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后感6篇1000、1100字

文教艺术2023-02-06 03:29:52百科知识库

《史记》读后感6篇1000、1100字

本文含读《史记》有感、史记刺客列传读后感(1022字)、《史记》读后感(1069字)、史记的读后感(1075字)、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1082字)、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读后感(1084字)等1000字、11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作文6篇,供您参阅。

读《史记》有感_1017字

《史记》,记载了3000年前,群雄崛起,英雄拼搏,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叙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留给了我们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古典文籍。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说的就是《史记》。《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在监狱里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的时间,终于在他60岁的时候,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第一次读《史记》,读出了司马迁的无奈叹息,以及那顶天立地的气概,我看到一个无奈而又理智的司马迁,一个身心俱残而又顶天立地的司马迁。那份勇气,那份坚持,曾一度令我赞叹“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史记》思想深邃、气势开阔、笔力雄放,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通史方法为历代“正史”开创先河。《史记》记述了历史风云,囊括了世间百态。在司马迁笔下,多少英雄“抛头颅,洒热血”在战场上呐喊;多少文人“仰天大笑出门去”在背后默默坚持自己的志向……卫青、霍去病漠北决战,扬大汉雄风;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江边;荆轲刺秦王,迎风吟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曾经让人热血沸腾的画面,已褪去那曾经的热情,变成泛黄的书页,窸窣作响,留给人们的只有一声声叹息。看《史记》就仿佛在做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书籍,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历史人物身上发生的各种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谈话,总能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遗臭万年,但更多的人则是流芳百世,当然,也有不少人在岁月的洗礼中流失,但是这些事迹,在史学家的笔中,总有一些是留下来的,总有一些是值得留下来的。《史记》中虽有很多让人觉得遗憾的地方,不过留下更多的是给后人的反思与考量。在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的科技越来越先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幸福,但是我们依旧需要中华名族聪明的祖先留1给我们的经验道理。在我们构想宏伟蓝图时,给我们前车之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中找到我们的幸福未来。

读《史记》有感,感叹英雄之埋没,感叹奸人之得意,感叹……憧憬能吸取前车之鉴,憧憬能构造宏伟蓝图,憧憬……

成语遗臭万年:遗臭万年[yí chòu wàn nián],意指“遗臭万年”之“年”,典源作“载”。“遗臭万年”是指恶名永传後世,为人所唾弃。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桓公卧语曰:“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既而屈起坐曰:“既不能流芳後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典故]“遗臭万年”原作“遗臭万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类是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刘义庆(西元403~444),南朝宋彭城人。为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为人寡欲恬淡,雅好文史,不少的文人名士都聚集在他门下。着有《幽明录》、《宣验记》、《世说新语》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政局动荡,许多文人名士不能重务实而崇尚清谈,品评人物之风盛行。《世说新语》就是记述当时文人名士的言谈、风尚、轶闻和遗事,反映了各种人物的风貌。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若干则,全书共有一千多则。书中除了反映士人们的思想言行,以及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外,更善用了比喻、对照、夸张、描绘等文学修辞技巧。在〈尤悔〉篇中提到东晋大将桓温,有一次在休息时躺着对亲信们说:“像现在这样冷冷清清的,毫无作为,将要被晋文帝和景帝所耻笑了。人生在世,不应当这样没没无闻。”接着忽然坐起来说:“难道我就这样既不能让美名流传於後世,也不能让恶名永远流传後世吗?”由此可以看出,桓温认为要让美名流芳後世,是不容易;但是如果能让臭名传於後世,也应算是值得自豪的事了。这当然只是桓温自以为是的看法。後来“遗臭万年”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恶名永传後世,为人所唾弃。出现“遗臭万年”的书证如《宋史·卷四二二·林勳等列传》:“论曰:『若乃程珌之窃取富贵,梁成大、李知孝甘为史弥远鹰犬,遗臭万年者也。』”

