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藤

医药知识2023-02-02 21:07:53百科

黄藤

概况

异名:黄连藤(广东、广西),藤黄连、土黄连、山大黄、天仙藤、金锁匙(广西),大黄藤(云南、广西)。

基源:为防己科天仙藤属植物天仙藤干燥的根和茎。天仙藤属全世界约5种,分布于亚州东南部;中国1种,药用。

原植物:天仙藤Fibraurea recisa Pierre

历史:黄藤始载于《纲目》谓:“黄藤生岭南,状如防己,俚人常服此藤,纵饮食有毒,亦自然不发,席辩刺史云,甚有效。”据上所述,此与今所用的黄藤相一致。

形态:木质大藤本,长可达10余米。茎带褐色,具深沟状裂纹。叶革质,长圆状卵形,有时阔卵形,长9~24cm,宽2.4~8cm,先端短渐尖,基部圆或钝,有时近心形或近楔尖;基脉、侧脉和网状脉均在下面突起,叶柄长4~15cm,不明显盾状着生。圆锥花序,长达30cm,下部分枝近平叉开;花被最外面的为小苞片状,长约0.3mm,最里面的椭圆形,内凹,长约2.5mm;雄蕊3。核果长圆状椭圆形,长1.8~3cm,黄色。(图见《广西植物志》.第1卷.332页.图版139∶8~15)

生境与分布:生于林中。分布于中国广西桂林,云南东南部和广东西部及西南部。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也有。

本种有3个雄蕊,Diels将它归并于具6雄蕊的Fibraurea tinctoriia Lour.是不妥的。至于中国一些有关药用植物的书籍上所记载的Fibraurea tinctoria lour.大约都是鉴定错误。(参阅植物分类学报1980;(3):389)

生药

采集:秋后采收根或茎,洗净,切段,晒干。药材产于广东、广西。

鉴别:根圆柱形,弯曲扭转,长15~75cm,直径0.5~2cm;表面土棕色,去栓皮后棕黄色,皮孔不明显,皮部易剥落。横断面木栓层极薄,暗棕色,韧皮部发达,木质部放射状排列,多空隙,坚硬,韧皮部和木质部均为鲜黄色。味极苦,能使唾液成黄色。茎圆柱形,稍弯曲,直径达3cm以上;表面土灰色,节微隆起,有多数细纵沟及横裂。横断面木栓层较根稍厚,约0.7~1mm,暗棕色,皮层及韧皮部厚约2~3mm,黄色,有空隙,木质部黄色至棕黄色,中心有小形髓部,辐射线色较暗。气味同根。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根及根茎分得掌叶防己碱(Palmatine,巴马汀)2%~3%,药根碱(Jatrorrhizine)、伪非洲防己碱(Pseudocolumbamine),黄藤内酯(Fibraurin,Fibralactone)[1,2],另含未加鉴定的黄藤素甲(Fibranine)、黄藤素乙(Fibramine)及甾醇。又香港市售品鉴定为F.tinctoria Lour.,其根茎含掌叶防己碱、药根碱、非洲防己胺碱(Columbamine)、黄藤内酯、黄藤辛(Fibleucin)、黄藤辛甙(Fibleucinoside)、金果榄菲甙(Tinophylloloside)[3]

参考文献

[1] 南京药学院学报 1982;(19):77(CA 1982;98:86329x)。
[2] 药学学报 1981;16(6):477。
[3] Phytochemistry 1986;25(4):905。

本文标签: 黄藤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