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包含黄继光读后感(617字)、读贝多芬传有感(618字)、梦里花落知多少(574字)、老师,我心中您最美(609字)、父亲的病读后感(581字)、马提与祖父读后感(621字)、小辫子丫丫读后感(615字)、安徒生读后感(603字)等600字左右的小学四年级读后感精选作文10篇,供您参阅。
黄继光读后感_600字
文/朱鸿刚
今天我们学习了《黄继光》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了1942年10月在抗美援朝战斗中,黄继光所在的部队要在黎明之前把一个战略高地从美国鬼子手里夺回来,但是由于美国鬼子的装备很先进,部队一直没有成功反而死伤无数,黄继光为了减少没有必要伤亡,便带着两名战士爬到机枪巢炸毁机枪巢但是在半路一名战士腿部和许多部位被击中,不得不给搬回到出发地点,只剩下黄继光和另一名战士了,可是那一名战士突然被雨点还密的子弹打中牺牲了。只剩下黄继光了,但他也中弹了,不过打在腿上。黄继光并没有放弃,到了离机枪巢有1米的地方,黄继光丢出了手榴弹,把机枪巢的屋顶炸毁了,但是并没有阻止子弹的射击,部队依然死伤无数,眼看就要黎明了,这时黄继光突然站了起来,为了胜利而扑向枪口,就当场死亡。这时后续部队赶到了,部队就冲向高地,高喊着:“为黄继光报仇”。便冲到高地顶上,占领了高地。
黄继光他那为了胜利的号角吹响而牺牲自我的生命换来无辜牺牲减少和国家损失还有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值得令我们学习。
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个人的利益并不重要,而集体的利益才是重要的。如果黄继光没有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不会去轰炸机枪巢,并堵住枪口让部队占领高地的。
所以我们要向黄继光学习,在扫地没人扫的时候去扫地让明天来的同学在干净的教室里学习,在同学不会的时候帮助他让他学会。在班级有困难的时候如果可以帮助大家,带领大家走出困难。
这就是我读《黄继光》的感受。
读贝多芬传有感_600字
宁静的夜晚,我独自一个人在灯下品茗看书。看的是《贝多芬传》,我很快被吸引了。
贝多芬在自己的生涯中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他的人生并不快乐,26岁时便开始听不见任何东西(声音)了。但他以对音乐疯狂(执着)的热爱,坚持不懈地奋斗,最终成为了著名的音乐家。
是什么力量让他坚持了下来呢?是他的精神支柱。他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他的音乐。正因为有了音乐,他才坚持了下去。黄山的迎客松,大家并不陌生,它们从顽石中出生,经历风吹雨打,即使被盘曲折拉,也能生存下来,最终成为黄山我道著名的风景。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但连小学生都知道要这样,可是有多少人做到了呢?有多少人放弃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卷入现实的狂潮。能坚持下来的人却又往往身份卑微,地位低下。但他们是真正的英雄,荣华富贵不能打动他们,打动他们的只有那热爱的梦想!他们是梦想的守望者。
在我们身边,却常常听到“某高中生因高考落榜跳楼自杀”等消息。同样是生命,为什么有的生命如夏花之灿烂,而有的人的生命却消沉而黯淡呢?也许上苍是有些不公平,但他为你关上了一扇门,一定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我最欣赏贝多芬的那句:“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轻生自杀的人不是好汉,战胜命运而不倒的人才是英雄。
时间冲淡了许多事物,也冲淡了许多人,但有些人在历史的长河中越发闪光。也许生前他们穷困潦倒,但他们死后给人类带来的却是无穷的。他们也许其貌不扬,却有着发自内心深处的人格魅力。我欣赏他们,他们才是我的偶像。
