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从土壤中吸取氮、磷、钾、钙、镁、硅、铁、硫、硼等养分,其中以氮、磷、钾的需要量最多,最为重要,因而称为肥料三要素。在土壤中,除氮、磷、钾的含量远不能满足水稻的需要外,其他均可基本得到满足。所以,水稻的施肥一般指施用含有氮、磷、钾的肥料。
氮是构成水稻中蛋白质和叶绿素的主要成分。蛋白质是水稻长根、长叶、长蘖、长秆、长穗最基本的营养物质。氮肥不足,则根少根细,叶小叶黄,植株矮小,难以分蘖,穗短粒少,产量不高。
磷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叶绿素的合成和转移都有很大的作用。施用磷肥可以旺根、促蘖、壮苗。缺乏磷肥,则根系生长差,分蘖少,叶片软弱,植株矮小。
钾对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转移有重要作用,并能促进和协调对氮、磷的吸收,使叶色青翠,光合作用增强,茎秆粗壮和提高抗倒抗病的能力。缺钾,则叶尖和叶片边缘首先发黄,并出现缺钾病斑,而致根叶早衰。
氮、磷、钾对水稻生长发育缺一不可,在生产中要配合施用。偏重氮肥,忽视磷肥或钾肥的做法是不对的,会造成禾苗营养失调,难于高产。
各种农家肥、绿肥、土杂肥,均属有机质肥,一般都含有氮、磷、钾、钙、镁等多种肥分;肥效比较缓慢,不易造成禾苗暴生暴长,施用比较安全,且有改良土壤等优点。但由于肥效较慢,往往不能满足禾苗生长的急需,造成欲速不易,欲止不得,难操主动。各种化学肥料的优缺点正好和有机肥相反。所以,在生产上应将有机肥与化学肥料(又叫无机肥)配合使用。
水稻对氮、磷、钾肥的需要是有一定数量范围的。肥料少,水稻生长量不足,产量不高;肥料过多则叶片软弱徒长,田间荫蔽,病虫严重,往往造成“欢笑禾苗啼哭谷”的结果。
据科学分析,每生产100斤稻谷,要从土壤中吸取纯氮1.7~2.5斤,磷0.9~1.3斤,钾2~2.3斤。在生产实践中,水稻高产单位的施肥情况也大致是这样。如南海县大沥公社勒边生产队,1981年晚造种植翻秋品种“铁秋15号”,每亩施基肥猪粪500斤,花生麸20斤,过磷酸钙30斤,碳酸氢铵30斤;追肥共施尿素24斤,复合化肥4斤,氯化钾15斤。基肥和追肥折算约为:氮20斤,磷7斤,钾11斤,亩产干谷890斤。总结普?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2/323577.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榈木椋茨恫竟?00~900斤,大约要施纯氮18~20斤;亩产900~1000斤,大约要施纯氮20~25斤。磷、钾肥要相应配合。
为便于施肥技术的掌握运用,一般将插植后的水稻划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
前期:从移植后至有效分蘖期,约插后二十天内(品种生育期长短、插植疏密有所不同)。这一时期的中心是解决穗数问题,除插植的基本苗外,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分蘖,才有利于高产。这样,就要早出分蘖,多出有效分蘖,争取在早期有较大的生长量,达到茎秆粗壮,为穗多、穗大、粒多打好基础。
中期:从有效分蘖终止期至减数分裂期以前,即从插后大致二十天开始至顶叶(剑叶)全出时为止。中期要协调好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转折,注意控制茎叶的过分伸长和无效分蘖的发生。这一时期幼穗伸长、茎秆拔节和最后几片叶子成长,都需要大量养分,是水稻一生中生长量最大的时期。既要维持一定的氮素水平,又要适当制水制肥,适当控制生长,要做到“封行不封顶”,以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为延长后期根、叶功能打好基础。
后期:从减数分裂期至完熟期。这一时期的中心是养根保叶。一方面要维持较多的青叶数,另一方面又要维持有较高的光合能力,以制造较多的碳水化合物,供谷粒充实的需要,达到谷粒充实饱满。
前、中、后期的划分与水稻叶色乌、赤、青的变化是相一致的。乌是指叶片的颜色由淡转浓的表现;赤是指叶片的颜色由浓转淡的表观。据潮汕经验和省农科院的研究,叶色由淡至浓划分为六级:青黄、绿豆青、淡青、绿青、浅乌和大乌。其中以绿豆青、淡青、绿青和浅乌四级为正常的叶色。大乌是施肥过头的表现,青黄是缺肥缺水的象征。在插秧后的有效分蘖期,要达到浅乌,据试验,在分蘖盛期因氮素不足而不现乌的禾苗,不但分蘖少,穗数不足,而且每穗粒数也减少。因为组成分蘖最基本的物质是蛋白质,而蛋白质的合成主要靠氮素,氮素越多则叶绿素的含量越多,叶色就表现出乌来了。从无效分蘖期开始,控制氮肥的施用,就在于抑制无效分蘖的发生,并通过晒田减少禾苗对氮素的吸收。这样,叶绿素的含量便相对地减少,禾苗叶色也就变淡了(通称中期转赤)。同时也可以达到茎秆壮实,叶片厚直,增强抗虫,抗病和抗倒的能力。到孕穗期至抽穗前后,禾苗又迫切需要氮素和水分,叶绿素的含量又跟着提高,又表现出乌来,这对水稻抽穗灌浆都有利。这时以绿青为好,如出现浅乌,表明氮肥过多,容易招致病虫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