成语江东父老:江东:古指长江以南芜湖以下地区;父老:父兄辈人。泛指家乡的父兄长辈。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和何面目见之?’”又如:待回归,有何颜见得江东父老兄妹。——明·胡文焕《跃鲤记·芦林相会》

史记刺客列传读后感_1022字

大殿,一位君王身着金衣坐在宝殿之上,大殿之下一位身着使臣服饰的臣子手握竹简,缓缓将其展开,一把卒了毒的匕首展现在众人眼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间,使臣手持匕首狠狠向君王刺去。君王一惊,马上躲开,随即跑向殿内的柱子,一人逃,一人追,殿内大乱……这便是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场景。(建议将第一段场景描写改为故事梗概)

荆轲也许早就预料到自己去秦国刺杀秦王终将是以失败为结局,也许预料到就算成功刺杀秦王,也无法阻止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他也许预料到……可是,他最终还是在在秦舞阳的陪伴下,毅然踏上通往秦国的路。

这是为了什么,值得去让他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他对燕太子丹的回报。

他感谢太子丹对他的重用,让他有崭露头角的那一天。虽然太子丹有怀疑过他,有催促过他,甚至有对他的不信任,但荆轲只是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佳句,便头也不回地去完成他的使命。在劣势下,他仍然牢记着太子丹对他的嘱咐“劫秦王”,而没有用淬了剧毒的匕首去直接杀秦王。

这便是古人口中的“义”。当年的徐夫人匕首已不知去向,那自古流传下来的“义”却流传到现在。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当生命和仁义两者不可兼得,千古忠烈舍生取义,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屈原力主变法强国,其忠义之心,天地可鉴。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再重用他。屈原被流放后,仍旧对楚国忠心耿耿,他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至郢都陷落,他心痛若刀绞。于是,他告别了他的薜荔,他的竹米,他告别了百姓,告别了楚国,投身于滚滚汩罗江中,以生命的结束演绎了最后的忠义壮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永远忠于国家,忠于百姓,胸存大道,舍生取义。在北京保卫战后,于谦深得景帝信任,他有一种强烈的责任要报效景帝。他招募百姓屯田,加强西北边防,积极操练军队。稳定了国内局势之后,朝廷很快有了起色,于谦拥立景帝为王,而那时,只知谋“国”不知谋“身”的举动却自己带来的杀身之祸。

中华民族,总有一些人,舍弃自己的小义,去成全国家与民族的大义。而现在,他们仍旧——或隐于莽莽草原,或立于巍巍雪山,或潜于江河湖海,或居于茫茫戈壁……是他们镇守着我们的山河日月,成全了无数人的花好月圆,此谓舍生取义者也!

谷老师作文点评:文章观点鲜明,情感丰沛,中心突出,议论时也能做到有理有据。但是第一段的场景描写不够全面,且与后文严谨的文字表达相比略显突兀,建议改为原文概述,与后文内容画风更和谐。

成语迅雷不及掩耳: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如:《六韬·龙韬·军势》:“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又如:因此我给他个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袭击,一口把他吃掉,是完全有可能的。——曲波《林海雪原》二九

成语不知去向:向:方向。不知道哪里去了。如: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宣王问曰:‘如今红衣小儿何在?’答曰:‘自教歌之后,不知去向。’”又如:他一下子就不知去向。

《史记》读后感_1069字

今年暑寒假里我好好的读了一本叫《史记》的好书。

《史记》这本书的作者是司马迁,他为写此书经受的磨难同样也打动了我。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宫刑对司马迁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这不仅催残了他的肉体,而且在精神上给了他极大的打击。开头他简直感到痛不欲生,然而,当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使命犹在,他不能轻易毁灭自己的生命,多少个寒暑过去了,司马迁殚精竭虑,耗尽心血,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内容浩繁的巨作。

《史记》这本书整理和保存了从五帝传说到西汉中叶三千多年的历史资料,全面而系统地记叙了我国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有荒淫残暴的商纣王,有礼贤下士的齐桓公,有大义灭亲的陈桓公,有卧薪尝胆的勾践,有机智勇敢的甘罗,有公正无私的石奢,有奉公守法的公仪休……都有十分深刻教育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久久沉浸在精彩的故事情节中。

