鲁迅先生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却是十分精辟的,他把北京比喻成“沙漠”,从中体现出北京的安静、干燥等特点。文中鲁迅写到的小鸭形象,虽然不过一、两句话,但十分形象、生动地体现出小鸭可爱的样子。
而文章的最后两节,总觉得有些凄凉:景在,人已不在。真有点可惜了,如此可爱美丽的景色,竟无人欣赏,是不是有些可惜了呢?
鲁迅先生本意是反对当时那个残暴的社会,但是我认为现在我们就应该生活在一个像这样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如果你想更好的生活在世上。那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让自己变强,更好的完善自己。
要让自己变强!在网络小说里很流行那种什么都会如:街舞,唱歌,跆拳道,空手道等等。那不都是全能的千金小姐嘛!它只适合我们去羡慕,去幻想,去崇拜……那里我太遥远了。
我曾感觉自己怎么那么可悲,相貌不突出,成绩不稳定,家境不殷实。我都快成“三不”产品了。过了一两个月再想想,像我这样的世界上不是有很多嘛!世界上90%是像我这样的,那我们就是站在同一起跑线。那就要老自己努力了,有人会想90%的人哪会轮到我呀!我想起了蒋老师的那句话——“人付出不一定会有回报,但是不努力是一定不会有回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坚持不懈,人就要生活在充满竞争的世界里。
鲁迅曾经与友人谈及这篇作品,他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我们认为鲁迅的这一段话已经清楚地说明他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如果需要我们做出概括的话,《药》的主题就是:群众现在还很愚昧,他们对于革命本是迫切需要的,然而他们却毫不觉悟,甚至敌视革命。要革命,就必须用科学的、民—主的思想,把他们从孔孟之道和封建迷信的长期统治下解放出来,否则,革命的成功就没有希望。
成语孔孟之道: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学说。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松闻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之机,专务强霸而居大位,安能有所教诲,以开发明公耶?”又如:孔孟之道的大部分精华要好好继承与发扬光大。
成语含沙射影:含沙射影[hán shā shè yǐng],意指“含沙射影”本作“含沙射人”。相传古代有一种水中怪物叫“蜮”,会把口中所含的沙粒射到人身上或影子上,使人生病甚至死亡。语本晋·干宝《搜神记·卷一二》。後以“含沙射影”比喻间接地诋毁、陷害别人。[源]晋·干宝《搜神记·卷一二》汉光武中平中,有物处於江水,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江人以术方抑之,则得沙石於肉中。《诗》所谓“为鬼为蜮,则不可测”也。今俗谓之“溪毒”。《抱朴子·内篇·登涉》又有短狐,一名蜮,一名射工,一名射影,其实水虫也。状如鸣蜩,状似三合盃,有翼能飞,无目而利耳,口中有横物,角弩。如闻人声,缘口中物如角弩,以气为矢,则因水而射人,中人身者,即发疮,中影者亦病,而不即发疮。晋·张华《博物志·卷三·异虫》江南山谿中水射上虫,甲类也,长一二寸,口中有弩形,气射人影,随所着处发疮,不治则杀人。另可参考:《谷梁传·庄公十八年》晋·范甯·集解[典故]“含沙射影”这句成语的来源很特殊。首先是晋代干宝曾写了一部《搜神记》,一共二十卷,收录了很多神怪灵异之事,也保存了不少民间传说。在《搜神记·卷一二》记载了一种叫“蜮”的水中怪物,这种怪物也叫作“短狐”。牠会用嘴含沙去射人,被射到的人会有抽筋、头痛、发烧等现象,厉害的还会致死。当地的人用术控制了牠,从肉里取出了沙石。《诗经》里头形容牠不可预测,像鬼一样,後来的人叫牠为“溪毒”。从这里的记载知道蜮会“含沙射人”。在晋代另有一位张华写了一部《博物志》,也记载了一些奇闻异事。在《博物志·卷三·异虫》中,提到江南山溪中有一种甲壳类的水生动物,长一、二寸,嘴像弓弩形状,可以向人影射发气体。被射中的人也会生病或致死。这种动物在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内篇·登涉》就说得就更详细了。葛洪说这种动物除了叫“短狐”、“蜮”外,也叫作“射工”、“射影”。躲在水中,一听到人声,用气当箭,将口中物和水喷出。被喷中身体的人,会长疮;被喷中影子的人,也会生病。所以这种动物既射人,又射影,将“含沙射人”结合“含气射影”,就演变成“含沙射影”这句成语了。就几个来源来看,都含有害人的意思,所以“含沙射影”後来用来比喻间接地诋毁、陷害别人。就是浓缩的“影射”一语,也是负面的用法。
鸭的喜剧读后感_1636字
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⑵君带了他那六弦琴到北京之后不久,便向我诉苦说:“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
这应该是真实的,但在我却未曾感得;我住得久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只以为很是嚷嚷罢了。然而我之所谓嚷嚷,或者也就是他之所谓寂寞罢。
