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水仙根
名称出处:《本草会编》
概况基源:为石蒜科水仙属植物水仙的鳞茎。水仙属全世界约60种,中国有野生的水仙一种。
原植物:水仙Narcissus tazetta L.var.chinensis Roem.
历史:明代汪机《本草会编》始收载。《纲目》山草类下引汪机云:“水仙花叶似蒜,其花香甚清。9月初栽于肥壤,则花茂盛……若不移宿根更旺。”《植物名实图考》云:“俗谓其有毒,其花不借土而活。”所述及附图应是本种。
形态:多年生草本,鳞茎卵球形。叶宽线形,扁平,长20~40cm,宽8~15mm,钝头,全缘,粉绿色。花茎几与叶等长;伞形花序有花4~8朵;佛焰状总苞膜质;花梗长短不一;花被管细,灰绿色,近三棱形,长约2cm;花被裂片6,卵圆形至阔椭圆形,顶端具短尖头,扩展,白色,芳香;副花冠浅杯状,淡黄色,不皱缩,长不及花被的一半;雄蕊6,着生于花被管内,花药基着;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多数,花柱细长,柱头3裂。蒴果室背开裂。花期春季。(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6卷,第1分册,图版8)
生境与分布:原产亚洲东部的海滨温暖地区。福建沿海岛屿自生,以福建漳州所产最好,但目前各地所见者全系栽培供观赏。
生药采集:春、秋季采挖较佳,截去茎苗、须根,洗净泥沙,用开水潦后晒干;或纵切成片,晒干。
鉴别:鳞茎圆形或微呈锥形,直径4~5cm;外面包裹一层棕褐色的膜质外皮,扯开后内心为多数相互包裹的黄白色鳞片(鳞叶)。质地轻,无甚气味。以个大、内心充实者为佳。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含石蒜碱(Lycorine)、伪石蒜碱(Pseudolycorine)、高石蒜碱(Homolycorine)、雨石蒜碱(Pluviine)、漳州水仙碱(Pretazettine)、水仙碱(Tazett ine)[1]。尚含石蒜宁碱、网球花定碱、水仙明(Narciprimine)、水仙瑞亭(Narcicriptine)、水仙灵(Narcisline)、水仙拉(Narciclasine)、吉马素(Margeline)、0-甲基马瑞替定(0-Methylmaritidme)[3]、去甲高石蒜碱和石蒜来宁(Lycorenine)。粘浆中含多糖,主要为葡萄糖甘露聚糖(Glucomannan)[2]。
参考文献
[1]中医大辞典中药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83 。
[2]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975-1979,科学出版社,1986:207 。
[3]中国有毒植物,科学出版社,198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