成语坚持不懈:懈:松懈。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如:《清史稿·刘体重传》:“煦激励兵团,坚持不懈,贼穷蹙乞降,遂复濮州。”又如:这些都证明我们对于加强统一战线实行革命政策来进行抗日战争的这种方针,是坚持不懈的。——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成语风吹雨打: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如:唐·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又如:不是夸大和开心,它本身就太轻飘,禁不起风吹雨打的缘故吗?——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非有复译不可》
梦里花落知多少_600字
一片花瓣静静地落下,将她拾起捧在眼前,透着阳光,我看见那蜿蜒曲径而又晶莹通彻的花脉,仿佛印证着一道道刻入花骨的伤痕。这,是命运捉弄她的印记。她刚降临大地,在花萼母亲的保护下熟睡。风儿带着青春的使命召唤她,她醒了,和姐妹们一起舒展开身体,快活地摇晃歌唱着。这时的她,是多么的稚嫩通透,让人不忍去触碰,生怕一不小心将她吹弹可破的玉体划伤。在花瓣绽放美丽的时候,灾难也不断地降临。风将她的身体吹得几乎要离开了母亲和姐妹们,雨水也无情地拍在她似雪的肌肤上,痛苦缠绕着,狠狠地抽打着她娇小的躯干,冰雹也不怜惜她,不断向她砸来,她一次次地晕倒、醒来,可怕的虫子向她逼近,她在颤抖中着坚强地挺起身躯……她从未想过低头放弃,她抽搐着,颤抖着,坚强着……命运已致她千疮百孔,但出于对生命的热爱,她仍顽强地拼搏着。如今,她老了,再坚持不住了,一阵风吹来,她只觉得自己摇摇欲坠……坠落……她静静地躺在了滋养着她给了她生命的泥土上,慢慢消融着。行人哀叹着她艰辛短暂的美丽,她却一点儿也不后悔哀怨,似乎没人明白她的心,没人能理解她幽幽的花语芳情。其实她不难读懂。她是美丽和意志的化身,她的一生都在追求美和拼搏。有人不明白她为何要化为泥土不留回忆,不为自己的美丽留下一丝痕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请明年再到枝头上看吧,那飞舞的蜂蝶,那满树的繁花硕果便是答案。
成语摇摇欲坠:摇摇:摇动,摇晃;坠:落下。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垮台。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众视之,见其色昏暗,摇摇欲坠。”又如:战士们靠近边缘向下一看,头晕目眩,觉得眼前的大岩来回晃动,自己的身体摇摇欲坠。——曲波《林海雪原》二七
成语头晕目眩:头发昏,眼发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又如:看见这种光怪陆离的政治局面,上海人不能不头晕目眩,胆战心惊。——欧阳山《苦斗》
老师,我心中您最美_600字
放寒假前,魏老师在放学的时候给全班同学发了一本书,名叫《老师您好,我的好老师》。翻开首页的导读,上面精美的插图首先吸引了我的眼球。回到家,我便迫不及待的翻开书,细细研读起来。
这本书主要记录了数百名老师的感人事迹,展示了老师们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在诸多事迹中,最令我难忘的是一个名叫《学生生命高于一切》的故事。故事主要讲了:2003年12月23日深夜,重庆开县中石油川东北气矿罗家寨16号井发生井喷,气井周围的学校里的3000多名师生危在旦夕,谭世明老师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通知周围学生和群众撤离。他边打电话,边骑摩托车,行驶在崎岖的山路上,挨家挨户的叫醒熟睡的父老乡亲和学生……谭世明老师几乎跑遍每一户人家,上百人被他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最后,当他带上家人撤离时,来不及了,因为他和家人中毒时间太长,中毒太深,一家人全倒下了……事后,人们称它为“最美老师”。我曾思考,谭世明老师得知井喷消息后,明明有充足的时间撤离危险地带,可他却没有这样做.在事故发生的危险时刻,他没有选择自己逃命,而是尽自己最大努力,救出更多的人,而自己却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谭老师恪尽职守,舍己救人,令人敬佩。回想生活,我也会自私,看到了谭老师的事迹后,我深受感动,决心以后一定要多为他人着想,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老师,您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您像石子,为我们铺平前方的道路;您像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老师,我心中您最美!
