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嫌疑人在审查起诉阶段脱逃的处理办法是什么

政治法律2023-08-07 04:18:37

犯罪嫌疑人在审查起诉阶段脱逃的处理办法是什么

犯罪嫌疑人在审查起诉阶段逃脱的处理办法是侦查机关会采取强制措施保证犯罪嫌疑人到案后再移送审查起诉,另外,检察院在审查起诉的过程当中,发现犯罪嫌疑人逃脱的情况下,应当及时的通知侦查机关,要求侦查机关开展追捕活动,共同犯罪当中的部分犯罪嫌疑人逃脱的,对其他嫌疑人的审查起诉不会受到影响。

一、犯罪嫌疑人在审查起诉阶段脱逃的处理办法是什么?

1、人民检察院对于侦查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如果犯罪嫌疑人脱逃的,应当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一百五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要求侦查机关采取措施保证犯罪嫌疑人到案后再移送审查起诉。

2、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过程中发现犯罪嫌疑人脱逃的,应当及时通知侦查机关,要求侦查机关开展追捕活动。

3、共同犯罪中的部分犯罪嫌疑人脱逃的,对其他犯罪嫌疑人的审查起诉应当照常进行。

4、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期间,犯罪嫌疑人脱逃或者死亡,符合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

二、在实践中一般是如何正确认定脱逃罪的呢?

(一)客体要件。本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管理秩序。

对犯罪嫌疑入、被告人、罪犯进行拘留、逮捕、羁押、监管是司法机关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施加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的法律强制措施,是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同犯罪作斗争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司法机关司法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环节。接受司法机关依法对其所采取羁押、监管,是犯罪嫌疑入、被告人、罪犯必须遵守的义务。如其不遵守义务而脱逃,就直接破坏了司法机关的监管秩序,妨害了司法机关的活动。

(二)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逃离羁押、改造场所的行为。

羁押场所主要是指看守所。改造场所主要指监狱、劳动改造管教队、少年犯管教所等。另外,押解犯罪分子的路途中,也应视为监管场所范围。行为人的逃跑方法有使用暴力脱逃与未使用暴力脱逃两种,未使用暴力脱逃,是指行为人寻找机会,创造条件,乘司法工作人员不备而逃跑。使用暴力脱逃,是指行为人通过对司法工作人员施以殴打、捆绑等暴力行为,或者威胁、恐吓等胁迫行为,而摆脱其监管控制。从人数上看,有单个人逃跑的,也有数人共同逃跑的。无论采取什么形式脱逃,都不影响本罪的成立。脱逃的形式属于量刑情节。但是,如果脱逃中犯有重伤害或者故意杀人的,应按处理牵连犯的原则,从一重罪处罚。对于多数人集体脱逃的,应按共同犯罪论处。

(三)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必须是依照本法与刑事诉讼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

1、依法被拘留、被逮捕的未决犯;

2、已被判处拘役以上刑罚,正在劳改机关服刑的已决犯。

只有上述两种人才能成为本罪主体。被行政拘留或劳动教养的人逃跑的,不构成本罪。 被错抓、错判的人,独立实施脱逃行为的,不构成本罪。但可以以参与其他人脱逃行为的方式构成本罪。

(四)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

即行为人脱逃的目的是为了逃避羁押与刑罚的处罚。如果没有逃避羁押或刑罚处罚的目的,则不构成犯罪。例如,犯人获准回家办理丧葬事宜,确实因故未能按时返回监狱,就不能视为脱逃罪。

事实上,审查起诉阶段如果逃脱就有可能构成了逃脱罪,这样一来的话,试图逃跑的犯罪嫌疑人,最终有可能会因之前的刑事犯罪和之后的逃脱罪被数罪并罚。很多犯罪嫌疑人自己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已经犯罪了的情况下选择逃跑根本解决不了任何的问题,主动投案自首才是争取宽大处理的唯一机会。

本文标签: 刑事诉讼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