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批评”的名言段落_100字(一)

文教艺术2023-02-06 05:58:34百科知识库

包括“批评”的名言段落_100字(一)

本文整理了含有批评的名言名段、长句子30个,作者有朱大可、朱大可、郑少秋、朱大可、朱大可、朱大可、契诃夫、毕淑敏、朱大可等,每一段100字左右。

1、中国社会的文化病态,它利用市场和广告曲诱导读者,去阅读那些没有营养甚至有毒的精神读物,而不是训练他们学习古典文本,并克服阅读障碍。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令世人与传统日益疏远,而沦为商业浅阅读的囚徒。——朱大可

2、文学遭遇尴尬是近些年来一直聒噪不休的议论焦点,同时也一个被炒得很滥的话题。譬如关于市场的双刃剑因素对文学从选材、构思、写作到出版、包装、营销各方面的影响改造,譬如文化转型带来的整体性文学价值观的失衡破碎,并由此导致文学批评的云山雾罩乃至莫衷一是、口是心非等等。

3、批评与自我批评所以能成为有力的武器,也就在于它能培养冷静的科学头脑,对己、对人、对事,都一视同仁,作不偏不倚的检讨。而批评与自我批评最需要的是勇气,只要存着一丝一毫懦怯的心理,批评与自我批评便永远不能作得彻底。

4、这样一种状况,向批评者要求着一种更为新颖的知识态度以及建基于其上的批评精神。直面现实最根本的要义,不仅仅是运用已知的知识系统去衡量新近发生的、未知的事物,它还要求着一种知识的朴素与谦逊,要求着一种向生活学习的哲学姿态。在我们笃信和否弃的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为我们所不能详知的潜在的知识。

5、我就是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我看一切,却并不把那个社会价值搀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我不愿向价钱上的多少来为百物作一个好坏批评,却愿意考察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

6、你基本上没法与这样的原始人谈话——社会就是由自我、家人和朋友构成,没有妖魔,这其中所有人都可能出错,都可能犯罪,一个人当然可以骂自己,也可以批评父母、朋友与社会——不能的原因只是你没有信息,你只是看到中国——多数中国人都是对了一辈子后随手死去,跟一只鸡的情况完全相同。

7、这个道理就像今天谁都不会指望再出一个包青天把天下贪官全拿下一样。如果有人因为合江这条新闻就认为“舆论监督取得突破”而产生快感,那这种快感显然属于意淫。“老百姓批评县委书记和县长”竟然能成为今天最引人注目的国内新闻之一,本身已经说明了一切。

8、山寨文化是后威权社会的必然产物,是民众获得话语权之后的一种社会解构运动,旨在颠覆文化威权的中心地位。山寨版春晚是这方面的范例。它表达了民众对央视的轻蔑和挑战,并营造着一种更为多元的文化格局。在经历了漫长的威权主义时代之后,这种挑战正在成为转型中国的社会常态。——朱大可

9、相信大家会记得论语里有一句"满招损,谦受益"吧?当你去干一件事的时候,别人会衡量你有多少的份量在里头。虚心去接受他人的批评及意见,然后对自己作一个检讨、改进,受益总会是自己。当然,每做一件事亦都要具备充足的信心,这样才能使你在做事方面更顺利。——郑少秋

10、你要当作家,当批评家吗?请首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真理喜欢批评,因为经过批评,真理就会取胜;谬误害怕批评,因为经过批评,谬误就要失败。敏感从来不是伟大天才的优良品质,伟大天才所喜爱的是准确。

11、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你看他总是用“象牛顿一样”的眼光,他就会真的越来越像牛顿。“像牛顿一样”,这不是一句表扬,而是批评。牛顿在日常生活中不用心,会犯很多低级错误。

12、面对腐败和不公正的现状,仇恨是可以理解的。仇恨为社会批判提供了强大能量。但仅有仇恨是远远不够的,一个精神健康的社会,应当是鲁迅先生和冰心女士的组合体。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向鲁迅学习批判精神,也要向冰心学习博爱,而在终极的意义上,爱才是支撑社会生长的伟大支柱。——朱大可

13、文学是一种孤独的事业,写作过程应该是相对封闭的。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跳出这种限定性。假如你每天写一大段搁网上,然后有许多人跟帖对此说长论短,逼迫你根据众人的指点再做调整,以适应他们的口味。这种“双向写作”的结果,只能是作家丧失主体性,而沦为媚众的写作机器。——朱大可

14、文学的核心价值究竟在哪里?它人间蒸发了,完全不能支撑作家灵魂的内在超越,作家书写的目标只是基础价值,也就是市场和版税,而不是终极价值,甚至不是中间价值。中国文坛是空心化的,它已经荣升为一个庞大的垃圾厂。——朱大可

15、为什麽恰恰到了老年,人才注意到自己的感受,批评自己的行动呢?为什麽年轻的时候就不管这些?到了老年,就是没有这一套也已经够难受的了。……年轻的时候整个生活不留痕迹地滑过去,几乎没触动思想,可是到了老年,每一个极小的感受都像钉子那样钉在头脑里,引起一大堆问题。——契诃夫

