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北部习水县的历史沿革

历史地理2023-02-08 11:24:21百科知识库

贵州北部习水县的历史沿革 习水在周代至战国时期为鳛国。

秦代隶巴郡、蜀郡。

西汉属犍为郡符县(今合江);东汉属江阳郡符县(后改为符信县、符节县)。(三国)蜀汉时,隶江阳郡符节县。

西晋(废符节县)仍属江阳郡;东晋(改置安乐县)属东江阳郡。

南北朝时隶南朝的梁,属泸州郡的安乐戍;其后隶北朝的北周,564年(武帝保定四年)改安乐戍为合江县,属泸州郡合江县。

隋代,隶泸川郡合江县。

唐代(618)改泸川郡为泸州,今习水部分地域属泸州合江县,部分地域属溱州;806年(元和元年),今习水境内赤水河一带属剑南道泸州。

五代十国时隶后唐,属剑南道泸州合江县。

宋代,1109年(大观三年),在今土城镇建滋州,领仁怀、承流二县,仁怀县城设今赤水市复兴镇,习水县境皆属之。1121年(宣和三年)废滋州,设武都城(治所在今土城);撤仁怀、承流二县,设仁怀堡,辖原仁怀、承流二县地,包括今习水全境。

元代,设仁怀、古滋两处,改属播州军民安抚司,隶湖广行省。1291年(元二十八年),改隶四川行省播州军民安抚司。习水县境属仁怀、古滋等处。元末,红巾军明玉珍在今重庆称帝(国号夏),其间改仁怀、古滋等处为怀阳县,习水县境属之。

明代,1371年(洪武四年),在马口崖(今儒维堡子头)设永宁长官司,4年后升为永宁宣抚司,同年迁普北市(今叙永县治),但仍划出其赤水河以东地段归当地袁氏土司领辖。1372年(洪武五年)正月,“改古滋城(今土城)千户之所,设唐朝坝(今同民镇)长官司”,属永宁宣抚司,隶四川行省,领辖今赤水市和习水县大部地域。1396年(洪武二十九年)10月,四川分三道,唐朝坝长官司属川东道(设今重庆)。1567年(隆庆元年)4月,唐朝坝长官司迁至渔溪(儒维堡子头),仍属永宁宣抚司。1572年(隆庆五年),杨应龙袭播州宣慰使职,将仁怀、古滋等地收归播州领属。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播乱平定后,“改土归流”,明廷始复旧地而置仁怀县,属地相当于今仁、赤、习三县市地;播州辖地分置平越、遵义两个军民府,前者隶贵州,后者属四川,仁怀县属遵义军民府所领,辖10个里,其中土城、吼滩、小溪、二郎、丁山5个里为今习水县地。因复兴场毁于战乱,仁怀县治所迁至留元坝(今赤水市区)。

清代,1658年(顺治十五年)仁怀县所辖10里未变。1728年(雍正六年)7月,仁怀县随遵义府改隶贵州;除仁怀、河西、土城三里划归粮铺通判就近管辖外,其余7里(包括今习水县大部)仍归仁怀县管辖。1730年(雍正八年),仁怀县治地由留元坝移亭子坝(今仁怀市中枢镇)。原仁怀县治地(驻粮铺通判、遵义厅)设置仁怀直隶厅。1748年(乾隆十三年)7月,遵义府驻仁怀县粮铺通判改设遵义厅,归遵义府领属。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遵义厅改设仁怀直隶厅、隶贵州省粮储道。此时,今习水隶属的土城、隆兴、醒民、同民、民化、东皇等镇乡隶仁怀直隶厅;温水、双龙、官店、寨坝、良村、桑木、永安、回龙、大坡、坭坝、仙源、桃林、三岔河、程寨、二郎、二里、习酒等乡镇境地属仁怀县。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正月20日,遵义府经移驻温水,名为“温水府经”,是习水建置之始;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4月14日,撤销贵州粮储道,改仁怀直隶厅为“赤水厅”;至1911年(宣统三年),今习水辖地分别归赤水厅和仁怀县,均归遵义府统领。

民国2年(1913)8月,建立温水分县,仍隶仁怀县,辖小溪、丁山、吼滩、赤水4里;1915年(民国四年)9月,撤销温水分县,成立习水县,驻地温水,次年迁官渡(今赤水市官渡镇),属黔中道。

1916年(民国五年)初,正式划定习水县行政区域,将原仁怀县(即温水分县所辖)的小溪、丁山、吼滩、赤水4里和赤水厅插入仁怀县的东皇等地划归习水县。同年实行区、保、甲、排建置,全县共设6区、21保。

民国21年(1932),增设第七区(驻寨坝)。此时,习水县设7区、9镇、68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习水县辖长沙、官渡、东皇、良村、温水、寨坝、官店、双龙8个区。

1965年11月,赤水县的土城、醒民、隆兴和仁怀县的桑木、回龙、永安6个区划归习水县,习水县的长沙、官渡2个区划归赤水县。习水县辖12个区1个镇。

1992年建镇并乡撤区至1998年设立马临工业经济区,习水县辖24个乡镇区。

本文标签: 专项地理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