我可是觉得在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老于北京的人说,地气北转了,这里在先是没有这么和暖。只是我总以为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
一日就是这冬末夏初的时候,而且是夜间,我偶而得了闲暇,去访问爱罗先珂君。他一向寓在仲密君的家里;这时一家的人都睡了觉了,天下很安静。他独自靠在自己的卧榻上,很高的眉棱在金黄色的长发之间微蹙了,是在想他旧游之地的缅甸,缅甸的夏夜。“这样的夜间,”他说,“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嘶!’可是也与虫声相和协……”他沉思了,似乎想要追想起那时的情景来。
我开不得口。这样奇妙的音乐,我在北京确乎未曾听到过,所以即使如何爱国,也辩护不得,因为他虽然目无所见,耳朵是没有聋的。
“北京却连蛙鸣也没有……”他又叹息说。
“蛙鸣是有的!”这叹息,却使我勇猛起来了,于是抗议说,“到夏天,大雨之后,你便能听到许多虾蟆叫,那是都在沟里面的,因为北京到处都有沟。”
“哦……”
过了几天,我的话居然证实了,因为爱罗先珂君已经买到了十几个科斗子。他买来便放在他窗外的院子中央的小池里。那池的长有三尺,宽有二尺,是仲密所掘,以种荷花的荷池。从这荷池里,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养出半朵荷花来,然而养虾蟆却实在是一个极合式的处所。科斗成群结队的在水里面游泳;爱罗先珂君也常常踱来访他们。有时候,孩子告诉他说,“爱罗先珂先生,他们生了脚了。”他便高兴的微笑道,“哦!”
然而养成池沼的音乐家却只是爱罗先珂君的一件事。他是向来主张自食其力的,常说女人可以畜牧,男人就应该种田。所以遇到很熟的友人,他便要劝诱他就在院子里种白菜;也屡次对仲密夫人劝告,劝伊养蜂,养鸡,养猪,养牛,养骆驼。后来仲密家果然有了许多小鸡,满院飞跑,啄完了铺地锦的嫩叶,大约也许就是这劝告的结果了。
从此卖小鸡的乡下人也时常来,来一回便买几只,因为小鸡是容易积食,发痧,很难得长寿的;而且有一匹还成了爱罗先珂君在北京所作唯一的小说《小鸡的悲剧》⑷里的主人公。有一天的上午,那乡下人竟意外的带了小鸭来了,咻咻的叫着;但是仲密夫人说不要。爱罗先珂君也跑出来,他们就放一个在他两手里,而小鸭便在他两手里咻咻的叫。他以为这也很可爱,于是又不能不买了,一共买了四个,每个八十文。
小鸭也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一处。大家都说好,明天去买泥鳅来喂他们罢。爱罗先珂君说,“这钱也可以归我出的。”
他于是教书去了;大家也走散。不一会,仲密夫人拿冷饭来喂他们时,在远处已听得泼水的声音,跑到一看,原来那四个小鸭都在荷池里洗澡了,而且还翻筋斗,吃东西呢。等到拦他们上了岸,全池已经是浑水,过了半天,澄清了,只见泥里露出几条细藕来;而且再也寻不出一个已经生了脚的科斗了。
“伊和希珂先,没有了,虾蟆的儿子。”傍晚时候,孩子们一见他回来,最小的一个便赶紧说。
“唔,虾蟆?”
仲密夫人也出来了,报告了小鸭吃完科斗的故事。
“唉,唉!……”他说。
待到小鸭褪了黄毛,爱罗先珂君却忽而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了,便匆匆的向赤塔去。
待到四处蛙鸣的时候,小鸭也已经长成,两个白的,两个花的,而且不复咻咻的叫,都是“鸭鸭”的叫了。荷花池也早已容不下他们盘桓了,幸而仲密的住家的地势是很低的,夏雨一降,院子里满积了水,他们便欣欣然,游水,钻水,拍翅子,“鸭鸭”的叫。
现在又从夏末交了冬初,而爱罗先珂君还是绝无消息,不知道究竟在那里了。
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
成语久而不闻其香:在有香草的房子里呆久了,就闻不着香草的香味了。比喻处在某个环境中的时间长了,对周围一切都觉得很平常。如:《孔子家语·六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成语自食其力:自食其力[zì shí qí lì],意指凭藉自己的劳力养活自己。语本《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源]《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着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典故]根据《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记载,汉文帝时,贾谊见到人民纷纷弃农从商,担心将来造成粮食不足的问题,於是向文帝力陈农业是立国的根本,朝廷应当鼓励人民从事农耕,使每个人都能凭藉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让那些从事工、商等末技及游荡不务正业的人从事耕种,这麽一来就会有充足的存粮,人民就能安居乐业,国家富强安宁,而不至於像现在这样生活在危惧之中。汉文帝听取贾谊的建议,就开辟籍田亲自耕种,劝导人民务农。“自食其力”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凭藉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