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或胰岛素生物活性降低所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征。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和糖尿,症状多数有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即“三多一少”。病程长,常伴有心血管、神经、视网膜等多系统的并发症。现在的治疗手段能控制症状,但不能根治。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大而升高,例如50~70岁为患病高峰期。在欧美占死亡率第三位。我国也在逐年增多。
我国1979年兰州会议及1980年北京会议决定,并经卫生部批准的糖尿病暂行诊断标准为:
(1)若空腹血糖两次以上≥130mg%(7.2毫克分子/升),无论有无糖尿病典型症状均可确诊。
(2)若无症状,空腹血糖正常,但尿糖阳性或临床上有可疑,则应作葡萄糖耐量试验。若该试验中的四个点中有三点≥标准,也可确诊。应注意的是,要区别老年人生理性糖耐量减退和老年性糖尿病。老年人生理性糖耐量减退可无明显症状及并发症,但应随访。因为经过一段时间后,有可能发展成为糖尿病。同时还要注意排除内分泌及胰腺疾病所致的继发性糖尿病、药物和应激状态下产生的高血糖症及肥胖者的糖耐量减低。
根据老年人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和化验结果,如果被确诊为糖尿病,则应按照下列原则进行治疗。老年人发生的糖尿病多为Ⅱ型,比较容易控制。一部分患者只要合理调整饮食就可收到满意效果。有些血糖水平较高或伴有各种合并症的患者,须要用口眼降糖药物,只有极少数人须用胰岛素。要达到治疗目的,主要是控制血糖、尿糖、血脂及体重,使之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防止并发症。具体措施有:
饮食疗法(详见下节)。运动疗法对糖尿病人是必不可少的,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多有肥胖,经常运动能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对降低血糖控制体重有利。实验证明运动30分钟能降低血糖12~16mg%,还可降低血脂,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运动方式以步行为好,要结合自己的体力及平时的运动方式,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有条件每日总行程5~6公里较为合适,不宜进行剧烈运动。紧张的劳动不能代替运动疗法。劳动时精神紧张,有一定负担,而运动时精神处于放松的状态,其效果是不同的。采取运动疗法必须在进行饮食疗法或(和)药物疗法、病情稳定的基础上进行。根据运动疗法对血糖、尿糖的改善情况相应减少药量或增加主食。运动时注意防止低血糖,必要时可备一些面包或水果糖带在身边,以备不时之需。运动量及运动方式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随着体质改善,适当增加运动量。一般常用的是散步,不少人每次用30~60分钟,每日1~2次。糖尿病人常用的药物主要有口服降糖药、胰岛素及部分中药等。降糖药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必须服用的,尤其老年糖尿病患者,宜在饮食疗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3~4周后,血糖控制仍不满意时,才在医生指导下加用降糖药物,口服降糖药分两大类。磺脲类药中有D860、优降糖、达美康、糖克利等。其作用主要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和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数目与亲和力,从而达到降糖目的。绝大多数Ⅱ型糖尿病患者都可选用。为防止低血糖,开始服用时宜小量,以后根据血糖尿糖化验情况及时调整。有的人经过一段治疗后,症状可以得到控制,逐渐停服。双胍类药物中有降糖灵(苯乙双胍,DBI)和降糖片。主要作用是促进葡萄糖无氧酵解。口服降糖药应注意对此类药物有过敏、肝肾功能不全、酮症酸中毒、有糖尿病昏迷先兆或昏迷,伴有严重感染以及大手术等诸多禁忌。胰岛素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有的患者非常惧怕用胰岛素,以为一旦用了,终生撤不掉。其实并非如此。绝大多数患者不需要长期用胰岛素,只有在应激状态下短时间应用。还有少数患者,主要是青少年时期发病的Ⅰ型糖尿病患者才需长期使用。
有些中成药可对症选用。但要注意有的中成药中含有优降糖,如消渴丸。选用时要注意降糖药的含量,以免过量引起低血糖。如表现为口渴引饮、善饥、舌红苔黄、便秘、脉洪数有力,属胃热型,以清热润肺、养阴生津为主,可用玉泉丸、消渴丸等。如表现为手足心热、夜寐不安、口渴唇干、舌红少苔、脉象细数者,多为久病,肾阴不足,用滋阴清热法调理,如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生脉饮等药。如表现为形瘦畏寒、腰酸膝软、面色灰暗、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多为肾阳虚衰,治以温阳补肾,可用金匮肾气、肾宝等药。当然,上述药物都须在医生指导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