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周围地势低洼,又处于黄泛区,加之东有濉河,西有溪河,所以旧时水患频仍。溪河原于老城东汇入濉河,水从东来也汇入濉河的西流河相距甚近,每当汛期,溪河受洪峰侵入常倒灌成灾。为除此患,明嘉靖年间水利总督白昂治濉时,将溪河入濉之口堵死,使其移至濉溪南黄桥入濉。此举虽有所改善,但并未根除水患。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安徽巡抚高晋勘修濉河,看到濉溪口“宛在水中”,于是便命凤阳知府项樟环濉溪城筑堤防水,民感其惠,称之为“项公堤”。直到清咸丰年间,朝廷拨款,将溪河改道引入巴河(今王引河),才基本解除此处水患。
明万历年间,徐溪口村民便在村四周挖壕筑圩,既防水又起防卫作用。1855年(清咸丰五年)捻军首领张乐行攻占濉溪口,此后为抵御捻军,沿水圩四周筑土城。1886年(光绪十二年)由地方绅士倡议,采取官府拨款、集市抽税、商民捐款捐工等办法,废土城建砖城,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竣工。城墙呈东西长、南北窄的不规则长方形,周长近3000米。
1947年第二次解放后,该城被全部拆除。
明代时濉溪仅为相城乡的一个农村集市,因为濉河水运之便,故商业日益兴盛,酿酒业也日益发展。1646年(清顺治三年)相城乡移驻于此;1730年(雍正八年)宿州州同移驻,旋撤;1865年(同治四年)凤颍同知署由南坪集移驻于此。
修建城墙后,濉溪有大发展,作为小城镇,有居民约2000余人。
建国后,1950年1月析宿县西部新设濉溪县,县治设于濉溪镇。
1977年2月濉溪县由宿县地区划归淮北市。由于濉溪老城属采煤塌陷区,所以该县从70年代后期起在符夹铁路以西的无煤地带建起三纵六横街道的新城,濉溪镇面积扩大。 据说古时彼处有一徐姓人家,为往来过客提供食宿之便,故此处被称为徐口子、徐溪口、濉溪口。明代濉溪仅为相城乡的一个农村集市。清顺治三年(1646年)相城乡移驻于此;雍正八年(1730年)宿州州府移驻,旋撤;同治四年(1865年)凤颍府知署由南坪集移驻于此。
1950年7月析宿县西部新设濉溪县,县治设于濉溪镇。
1958年成立东风公社;
1969年改为城关镇;
1983年改濉溪镇。
1997年,面积73.8千米,人口10.3万,辖东关、西关、南关、北关、二里、城西、八里、杜庙、赵圩、蒙村、花园、溪河、杨楼、李庄、王冲、五里郢、侯王、黄桥、房庄19个村委会和东关、西关、南关、北关、大街、新城、濉河7个居委会。
2004年将濉溪镇的庆相桥居委会、虎山北路居委会(铁路以北)划入淮北市相山区三堤口街道办事处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