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瑞光塔
瑞光塔,又称“瑞光寺塔”或“瑞光院塔”。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城西南盘门内,是宋代早期南方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塔当中比较成熟的代表作。瑞光寺初名“普济禅院”。据记载,三国东吴赤乌四年(241年),康居僧人性康来到苏州,吴主孙权专门为他修建一座佛寺。赤乌十年(247年),孙权为了报答母恩,在此寺中建造了十三级舍利塔。此后千年中,寺、塔屡经兴废,数次重修。据塔中文物考证,今塔建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至天圣八年(1030年)。清咸丰十年(1860年),寺庙建筑全部毁于战火,仅有此塔保存下来。1988年,瑞光塔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瑞光塔是砖木混合的楼阁式建筑,平面呈八角形,共七级。第五层以下塔身为砖砌,由外壁、回廊、八角塔心三部分组成。第六层至塔顶、底层副阶及各层腰檐、平座为木结构。全塔各种木、砖斗拱多达三百八十余朵,结构复杂。
砖砌塔身基本为宋代所留,塔心基座采用“永定柱”做法。石质须弥座式台基,四周束腰镌有狮兽、花卉、云纹等纹样,堪称宋代石雕的精品。塔身每层绕以木构的腰檐、平座;每面用柱子分划三间,正中置壶门或直棂窗。底层的正南北和正东西四面辟有四门,第二层、第三层为八面设门,第四层以上则是每上下层相错置门。塔的转角处都砌有圆形的倚柱,柱间用额枋连接,上施五铺作出双抄斗拱。第六、七层内的八角形框架木结构塔心虽非宋代原物,但在古塔中也属罕见。
现塔残高42.44米,各层的高度依次递减,各层的平面直径也相应依次收敛,使外形的轮廓微成曲线。整座塔形制古朴,隽秀挺拔,保存着唐宋古塔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此类古塔演变历程以及建筑技术的重要实例。
1978年4月,在第三层塔心柱内发现了一批五代和北宋初期的珍贵文物。其中有铜质镀金塔两座,地藏、观音、如来佛菩萨像九尊,五代的手抄经卷、北宋的木刻《妙法莲华经》和嵌螺甸藏经漆匣等。尤其“真珠舍利宝幢”在所出文物中是最为精美的。宝幢高1.22米,用珠宝编成,集玉石雕刻、金银工艺、木雕、描金、漆雕等艺术于一身,堪称稀世珍宝。
这些文物对研究宋代的社会情况和艺术成就具有很高的价值,同时为破解建塔时代之谜提供了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