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苦口婆心”,表现在对子女的弱点、缺点、过失和错误,进行没完没了的规劝、数落、指责和训斥等。一般方式多为机械地重复陈词滥调,吹毛求疵,嘟嘟囔囔,喋喋不休。如“就数你做功课最慢,磨磨蹭蹭的”,“放学后不许东游西逛”,“叫你考试仔细些就是不听”……对孩子左不顺眼,右不称心。饭桌旁、睡觉前、上学时,对孩子如此这般千叮咛万嘱咐,年年讲,月月诲,天天训。其实这种情况是家教中的唠叨病,它会严重地挫伤青少年的独立性和自尊心。其原因是父母缺乏对子女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忽视了少男少女已日趋从依附走向独立,从幼稚走向成熟。其实做家长的大可不必对孩子如此。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其间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对于成长中的孩子,由冲动走向理智 ,每一次失败即是一次挫折,也是一次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的实践活动。这种体验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对孩子唠叨不休地指责,警告多于鼓励的话,无疑会挫伤孩子的个性发展,产生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对立和心理上的隔阂,造成对家长的逆反心理,乃至对抗,甚至发生悲剧。
当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身为父母者发现孩子有不当的言行与思想,有责任作必要性提醒,忠告乃至严肃的批评。不要对孩子吹毛求疵并不是姑息迁就,而是要区分孩子发展过程中的主流和次流,把握好量度及方式。言教之道在于少而精,简洁是智慧的姊妹,唠叨是无能的标志。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揣摸孩子的心理,当孩子遇到失败和困难时,更渴望得到父母的爱。这时父母应以忠实的朋友身份,同情和鼓励的态度消除孩子心中的不快,而不是指责。同时家长运用自己的行动引导子女养成自我教育能力,与子女作一些“心理交换”。冷静地回忆自己当年孩童时的心理状态,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想,“假如我现在是孩子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达到父母与孩子心理上的沟通和默契,从而采取有利的方法,引导孩子的深思和反省,产生“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起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