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放贷一般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但是过高的利息在法律上是无效的,但如果构成了高利转贷的行为,是可以认定为犯罪事实的,需要追究有关刑事责任,具体情况下可以根据当事人的实际犯罪情节来处理。
一、高利放贷是否构成犯罪?
单纯的放高利贷并不构成犯罪,只是一种违法行为。高利贷不是犯罪,一般只是借贷纠纷,超过法定利息的收益不受法律保护而已。放高利贷的行为本身不触犯刑法,只有进行高利转贷的行为才属于犯罪行为。根据《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高利转贷罪】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二、高利转贷罪侵犯的客体要件是什么?
本罪所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国家对信贷资金的发放及利率管理秩序。
所谓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中银行主要指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也包括若干投资主体合资设立的股份制银行,如交通银行、投资银行、光大银行、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等;此外还包括属集体经济性质的城市合作制银行等。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主要指依法享有存、贷款经营权的非银行金融单位,如信托投资部门、保险机构、金融租赁公司、城市、农村信用合作社等。
信贷资金,指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有关贷款方针、政策,用于发放农村、城市贷款的资金。主要由下述三部分构成:
(1)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吸收的各种形式的存款,主要是单位的公营存款。这是信贷资金的主体部分。
(2)国家财政拨发给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自有资金。这在信贷资金中占极小比例。
(3)由资金市场拆借而入的资金。包括从人民银行贷入的短期贷款;本行内部上、下系统内的借款;金融机构之间的拆借款。此类资金原则上不能安排长期贷款。
根据我国有关金融管理法规,对此用作发放贷款的信贷资金,贷款申请人必须述明贷款的合法用途、偿还能力、还款方式,原则上还应提供担保人或质押、不动产抵押等,经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有关工作人员审查、评估后,方能确认是否贷款。凡通过编造假去向、假用途、假担保套取信贷资金者,本身即属违反信贷资金管理法规的金融不法行为;另一方面,根据我国有关金融市场管理法规,任何单位不得在央行规定的贷款利率幅度以上发放贷款,否则,亦属违背我国信贷资金发放利率管理秩序的高利转贷行为。
对于高利贷的行为,本身是属于民间的有关民事借贷纠纷,是不会构成刑事犯罪的,如果当事人对有关事项的处理存在异议的,可以向法院起诉来进行判决处理,但如果构成了高利转贷的行为,那么就是需要追究有关刑事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