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方志》载:文洲,“唐武德三年(620年)置,治鲁丘堡,并置药城县,属文州。四年,废州,改药城县为文城县,以故州治为名。七年撤,并入城父县,故治位今利辛县西张村铺集西高处。”利辛县别称文洲即源于此。《利辛县志》说:张村“明朝已称张村铺……隶属亳县地。西汉时,集西设有兵工厂。集南乾溪沟入淝处管台子,1984年冬疏浚西淝河时,出土鼎1个、簠2只,是西周晚期铜礼器。河南岸出土陶网坠、兽骨、蚁鼻钱等,有旧城迹出露,俗传为‘阴阳城’。”从2002年省文物部门对“阴阳城”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得知,“阴阳城”为东周至汉代遗址。“阴阳城”(传说又叫干溪城)距张村铺七八里,当地传说“阴阳城”死,兴李门集(即张村铺)。因此推断,张村铺可能始建于汉代到唐代时期。
张村铺位于省道202线和308线交汇处,距离县城27公里,几乎居于阜阳、利辛、涡阳和太和四城市中心,是利辛较大的集镇之一。她东傍楚漕河乾溪沟,南临古西淝河,北望涡阳县店集镇,自古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市场繁华,地理位置优越,乃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战国时期,楚国为巩固东北边疆,常陈兵于此。《左传春秋》:昭六年(前536年)“楚令尹子荡帅师伐吴,师于豫章,而次于乾溪”。乾溪,即今张村铺一带;房钟,即今阚疃集。公元383年,秦晋淝水之战,境内为晋掩击破秦重要战场。明崇祯八年(1635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颍州,下蒙城,境内为厉兵秣马之野。清咸丰二年(1852年),皖北捻军起义,刘洪立、王之重、江台陵、孙葵心、程大宽、郭明栋、林道修等,相继揭竿竖旗,聚众响应张乐行。清同治二年(1863年)春,捻军主帅张乐行集各路人马20万,在张村铺一带与围剿清军作战,失利溃败,成为捻军史上一大转折。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腊月初六,李韶、赵学宗在张村铺聚众起义,不久惨遭清政府镇压。解放战争时期,中共豫皖苏六分区、六地委驻张村铺西傅营庄,并在今张村中学处兴办第六中学,分区副司令员李晨兼校长,主要为部队和地方培养人才。解放后,张村铺一直为区乡(镇)机关驻地,利辛县成立前隶属涡阳县。张村镇是利辛县西北重镇,也是原阜阳市二十个示范镇之一,1999年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中心建制镇。
新中国成立后,张村隶属涡阳县,1965年5月,划入利辛县。七十年代,“学大寨,赶郭庄,推广柳西经验”,柳西(张村镇)曾经是安徽农业的一面旗帜。
1992年撤区并镇为副县级建制镇,1996年被定为阜阳市综合改革试点镇,2009年被定为安徽省首批扩权强镇试点乡镇。这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人文环境,东西南北多元文化的碰撞,孕育了张村铺人特有的个性,尚武而不弃文,磊落而不雕饰,慷慨而多果断,机敏而不油滑,豁达大度而轻小气,热情笃实而崇豪爽,醇厚简朴而鄙奢靡,坚实恒毅而尚进取,质直气侠而去寡信,勤勉务实而反虚妄,刚柔互济而弃怯懦,激越豪迈而重气势。
改革开放以来,张村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带领全镇人民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奋力进取,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实施科技兴镇战略,全镇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先后获得“安徽省创建文明乡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创建文明集镇工作先进村镇”、“安徽省旅游乡镇”、“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等殊荣。目前,一座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一流的现代化小城镇初具规模,越来越彰显出皖西北名镇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