《史记》这本书是汉代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里的首位,它记载了上至皇帝下至汉武帝的三千多年的历史。书中依照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体例描绘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描写手法上,十分细腻,引人入胜。这是一部史学价值极高的鸿篇巨制。《史纪》开创了我国的纪传文学,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此,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对《史记》的最高评价。

《史记》这本书里记载了有个楚霸王叫项羽,他有长处也有短处,他的短处就是他十分的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认为自己本事很大,可以取代秦始皇,而且他总是不听别人的奉劝,一意孤行,最终惨败,死在了东城。但他仍然不觉醒,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在什么地方,不责怪自己的过错。他还给自己找借口说:“这是上天要我亡,并不是我用兵的失误。”这就是导致项羽亡国的最大的原因。当然,我也十分敬佩项羽,因为他有志气,说要取代秦始皇。之后,他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可项羽最值得我学习的还是他在东城决战时宁可死在战场上,也不肯回到江东苟且偷生。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也说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的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我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勇于面对,想尽办法去解决它。

读完《史记》这本书后我体会到:要取得好成绩,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所以我十分感谢它!

成语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如:《史记·酷吏列传》:“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又如:皇上和杨文弱、高起潜虽有意与虏议和,但迫于臣民清议,尚不敢公然一意孤行,与虏订城下之盟。——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三章

成语目中无人:目中无人[mù zhōng wú rén],意指眼中除自己外,没有他人。形容人高傲自大,瞧不起别人。语或出《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源]《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休说是世上有的物件,他要时定要寻来,便是天上的星,河里的月,也恨不得爬上天,捉将下来,钻入河捞将出去。似此情状,不可胜数。又道是:“棒头出孝子,筋头出忤逆!”为是严家夫妻养娇了这孩儿,到得大来,就便目中无人,天王也似的大了。却是为他有钱财使用,又好结识那一班惨刻狡猾没天理的衙门中人。多只是奉承过去,那个敢与他一般见识。[典故]“目中无人”就是说眼中除自己外,没有他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记载一段这样的故事:明代正德年间,松江府有一对严姓夫妇,因晚年得子,所以对这儿子宠爱有加,百般呵护。因此,当这小孩长大後,却只晓得赌钱及结交一些酒肉朋友,养成了“目中无人”的恶习,以为自己就像天王一样。後来竟连自己的父亲都以拳脚相向,乃致夫妇二人相当伤心难过。关於“无人”的说法出现颇早,如《世说新语·豪爽》中记载了王胡之,是晋代时颇具才气的人,又是宰相谢安好友。一日他在谢安家作客,大家在杯觥之间,以吟颂诗辞助兴。当吟咏至〈九歌·少司命〉的“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时,王胡之向座中诸人说:“当尔时,觉一坐无人。”意思是说这两句话,让人有飘然神往的感受,所以有“无人”的感觉。这里的“无人”是形体消失的一种感觉,和“目中无人”的“无人”意思不尽相同。“目中无人”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人高傲自大,瞧不起别人。

史记的读后感_1075字

翻看《史记》,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那些在历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此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个文人就是司马迁,而这部无与伦比的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司马迁原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样,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然而命运的捉弄,使得他饱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备受屈辱。但值得赞叹的是,在那般恶劣的境况下,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辱奋进,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数倍心血,终于出色的完成了作为一个史学家最顶尖的杰作——《史记》。单凭这一点,我就由衷地敬佩司马迁先生,他的执着,他的毅力,他的韧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样受人景仰。

在阅读《史记》之时,有如穿越时空,遥望古老中国的风雨。而能够有这样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主要凭借着司马迁在《史记》里倾注了丰厚的情感,融入了对英雄的讴歌,也有对封建帝王的批判,使它充满了强烈的爱憎之情。本来一个史学家记述历史,只要求客观的,公正的记述,不要求抒发情感。然而读着《史记》,你会很容易的跟着司马迁的思绪,为那些泪满襟的悲剧英雄感动,惋惜;又为那些奸佞的小人愤慨,汗颜。