成语迫不及待:迫:紧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如: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回:“且系酒后游戏,该仙子何以迫不急待。”又如:他迫不及待地推开门,走进屋去。
成语危在旦夕: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形容危险就在眼前。如:《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又如:现在桂林又危在旦夕,柳州也将不保。——闻一多《组织民众与保卫大西南》
父亲的病读后感_600字
陈禾
一缕缕伤感从鲁迅的笔下由内而外散发开来。
从《父亲的病》一文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悲痛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文章主要描写了陈莲河先生和衍太太两个人物,讽刺了当今的迷信社会。
从文中可以读出陈莲河先生是一个以金钱至上的人,而他和衍太太都非常迷信。从“自然,也许是前世的事”和“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可以看出。从“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可以读出陈莲河先生并不是一位明医,他开一些稀有的药,就是为了凸显出他医术高超和耽误病者的时间,作者费尽心思地“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此时,作者的心情一定是非常着急。就这样,作者父亲的病就给陈莲河先生误诊了。为什么陈莲河先生医术并不高超却是人们眼中的名医呢?这个问题深深触动着人心。后来,我才明白,原来那时社会的人们非常迷信,他们都被陈莲河先生迷惑了。
那时有一种迷信说法就是在人奄奄一息,快要去世时大声喊他的名字,就会把那个人的魂唤回来。当作者的父亲生命垂危时,衍太太就叫他大声喊。但作者在文中写道“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都觉得这却是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因为作者没能让父亲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中得到安宁。
这不只是父亲的病,也是社会的病。不只是作者的错,也是社会的错。
成语奄奄一息:奄奄一息[yān yān yī xí],意指仅存微弱的一口气。形容生命已到了最後时刻。语本晋·李密〈陈情表〉。[源]晋·李密〈陈情表〉(据《三国志·卷四五·蜀书·邓张宗杨传·杨戏》裴松之注引《华阳国志》)引)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愍,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猥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亦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敢废远。臣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於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典故]“奄奄一息”原作“气息奄奄”,出自晋·李密〈陈情表〉。晋武帝想召李密入宫做事,但从小抚养他长大的祖母年事已高,希望能亲自照顾祖母安享天年,於是写了这篇〈陈情表〉向武帝表明心意。“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说祖母已九十六岁,生命已将到尽头,仅留下最後一口气,随时都有离开人世的可能。希望能多陪陪祖母,等她过世後再出来为皇帝效命。“奄奄”是微弱的样子,常与“气息”连用,表示呼吸极其微弱,快要断气之意,後世还有“奄奄残息”、“奄奄余息”、“残息奄奄”等词。明代以後,则以“奄奄一息”最常见用。
成语费尽心思:心思:计谋。挖空心思,想尽办法。如:宋·朱熹《朱文公文集·与杨子直书》:“而近年一种议论,乃欲周旋于二者之间,问互委曲,费尽心机。”又如:后儒牵强附会,费尽心思,不知都是古今学不分明的缘故。——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一回
马提与祖父读后感_600字
今天,和女儿一起读了《马提与祖父》这本书,在边看边读的过程中,我和女儿发生了截然不同的想法,女儿是越读越兴奋,而我是越读越沉闷。因为书中讲的是:爷爷生命垂危,全家人都伤心地哭了起来,只有八岁的马提没掉一地眼泪,他在观察着棚顶的苍蝇飞。这时爷爷却提出一个要和他散步的消息。马提和爷爷一起开始了一段惊险,刺激,快乐,有意思的旅途。在路途中他们遇见了小马“小捣蛋”,一群海盗……在这次路途中,爷爷不断的缩小,一次缩小一掌,一次缩小一掌,最后小到只有大拇指一般大,马提几乎看不见爷爷了,爷爷骗马提手心里有一种怪味,马提用鼻子一吸,把爷爷吸进身体里,爷爷在马提的身体里不断走呀走,最后走到了马提的心里。马提回到家发现爷爷还躺在床上,马提很纳闷,问爷爷:爷爷你在哪?爷爷回答说:我在你的心里!这新鲜离奇的情节把女儿吸引住了,但也让她感受到了:我们爱的人永远不会死,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永远不会消失!读完孩子能有这些收获,真是让人高兴!
