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定县地图
西周至隋
西周时期贵定属当时的牌柯。战国时期,贵定属且兰,且兰属夜郎辖,夜郎被楚征服后,便成为楚的属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并楚属地置象郡、桂林郡。原六县除鳖县划归巴郡东其余五县皆属象郡。
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撤南夷(今贵州、川南一带)地置二县一都尉,其中有且兰县,贵定属之。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王反,平定后建牂柯郡,领17县,且兰县隶之,贵定在且兰县内。东汉仍称牂柯郡,沿旧制。
晋成帝咸康六年(公元340年),成(汉)大将军李弈率军攻牂柯,久攻不克,粮尽撤军,行前尽收群柯所属各县,新设牂柯郡归成汉,于是出现二个政权统治的二个样柯郡,这一时期,贵定属后牂柯郡。
从西晋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至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肥水之战击败前秦符坚止的百余年间,牂柯郡先后隶益州、宁州、交州、安州、最后隶宁州。南北朝因袭晋制,牂柯郡建置无变动。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置牂柯州,场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称牂柯郡,史称牂州牂柯郡,设宾化县,治所在今县境云雾区抱管乡大平司,辖地基本上是且兰县地。
唐、宋、元时期
唐太宗贞观年间(约公元627年),将宾化县治移至平越(福泉),另置多乐县于今贵定昌明区都六乡,先后隶黔中道、江南道。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黔中都督府(道的派出机构)为黔中郡,多乐县改隶黔中郡。五代时中原诸侯混战,无暇顾及贵州,于是各州、县无会自废、多乐县亦在此列。
宋初(公元961年),贵定地区为土著豪族(宋时后称贵州少数民族为苗蛮)所据,筑土城守之,号曰“麦新城”,此为贵定建城之始。
南宋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宁远军节度使宋景阳为了扩充地盘与实力,命子宋永高率兵攻克麦新城,改号新添城,向宋朝廷告捷,朝廷授宋永高为贵州经略安抚使,设新添遏蛮军,又称新添军,永高命子宋胜驻守。
元代,新添葛蛮安抚司治所在今贵定,距贵州宣慰司仅百余里,其所领的数百个小土司在贵定地区内就有十几个,隶属关系时有更变。
明、清时期
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析新贵县之平伐司、定番州之丹平司、龙里卫之把平司及大平伐司地置县,取新贵之贵、定番之定合称贵定县。为贵阳府附廓,治所今昌明区旧治乡。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裁新添卫,移贵定县治于卫城(今县城),领新添、大平伐、小平伐、平伐、把平五长官司,(丹行、丹平二司拨归平塘),为贵阳府附廓县,并在原县地置且兰汛,在平伐置平伐汛。
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在贵定县增设新添营以扼黔桂咽喉。将全县划分为东、西、南、北、山后五牌,直到宣统元年改设区乡为止。全县共有大小村寨754个。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贵定县隶黔中道,撤五牌,设八个区,将原五牌分属八个区。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十一月贵州省成立军政府,贵定县建置仍袭清制不变。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废黔中道,贵定县直属于省,县知事改称县长。全县九个区建置不变。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九月,设立贵州省自治筹备处,督促各县组织完成自治,贵定县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三月,重划区、镇、乡。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根据《贵州省县各级组织纲要实施计划》规定,贵定实施新县制,在此期间,将瓯脱之摆忙等地与都匀富西等处互换管辖。实施新县制后,贵定县辖一区(即平伐区署)、十三乡、四镇。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至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八月期间,贵定与龙里、都匀相互划拨地名。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将贵定县由省辖县划出设贵定专区驻贵定。陈化淳任专员公署专员,未到任,贵定即解放。
解放后
1949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十六军一三八团解放贵定,并实行军事管制,设立贵定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地址在今公安局。11月18日成立贵定县人民政府,地址仍在今公安局,隶贵阳专区。
1952年11月,贵阳专区改为贵定专区,专员公署设贵定。同年,在原四个区的基础上,将全县划为六个区。
1956年5月,撤贵定专区,贵定县划归安顺专区。
1958年12月划归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958年12月,龙里县并入贵定县,县政府驻贵定城关镇。
1961年8月,恢复龙里县,贵定县仍维持并县前的行政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