16、感恩伤害我的人,因为他磨练了我的意志!感恩绊倒我的人,因为他强化了我的双腿!感恩鞭打我的人,因为他激发了我的斗志!感恩欺骗我的人,因为他增长了我的智慧!感恩抛弃我的人,因为他让我学会独立!感恩批评我的人,因为他让我改正了缺点!凡事感恩,学会感恩。

17、对我来说,完成一部作品的那种快乐已经远远超过一切。所以我希望观众朋友给我更多直接的这种批评,给我更多的这种正面的鼓励,我也希望每部作品,给大家都带来不同的一种反响,不一样的一种感受。

18、为什么恰恰到了老年,人才注意到自己的感受,批评自己的行动呢?为什么年轻的时候就不管这些?到了老年,就是没有这一套也已经够难受的了。……年轻的时候整个生活不留痕迹地滑过去,几乎没触动思想,可是到了老年,每一个极小的感受都像钉子那样钉在头脑里,引起一大堆问题。

19、转眼间,我和影视如同梦里梦外的神奇,又宛如出世入世般魔幻。既然是生命牵引我,顺乎自然地走进这块天地,由兴趣而由衷地喜欢这个职业本身,我也就没有拗着自己的性格,一定要从中索取什么,争什么,或者特别在意什么,我因角色形象的“路”而被喜欢,被批评,被争议。其实,同样数量的好评或非议,都不会改变我。

20、你是一个孤零零的旁观者。你冷眼看着他们,过度的鄙夷与淡漠使你的眼睛变为淡蓝色的了,石子的青色,晨霜上的人影的青色。然而谁都不觉得。从来没有谁因为你的批评的态度而感到不安。你不是什么要紧的人。

21、一个严苛的完美主义者会觉得只要有一点不完美,人就是没价值的,就应受到批评或责罚。为了避免这种让人难堪的结果出现,他们不断地鞭策自己,精益求精到了违背常识的地步,过分希望取悦他人,对批评过于敏感。一旦出了一丁点错,情绪就会长久地沉浸在悲伤、焦虑、内疚、害羞、挫败感和忿懑中,难以排解。——毕淑敏

22、“正确的”知识和观点,从来就不是学习、争论和自行分析的结果,而是至上而下强行灌输的产物。这种思想专制传统,令中国人习惯于统一的思想和声音,无法接纳多元化的意见格局,也从未学会容忍不同观点,更不懂得如何展开以尊重对方为前提的理性争论。——朱大可

23、后来。如果可以看待赞美和批评一样平静,如果试着看待要求和苛责一样从容。一切发生就会渐渐变得纯净,柔软,恬美,有趣,终于幸福。不会再被求之不得折磨,因为你终将明白了任何品类的爱总是越给越多。令人紧张和吝啬的,都不是爱。

24、大约二十年前,当时中国最富影响力和创造力的一批学者、批评家,在“我的批评观”的通题下各自撰文纵论批评观、文学观,后来又以同题结集出版为《我的批评观》一书。名曰“批评观”,实则更多地是谈论某种可以作为理想的文学。此事此书集一时之盛,其影响之大难以细述。

25、能不传话,最好不要传话;能不套话,最好不要套话;能不涉入“背后的批评”,最好不要涉入。让自己像沙滩,多大的浪来了,也是轻抚着沙滩,一波波地退去。而不要像岩石,使小小的浪,也激起高高的水花。

26、没有人喜欢被人批评,可同时也没有人能避免被人批评。若是被批评的时候,都生出自卑感,那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在自卑的阴影下讨生活了。如果你从根本上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那么你也就承认了被别人批评,也是一种常态了。接受批评,不要把批评泛化。在这个问题上,我特别赞成“就事论事”。——毕淑敏

27、我喜欢批评,但我不喜欢谩骂;我喜欢建议,但我不喜欢攻击;我喜欢交流,但我不喜欢广告;我喜欢畅所欲言,但我不喜欢诋毁政治、国家和我们的民族。因此,如果你越过了这个界线,对不起,我会删掉这样的留言。

28、大多数日常消费品仍处于低级模仿阶段,文化消费品更是如此,我们至今还滞留在向世界推销“孔子”的原始阶段。 文化批评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它需要专业技术和技巧。在这个意义上,文化批评家就是文化行业的鉴定师,其工作范围是对各种文化事件和“产品”做出准确的研判。

29、中国文学从这个文学到那个文学,又是伤痕、又是知青、又是先锋派、又是新写实,看上去很热闹,却没有完成作家的主体性人格的建构。作家不是成为政治工具,就是沦为商业门下的走狗。这种两极摇摆的现象,我称之为“跷跷板效应”。什么时候能走下跷跷板,成为真正独立的作家,中国文学就有重生的希望。——朱大可

30、中国教育的关键问题,首先是弄错了教育目标:它要培养的究竟是顺从的小乖,还是独立、完整、健康的人格?其次是弄错了培养手段:它要用“应试教育”来培养听命于“标准答案”的傻瓜,还是要通过质疑、挑战和批判性思维来塑造创造性人才?——朱大可

本文标签: 名言名句  名言名段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