这本书是讲了生与死的问题——新生与死亡。而作者却用充满一种别样的温暖、阳光,毫无“死亡”的阴暗、恐怖之色,以另类的“死亡”作为开头。告诉小读者面对死亡,并不需要畏惧。死亡,不是绝对的终结和虚无,不是一种生命的结束,而是一次新的生命轮回的开始。这是告知我们对待什么事都要一分为二,看事物的角度若是片面的,若是没有用心去体味的,就看不到本质——事物的本质用眼睛是看不见,是需要用心体味的。而生活中,我为什么做不到呢?
成语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如:宋·陆九渊《与王顺伯》:“从其教之所由起者观之,则儒释之辨,公私义利之别,判断截然,有不可民者矣。”又如: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成语一分为二:哲学用语,指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通常指全面看待人或事物,看到积极方面,也看到消极方面。如:宋·邵雍《皇极经世绪言》第七卷:“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又如:我们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客观公正。
小辫子丫丫读后感_600字
寒假里,爸爸带我去图书馆去借书看,当我拿着借书牌进了阅览室第一眼就看到了《小辫子丫丫》这本书,我早就听同学说这本书可好看了,激动的我毫不犹豫地从书架上取下这本书,唯恐被别人抢去了,我紧紧地把书抱在怀里。
在回家的路上我就急忙翻开书,第一页里就有许许多多的精彩小故事,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里面全部都是丫丫的故事,特别精彩,当我一口气读完一本书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扎着两根小辫子的女孩丫丫,是刚走进学校一年级的新生。无论在哪所学校,有爸爸小时候种的石榴树,有像妈妈一样和蔼的老师,爱穿红裙子的老师,还有住在公楼内的力力和沙达,丫丫并不觉得陌生。丫丫每一天的生活都是那么丰富多彩,充满了无穷的快乐!
最让我佩服的是:有一次,邮递员往邮箱里塞一个很大很大的邮件,但邮件太大,塞不进去,这时丫丫恰好路过,邮递员叔叔看见了丫丫,希望丫丫能帮他把邮件给老爷爷,好心的丫丫答应了,可是,一天都过去了,老爷爷还没回家,手足无措般的丫丫只好带着邮件回了家,妈妈看到后,急忙对丫丫说,把邮件还给老爷爷,果然,老爷爷真的出现了,丫丫就立马把邮件还给了老爷爷。我觉得那一刻真神奇!后来啊!老爷爷每次遇到丫丫,都忍不住夸丫丫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我想只要我们都做像丫丫那样善良的孩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一定能克服。所以,我们都应该向丫丫学习!学习她的乐观,学习她的热情,还有学习她那乐于助人的精神,因为我们把快乐带给了别人,快乐也会美丽了自己!
成语丰富多彩:采:通“彩”,颜色,花色。内容丰富,花色繁多,形式多样。如:秦牧《艺海拾贝·“果王”的美号》:“而在具体主题、内容、体裁、手法上,却完全可以是丰富多采的。”又如:春节期间的文艺节目丰富多彩。
成语毫不犹豫:毫:一点儿;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一点儿也不迟疑。如: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第二次杜修经、杨开明来,主张红军毫不犹豫地向湘南发展。”又如:我毫不犹豫地跳了进来,就再也不去了。——《会摇尾巴的狼》
安徒生读后感_600字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做《安徒生童话》的书,我被一个叫《坚定的小锡兵》的故事吸引住了,因为它写得很感人。
故事是这样的:在很久以前,一个小男孩过生日,妈妈送给他一盒装有25个小锡兵的纸盒,可能由于锡不够用,所以在做第25个锡兵时只做了一条腿。男孩十分喜欢这个小锡兵,因为他只用一条腿就能站住,而别的都要用两条腿。男孩把小锡兵放在床头柜前就去睡觉了。在柜子上有一个跳芭蕾舞的娃娃,她也用一条腿站立,她和小锡兵很快便成了一对好伙伴。这时,从一只盒子里跳出一个魔鬼,他和小锡兵打了起来。因为小锡兵只有一条腿,渐渐地小锡兵打不过魔鬼了,小锡兵不小心掉下了窗户。经过一系列的历险,小锡兵被一条大鱼给吃了,正巧这条鱼被男孩的爸爸钓了起来带回了家,当男孩的妈妈划开鱼肚子时,她惊奇地发现了小锡兵,并还给了男孩。当小锡兵回来时,芭蕾娃娃十分开心,两人又唱又跳。这时魔鬼又出现了,他给男孩施了魔法,并把小锡兵扔到火堆里,看着小锡兵一点一点的融化,芭蕾娃娃也跳到了火堆中……
