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淮北平原上有一个风水宝地,名叫?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62527.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奥兰移套印保褪遣寤ㄕ虻那吧碓?/p>
西汉末(公元8年),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刘秀起兵讨伐,兵败,单骑逃命至“吕家铺子”,人困马乏、炎热难耐,昏倒在一口水井旁。此时,一位头插鲜花的村妇带着一大一小两个孩子从旁路过,见状便上前施救。村妇向附近一家牛肉汤馆讨要了一碗牛肉汤慢慢给他喂下,又从水井中提了两桶水,为刘秀擦拭降温,并饮喂刘秀的战马。刘秀苏醒后,问其姓名以图报恩,村妇一边答道:“人命天定,你能活过来那是天数,不需报恩”;一边随手将大一点的孩子背上肩头,用手拽着小一点的孩子转身要走。她这一有悖常理的举动让刘秀十分好奇,追问道:“你应该背小一点的孩子,才合常理啊!”。村妇答道:“小一点的孩子是我亲生的,大一点的孩子是邻居家的,他父母因战乱而死,临终前将这小孩托孤于我,我当时答应一定会善待这孩子,比亲生的还要好!”刘秀深受感动,在没有任何信物的情况下,望着恩人头上插着的那朵鲜花说道:“以后若汉军征战到此处,请在您家门头上插一朵鲜花,确保您家毫发无损!”。刘秀说完策马而去。
公元22年,刘秀兵强马壮,其手下大将邓禹征战到“吕家铺子”,准备与王莽一支军队在此地决战。这位村妇得知消息后,想到刘秀曾经说过的话,悄悄地通知大家连夜在门头上插上一朵鲜花。第二天汉军看到“吕家铺子”的每家门口都插有一朵鲜花,莫名惊诧。邓禹想起刘秀的号令,于是传令易地决战,使“吕家铺子”免受战争涂炭而得以保全。不久,该村妇仙逝,老百姓自发修建了一座庙宇,将这位头插鲜花的村妇塑像供奉在庙宇内,鲜花由老百姓自发地及时予以更换,四季鲜艳!人们用这种朴实方式怀念着那位质朴的村妇,民间尊称这座庙宇为“插花庙”,尊称庙里的村妇塑像为“插花娘娘”。
公元25年6月,刘秀登基称帝,派人到“吕家铺子”寻访这位村妇,以报救命之恩。钦差大臣来而复返,如实向刘秀禀报村妇已仙逝,老百姓为感恩于她,在当地建庙、塑像、供奉。刘秀听罢,有所感悟:爱民必受民爱,好人必有好报!于是传旨:“赐金花一朵,令邓禹择吉日替朕前往‘插花庙’为‘插花娘娘’塑像佩带金花。”钦差大臣于公元26年,农历2月19日,在“插花庙”前举行盛大的插(金)花仪式,昭示天下,以示敬仰。在这场举行盛大的插(金)花仪式之后,“插花庙”名声远扬,致使“插花庙”的名称取代“吕家铺子”延用至今;每年农历2月19日约定俗成地成为“庙会日”。
这个传说给我们的启示是:
1、战争是残酷的,战争造成老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那位大一点的小孩子成为孤儿;和平是珍贵的,有了和平,插花镇才得以延续发展;
2、“插花”两个字是从东汉皇帝刘秀嘴中说出,插花镇是御口亲封的“皇镇”;
3、插花是一个“好人有好报”的地方,因为插花娘娘救刘秀、救百姓的两次善举,使吕家铺子免于战争的涂炭而得以保存;
4、诚信至上,乃成就万事之根本,因为“插花娘娘”和邻居兑现了百姓之约,刘秀和百姓履行了君民承诺,所以“插花娘娘”才能永驻人们心间,刘秀才能成就帝王之业;
5、胸怀感恩之心,社会就会和谐美好。百姓为感恩为插花娘娘修庙塑像,东汉皇帝刘秀为感恩插花娘娘赐金花,成就了历史名镇——插花镇;
6、每年农历2月19日的庙会,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缘于东汉皇家的佩插金花的仪式,传承弘扬于民间,所以只有扎根于民间的文化,才有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7、插花牛肉汤历史悠久。刘秀喝了插花牛肉汤而获救,成就了帝王之业;老百姓喜爱喝插花牛肉汤,既因为其味道醇美,也寄寓了实现自己美好梦想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