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锡莎菊

医药知识2023-02-02 21:01:47百科

蓝锡莎菊

概况

异名:苦参(《云南中草药》),犁头尖(云南)。

基源:为菊科毛鳞菊属植物蓝花毛鳞菊的根。毛鳞菊属全世界约18种,中国全产,现知入药1种。

原植物:蓝花毛鳞菊Chaetoseris cyanea(D.Don)Shih[Sonchus cyaneus D.Don;Cicerbita cyanea(D.Don)Beauv.]

形态:草本。茎直立,有纵条纹,几无毛。上部叶具有狭翅的短柄或无柄;叶片披针形、线状披针形或线形,长2~6cm,宽2~10mm,顶端细尖,基部楔状,边全缘、有疏齿或粗齿裂,除边缘有细毛外,几无毛。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上部排成圆锥花序,花序梗长1~2.5cm,具线状披针形小苞片,小苞片长2~4mm,被褐色细柔毛。总苞圆柱状,径5~7mm;总苞片3~4层,最外层短,线状披针形,中层披针形,长约7.5mm,内层狭长圆状披针形,长约15mm,宽约2mm,边缘膜质。全为舌状花,长约11mm,舌片与管部近等长,蓝色。瘦果黑色或黑褐色,椭圆形或倒椭圆形,压扁,长4.5~5mm,宽1.5~2mm,每面有2~3纵肋,顶端急狭成明显的喙部,喙长约2mm;冠毛白色,外层的细毛状,长约0.5mm,内层的细糙毛状,长约7mm。花果期9~10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444页)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800~2800m的山坡灌丛中。分布于中国四川、贵州、西藏。尼泊尔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秋、冬季采集,除去地上部分及泥沙。切片,晒干。

药性

性味:《云南中草药》:“苦,平。”

功效:清热消炎,健脾和胃,止痛。

主治:胃痛,肠胃炎,菌痢,食积饱胀,水肿,湿疹。 ①《贵州草药》:“消食积饱胀。” ②《云南中草药》:“治食欲不佳,胃痛。” ③《红河中草药》:“治胃痛,肠胃炎,菌痢,水肿,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为散,1~1.5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贵州草药》:“治食积饱胀:蓝锡莎菊15g,兑淘米水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蓝锡莎菊,洗净晒干,研成细粉,装囊,每粒0.3g,1次3~4粒,1日3~4次,口服。”

本文标签: 蓝锡莎菊  药性  临床应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