读了这个故事,我突然觉得身旁的玩具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的。小锡兵的坚强让我感动,因为他面对魔鬼时一点儿都不害怕,他也没有因为自己只有一条腿而退缩,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其实,生活就是这样,永远都不可能是平坦的,可能会遇到很多挫折。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做一个坚定的小锡兵,遇到困难勇于克服,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就不会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了。
党史故事读后感_600字
今天,我读了《康克清奶奶认错》这个小故事。故事讲述的是朱德爷爷喜欢哲学,尤其爱讲辩证唯物论,那些深奥的道理,到了朱爷爷他老人家嘴里,那可真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埃广大学员听了他的课以后,都激动的说:“原来唯物主意,辩证法这么简单埃”他们本来以为有多难呢!都是朱爷爷讲的好。
有一次朱爷爷在给学员们上《党的建设这一课》,课堂上有的学员们都递纸条给朱爷爷,希望他能讲些有关国际形势以及我党和国民党的最新关系。朱爷爷答应了。可是一打开国际行事这个话匣子,就刹不住了,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度过,转眼快下课了。可是党的建设还有一小部分没有讲完呢,朱爷爷为了压缩时间,拿起了讲义,准备直接读过去。这时候康克清奶奶站起来向朱爷爷开了一“炮”。康克清奶奶就是朱爷爷的老板埃
只见康克清奶奶气呼呼的向朱爷爷嚷了起来:“讲课不能照稿子念,照稿子念,谁不会?我也会念。”当时同学们制止了康奶奶。“请让老师先讲下去。”几天以后,党支部会议上,同学们批评了康奶奶的作法。
康克清奶奶虚心接受了大家的批评,表示以后一定会注意。
从这里我深刻体会到在给别人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时候,要注意看一看时间对不对,环境适合不适合。如果在你说话的时候,别人打断你的思路。我想换了你,你一定也会不高兴的,就算他是你最好的朋友,你也会不开心的,是吧?
对于康克清奶奶我们也要学习她这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虚怀若谷的高尚的共—产主义情操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高尚的品德。
成语虚怀若谷:虚怀若谷[xū huái ruò gǔ],意指心胸宽广如山谷能容纳万物。◎语本《老子·第一五章》。後用“虚怀若谷”形容为人谦虚,能接纳他人的意见。[源]《老子·第一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若朴,混若浊,旷若谷。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能弊复成。《老子·第四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典故]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楚国人,字伯阳,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相当於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他主张无为之说,後世以为道家始祖,諡聃。老子的思想可归结於“道”,“道”就是宇宙万物运作的规律,虽然道什麽都没有做,但却能让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因此老子主张人们的行为,应该取法於“道”,强调人心的自然与自发,不应该受到过分干涉,并且应该消除战争,扬弃奢靡,引导人心回到真诚朴质的生活形态与心境中。他着有《老子》一书,分为上下两篇,分别为道篇和德篇,故《老子》又称为《道德经》,全书仅五千多字,但内容广泛,由养生修身,乃至治国用兵,均有极为精辟的论述。在《老子·第一五章》中,老子形容古代的有道之士,高深得令人无法完全理解,如果想要勉强来描述,可以说他谨慎小心得像要渡过冬天的河水,警觉戒备得像要防守四邻的窥伺,拘谨恭敬得像个宾客,和蔼可亲得像冰块融解,敦厚质朴得像块未经雕琢的素材,浑然融合得就像激浊的江水,心胸开阔得像空旷的山谷。像这样的人,不会骄傲自满,所以才能够去除旧有的弊端,不断地更新进步。典源又见《老子·第四一章》。“上德若谷”是表述不同等级的人听到了同样高深的道理,会有不同的反应。修养最高深的人会去努力实践,修养中等的人半信半疑,修养低下的人则一笑置之。这是因为“道”的呈现往往是出乎常理之外的,正如最高尚的道反而好像最低下的山谷,所以一般人才听了不容易体会。後来“虚怀若谷”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为人谦虚,能接纳他人的意见。
