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被污染的情况因污染物的毒性、污染程度、污染物的性质以及污染的时间、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在处理被污染的食品时,在确保食用安全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损失。下面介绍几种处理被污染食品的几项原则,供在实际应用中选择:
(一) 剔除污染部分。食品被有害物质污染后,处理时要把受污染和没有污染的分开。属运输污染的,在卸货时应分开堆放,经过仔细检查确实没有污染的部分,可以供食用,对污染部分应另作处理。剔除污染部分时,要防止剔除不完全,造成食用者中毒。
(二) 稀释处理。被污染食物的经济价值较高,数量较多,为避免或减少损失而采用稀释处理,使有害物质含量达到国家标准的允许量或能够被机体接受的程度,继续供食用。但稀释方法不能用于处理所有被污染的食物。采用本办法时一般为污染物毒性较小,容易分解破坏,无明显的蓄积作用和致癌性。稀释时要充分拌合,稀释后污染物不应随食物保藏时间延长而有所增加。
(三) 有限制的食用。又称有条件的供应,指在供应销售时加以限制,如只允许作为一次性或短期销售。有条件供应的食品多为已经加工,而且不能再改制的食品作销毁处理损失较大,可根据污染情况,在供应方式上加以限制,允许一次性或短期食用。但必须慎重,必要时先进行动物试验和在一定范围内试用,经过观察确实无不良反应,才能作出处理。但绝不能因短时间食用无不良反应,就放宽有害物质的允许量或长期供应。
(四) 去除污染物。对受污染的食物,通过一定方法,去除污染物,恢复食物的利用价值,是比较理想的。但工业有害物质不同于一般微生物,通过消毒杀菌或复制就能达到去除污染的目的。一般受工业有害物质污染的食物,如粮食被汞、镉、铅、砷等有害金属污染,很难用一般物理的方法除净,通过碾磨提高米的精白度或反复淘洗磨擦可减少其含量。某些液体食物受污染,可采用蒸馏或离子交换等方法处理,对去除污染物有一定效果。
(五) 改作他用或销毁。当食品被严重污染,虽经处理,仍不能保证食用者安全时,可改作饲料或工业用。禽畜对有害物质的耐受量虽比人大,当严重污染时,改作饲料,也会引起禽畜中毒或死亡。改作饲料相对减少些损失,并未消除有害物质对人的危害,污染物随饲料摄入禽畜体内,经过富集,对蛋奶及其肉类造成污染,最终仍被人们食入。作食品工业原料,经过加工仍不能去除污染的,最好不用,防止污染扩大,造成更大损失。严重污染不能再利用的,应作销毁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