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包括读《对牛弹琴》有感、对牛弹琴读后感(269字)等300字、500字左右的读后感优秀作文3篇,供您参阅。
对牛弹琴读后感_269字
今天我读了一篇故事叫《对牛弹琴》故事的大概内容是,从前有一位叫牟融的学者,他精通佛经,但给学生讲课时,用儒家经典。学生心里很纳闷,牟融说:“我知道你们熟悉儒家经典,用佛经讲不就是白讲了吗。”
牟融给他们讲有一个音乐家看见牛儿在吃草,他给牛弹了一首著名的曲子,可是牛儿没有任何反映,他又弹了一首简单的曲子,牛儿觉得像蚊子苍蝇的声音,所以停下来吃草,在那里认真的听了起来,牟融讲完故事说:我用儒家经典来解释佛意,也正是这个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说仔细,就像是有一个外国人和你说话你就要用外语。所以我们要学好外语,学好普通话。
成语对牛弹琴:对牛弹琴[duì niú tán qín],意指为牛弹琴,但牛依然低头而食,听而不闻。比喻讲话、做事不看对象。典出《弘明集·卷一·汉·牟融·理惑论》。後用“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源]《弘明集·卷一·汉·牟融·理惑论》问曰:“子云:『佛经如江海,其文如锦绣。』何不以佛经答吾问,而复引《诗》《书》合异为同乎?”牟子曰:“渴者不必须江海而饮,饥者不必待廒仓而饱。道为智者设,辩为达者通,书为晓者传,事为见者明。吾以子知其意,故引其事。若说佛经之语,谈无为之要,譬对盲者说五色,为聋者奏五音也。师旷虽巧,不能弹无弦之琴。狐貉虽熅,不能热无气之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是以《诗》、《书》理子耳。”[典故]牟子(?~西元79年),本名牟融,东汉人,熟读经史百家,并精通佛理,许多儒家学者都向他请教有关佛学的问题。不过牟子在对儒家学者讲解佛理时,总是引用儒家的经书来作说明,有人问:“您说佛家经典那麽多,内容广博深厚,为什麽不用佛经讲解呢?”牟子答道:“你们对儒家经典的内容很熟,如果我引用儒家经典解释佛理,你们很容易就能了解。反之,我若是引用佛典,就像对瞎子说各种漂亮颜色,对聋子演奏音乐,一点帮助也没有。就是师旷那样的音乐大师,无论技艺多麽精巧,也不能弹奏没有琴弦的琴;狐貉的皮毛虽然暖和,但也不能温暖没有生气的死人。例如春秋鲁国的公明仪,有一次看见一头牛在吃草,就弹琴给牠听,可是不管旋律多悦耳动听,牛却充耳不闻,自顾着吃草,这是因为人类的音乐不适合给牛听。後来他改弹出蚊虻鼓翅声、落单小牛的悲鸣声,牛就立刻停止吃草,摇着尾巴,竖起耳朵,旁徨不安地聆听。我引用儒家经典来讲解佛理,也是同样的道理。”由典源看来,牟子举公明仪为牛弹琴的故事时,并没有贬抑牛的意思,只是就事论事,说明自己的用意。後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对牛弹琴”,用来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
成语充耳不闻: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如:《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又如:这里袁伯珍只装作充耳不闻,一面出了告示,按户收起捐来。——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九回
对牛弹琴读后感_300字
前天,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对牛弹琴”,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他有一个好习惯就是喜欢睛天到郊外弹琴。一天,他来到河提上,看见一只牛在自由自在地吃草,他想弹支曲子给牛助兴。接着,他便拿出了琴,对着牛弹了一曲又一曲,可是,那只牛根本没理睬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公明仪气了坏了,最后将拿手的曲子都弹了出来可牛还是没有理睬他。实在没有办法,公明仪故意弹出蚊子嗡嗡地叫声和小牛被蚊子叮的惨叫声。那头牛竖起耳朵仔细听,接着连草都不吃就跑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其实不是公明仪弹的琴不好,而是牛根本听不懂。告诉我们:不管是说话还是办事,要选对交流的对象,这样才会和大家交流沟通。
成语自由自在:形容没有约束,十分安闲随意。如: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自由自在。’曰:‘见后如何?’师曰:‘自由自在。’”又如:看那些交了卷出去的人真象自由自在的仙人。——叶圣陶《马铃瓜》
对牛弹琴读后感_462字
这次,我偶尔的看到了《对牛弹琴》这篇文章,对牛弹琴的意思是:说话、做事不看对象,对外行说内行话,或对不讲理的人讲理。看到这,我不禁想起了我们去张家界游玩时的情景。
那次,好像是在天子山,我们39个人要乘缆车下山,缆车票都买好了,我们五个同学一路狂冲,跑到了前面,排好队,原来以为排在我们后面的是家长,可一群陌生人插了队,拥了上来,竟忽视我们,排在我们的前面。
我爸的脾气暴躁,我和他半斤八两,假如一两个人抢队,我还能忍受,不跟他们斤斤计较,可抢队的人有一大帮,我火冒三丈,大叫:“不能抢队!”然后,就把他们挤了下去,被我挤下去的一位妇女说:“坐缆车要有大人!,你们的大人呢?没有吧!下去下去!”“凭什么一定要有大人!”我见到另外四个同学像缩头乌龟似的,一声不吭,就带头“吼”了起来。“反正没有大人,你们就要下去!”“凭什么?你算老几?”跟这个人讲道理简直是对牛弹琴!幸亏,金艺的妈妈“顶”了上来,这下,我们有了大人,那个不分对错的妇女可不敢吱声了。
唉,和那位妇女讲道理简直是对牛弹琴,以后还是少碰到这种人为好。
成语半斤八两:半斤八两[bàn jīn bā liǎng],意指旧制一斤为十六两,半斤和八两轻重相等。比喻彼此相当,不相上下。语或出宋·无名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二八出》。[源]《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二八出》(末)两个半斤八两。各家归去不须嗔。《续传灯录·卷二四·明州瑞岩石窗法恭禅师》见得彻,用时亲,相逢尽是个中人。望空雨宝休夸富,无地容锥未是贫。踏着秤鎚硬似铁,八两元(原)来是半斤。[典故]斤、两都是计算重量的单位。宋制以十六两为一斤,半斤就等于八两,所以用“半斤八两”来比喻两者相等,彼此一样。在宋代的戏曲已见使用,如《张协状元》里一个粗犷的净角和一个滑稽的丑角为钱起了争执,居中调停的末角就说两人“半斤八两”,一样无理。《宋元戏文辑佚·王质》:“伊娇俊,我鹘伶,算半斤八两称儿称着不沉不轻。”意思是两人一样轻巧娇美,可见此为当时常用的俗语。後来“半斤八两”就被用来比喻彼此相当,不相上下。
成语不相上下:分不出高低好坏。形容水平相当。如:唐·陆龟蒙《蠹化》:“翳叶仰啮,如饥蚕之速,不相上下。”又如:以愚观之,晋楚互为雌雄,不相上下。——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