成语大器晚成: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g],意指贵重的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语出《老子·第四一章》。後用“大器晚成”比喻卓越的人才往往成就较晚。[源]《老子·第四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上士昏道,堇能行於其中。中士昏道,若昏若亡。下士昏道,大 之。弗大九 ,不足以为道矣。是以建言又之:明道女孛,迟道□□□道若退。上德女浴,大白女辱, 德女不足,建德女□□贞女愉。大方亡禺,大器曼成,大音祗圣,天象亡坓,…… 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德经》上□□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质□□□,大方无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典故]“大器晚成”一语出於今本《老子》第四十一章,在这一章中,提到“道”的境界不易知、不易行,所以一般俗士听到“道”,就大笑起来,就是因为它难以捉摸。为了解释“道”,老子用“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来作比喻。这些都是“道”的象徵。“道”是什麽?它就像最圆融的空间,根本不是人为角度所能衡量;它也像最贵重的器物,需要长时间制作,所以修道之人需要长时间的修练;它也像天籁般的声音一样,不是言语或乐器所能表现的;它也可以说是无形,不是人力所能觉察的。後来就从这里演变出“大器晚成”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卓越的人才,往往成就较晚。这是根据後世传本的《老子》演变而出的一句成语,假如参考新发现的出土文献,《郭店楚墓竹简》收录有《老子》一书,“大器晚成”作“大器曼成”,竹简整理小认为“曼”当读作“晚”,裘锡圭则怀疑此字当读为“(慢)”。帛书本《老子》隶书本,则“大器晚成”作“大器免成”,意思是:“道”像最伟大的器物,不是人力所能制作的。这种意思和上下文的“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较能呼应。并附载於此,以供参考。
读《镜花缘》有感_600字
“女子无才便是德”,突然在一本书中看到。这句话让我很是“悲愤”。原来古代人都是这种思想,怪不得古代学堂里见不到女子。但在《镜花缘》中,我见识到了古代才女。她们的魅力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
“苏氏蕙兰织锦回文璇玑图”,乍一看,全是字。但聪慧的史幽探用七种色彩把文字区分开。每色中的字都可以组成数十首诗。史幽探她满腹诗词,行诗如风,让人敬慕。
在《镜花缘》的后一部分是记叙百名才女相会的情景。她们阔谈“琴、棋、书、画、医、卜、星相、灯谜”,实话说,我确实是看不懂,但她们的浩博才学让我震撼。若不是武则天开放女科,这些女子的才华还得不到展示。
然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在女儿国的游历。大概作者也和我有同样的想法吧,暗暗地在文中批判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女儿国,恰恰是“女尊男卑”。“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所以林之洋误被选为王妃。首先得缠足,所谓“缠足”,就是裹小脚,有“三寸金莲”之美。可怜的林之洋十脚趾都烂了,化为脓水。这只是夸张,但他所受的痛苦古代妇女没有受到过吗?有谁可怜过她们?作者在文中让男性从女性的立场去体会缠足等种种陋习的丑恶和非人道性质。
镜花缘》若出在当时,定会改变一些人的观点。这本书中,各种珍鸟奇草,各国的风俗习惯吸引力极大,但其中着重表现对女子的尊重,值得一读。在生活中,我们应学习‘黑齿国’人的好学上进,学习‘君子国’人的谦让有礼;同时杜绝‘淑土国’人的酸腐吝啬,‘无肠国’人的贪婪刻薄。愿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向上。
成语女子无才便是德:旧道德规范认为妇女无须有才能,只需顺从丈夫就行。如:清·张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殊为未确。”又如:一位女士说女子也应该读书,痛辟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谬论。——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7章
成语织锦回文:绣在锦缎上的回文诗。指情诗或书信。如: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则为你彩笔题诗,织锦回文;送得人卧枕着床,忘餐废寝。”又如:清·李汝珍《镜花缘》第40回:“太后因见苏蕙织锦回文《璇玑图》,甚为喜爱,时刻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