而最让我感慨的是,《史记》中有其他史学家想都不敢想,写都不敢写的内容——对开国皇帝刘邦和当朝皇帝汉武帝的揭露及批判。记录当朝皇帝的历史已经是一些史学家不敢恭维的事了,更何况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负面的事迹,这很容易就会招致杀身之祸。然而《史记》却完完整整的将他们一一收入书中,犀利,深刻地把他们内心的隐秘剖析得十分清楚,让我看到了最最真实的朝代,绝不带半点阿谀奉承之味。这可是史无前例的啊。这也许正是《史记》为何如此珍贵的原因所在。

所以读像《史记》这类的经典史学著作,首先要学会领悟人生,领悟社会,领悟的越深刻,越能通过《史记》去体会司马迁的心理感受,以及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这也正是我读《史记》之时,最大的收获所在。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曾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但他们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们将化为炎黄子孙心中亘古的传说。一切皆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在历史的长河留下自己的影子,也许这也是一种荣耀吧。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成语史无前例: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指前所未有。如:清·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卷十二:“牢落文章第一人,天门垂翅竟何因?百年记注无前例,万事枢机有要津。”又如:现在的贫富悬殊是史无前例;现在的享用娱乐也是史无前例的。(朱自清《论且顾眼前》)

成语炎黄子孙:炎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指中华民族的后代。亦作“黄炎子孙”。如:王朔《浮出海面》:“我和她对视一会儿,承认:‘那倒也是,炎黄子孙嘛。’”又如: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不会同意台独的。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_1082字

说到项羽,大家一定不陌生,此人当年推翻秦王朝,火烧阿房宫的英雄。然而英雄不是圣人,他也是有缺点的,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段:“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段文字叙述的是项羽志大材疏,浅尝辄止。在推进历史进程时他是英雄;但由于项羽性格上的某些缺点,注定了他的最终下场是悲剧。

有人觉得项羽是个白痴。鸿门宴上,优柔寡断,放走刘邦。目光短浅,放弃关中这块肥肉。杀义帝,授人口之舌。有眼无珠,赶走范增。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

但是我喜欢项羽,因为他是个英雄。项羽小时侯见到自己的偶像秦始皇,竟然大逆不道的说了句:“彼可取而代也。”,从此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巨鹿之战中,他率领楚军破釜沉舟,以一挡十,可以说是遇神杀神,遇鬼杀鬼。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后来楚汉长久相持,胜负未决,项羽跟刘邦单挑,刘邦闭门不出,叫手下在城楼上放冷箭,射死了项羽好多兄弟,项羽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大叫一声:“拿命来!”吓的弓箭手屁滚尿流,此等雄风,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后来在垓下被围,多喝了几杯,美人弹琴,OK一曲:“力拔山兮气概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着唱着,眼泪不自觉就下来了。真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做人应该善于听取良言善告,不能存有虚荣心。记得项羽率楚军推翻秦王朝,正欲回楚地在乡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功绩时,手下的一名文官进谏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扰,可都以霸。”可项羽却认为此乃衣绣夜行,无人知晓,拒绝纳谏。当被文官辱骂后,项羽竟将此人扔入沸水之中,将其煮死。其虚荣、残酷可见一斑。

做人除了要善于听取良言忠告,还应该具有知人善任之明。刘邦的部下韩信原为项羽的手下,但由于项羽的刚腹自用,武断专行,韩信一直没有得到重用,致使韩信背离项羽投靠刘邦,来了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率汉军横扫中原,将楚军打的落花流水,最终败项羽于垓下,为刘邦一统天下建立奇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英明的统帅才是打胜仗的最关键的因素。

