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染色质的基本概念:
(1)染色质(chromatin)的概念:指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2)染色体(chromosome)的概念: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成的棒状结构。
(3)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在细胞周期不同的功能阶段可以相互转变的的形态结构;染色质与染色体具有基本相同的化学组成,但包装程度不同,构象不同。
基本类型:
A.常染色质(euchromatin)
(1)概念: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典型包装率750倍),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
(2)特征:DNA包装比约为1000~2000分之一;单一序列DNA和中度重复序列DNA(如组蛋白基因和tRNA基因);并非所有基因都具有转录活性,常染色质状态只是基因转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B.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
(1)概念: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深的染色质组分。
(2)类型:结构异染色质(或组成型异染色质)(constitutiveheterochromatin)、兼性异染色质(facultativeheterochromatin);结构异染色质或组成型异染色质,除复制期以外,在整个细胞周期均处于聚缩状态,形成多个染色中心。
(3)结构异染色质特征:①在中期染色体上多定位于着丝粒区、端粒、次缢痕及染色体臂的某些节段;②由相对简单、高度重复的DNA序列构成,如卫星DNA;③具有显著的遗传惰性,不转录也不编码蛋白质;④在复制行为上与常染色质相比表现为晚复制早聚缩;⑤在功能上参与染色质高级结构的形成,导致染色质区间性,作为核DNA的转座元件,引起遗传变异。
(4)兼性异染色质特征:在某些细胞类型或一定的发育阶段,原来的常染色质聚缩,并丧失基因转录活性,变为异染色质,如X染色体随机失活;异染色质化可能是关闭基因活性的一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