读完《项羽本纪》,我从中悟出了些许做人的真谛。项羽只能说是一位热血青年,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但是要获得真正的成功就不能像他那样。做人除了要善于听取良言忠告,还要有知人善任之明以及运筹帷幄的能力,并且要克服自身性格上的缺点,这样才能使自己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使自己不再重蹈项羽的覆辙,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成语前无古人:指以前的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也指空前的。如: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又如:二者皆句语雄峻,前无古人。——宋·洪迈《容斋四笔》卷二

成语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如: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又如: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读后感_1084字

他,追着那不可一世的始皇帝,始皇帝慌乱地绕着柱子转,也无法摆脱身后那背负着六国使命的刺客,直到始皇帝拔出了自己的剑,慌乱地对着他砍了一刀。他,感觉自己命不久矣,就将手中最后的希望丢了出去,他仿佛看见那锋利的匕首击中了始皇帝,却被一声清脆的“哐当”打断了自己那可笑的美梦,始皇帝慌张地躲开了,担心这刺客还有什么武器,就冲上前,慌乱之中用剑砍了他8刀。他,倚着柱子,感到自己的生命正在一点一点流失,却还是镇定地骂着始皇帝,他笑着。他,倒下了……

他曾经被人看不起,靠剑术与书中知识游历四方,怀才不遇。与“爱燕之狗屠”和高渐离整日饮酒度日,只有田光赏识他,却被小人燕太子丹怀疑。刺杀秦王的那天终于到来,小人太子丹给他送行却身着白衣,如果是我可能一气之下放弃行动,或杀了太子丹泄愤,可是荆轲没有放弃,而是为了六国存亡的大义忍受了太子丹对他的不信任与那送葬般的践行,高亢而又凄惋的乐曲中,身着白衣的“送葬”之人是否会有所感触呢?装樊於期首级的匣子是冰冷的,在他炽热的心中的责任已不再是他一个人的了,是於樊期的,是太子丹的,是六国子民们的!

可历史纵然是:他还是没有成功,或许是因为荆轲的副手没有到来,或许是责任重大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或许是太子丹“计浅而怨深”的谋略,可是历史还是这样。无论如何荆轲短暂的一生都是值得的,嬴政或许在战场上杀死过无数的敌人,但是将他吓得如此狼狈不堪的或许也就这么一个;皇宫前的护卫或许查处过无数的管制刀具,而这次却疏漏了,怀揣解放全人类的伟大梦想的荆轲得以带刀面见嬴政;大部分人或许平平淡淡的过完自己的一生,荆轲却用自己的生命“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垂青史也换取了名族大义。

孟子道:“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建议加一句过渡:我国历史上不乏像荆轲一样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这令我联想到了宋代的文天祥,为了一个“义”字,在战败后被元兵俘虏,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其实文天祥大可不必如此,宋朝已然灭亡,不复存在,舍弃“义”字可以换取一生荣华富贵,可他完全不为所动,因为他始终铭记:我是一个汉族人!

这些历史上的英雄,总能做出平常人做不到的事儿,因为他们舍弃了同样的东西:生命来名垂青史,来保家卫国,来维护贯穿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一个字——“义”!

谷老师作文点评:本文直接以荆轲刺秦王的场面描写开头,故事性强;但第二段划线句主观性太强,且以“我”为视角,前文和后文并没有出现此视角,略显突兀,建议删去;倒数第二段建议加一句过渡句;此外,一些语句存在繁琐问题,可适当精炼语言。

成语平平淡淡:质量中等或低于中等水平,普普通通。如:钱钟书《围城》:“像现在平平淡淡,情感在心上不成为负担这也是顶好的,至少是顶舒服的。”又如:她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

成语怀才不遇:怀:怀藏;才:才能。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多指屈居微贱而不得志。如: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五:“眼见别人才学万倍不如他的,一个个出身显通,享用爵禄偏则自家怀才不遇。”又如:高曾祖考,俱是怀才不遇的秀才。——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回

本文标签: 读后感作文  史记读后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