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臭草
名称出处:《纲目拾遗》
概况异名:芸香(《彩色生草药图谱》),臭艾(《广西中药志》)
基源:为芸香科芸香属植物芸香的全草。芸香属全世界约4种;中国1种,为引进的栽培种。
原植物:芸香Ruta graveolens L.
历史:臭草最早载于《图经本草》谓:“云实生河间川谷,高五六尺,叶如槐而狭长,枝上有刺,苗名臭草。”后《纲目》加以引用,“云实,释名臭草。”以上所指均属豆科中的云实,非芸香科中的芸香。现代一些药学著作中,将《纲目》上的臭草,认作芸香科中的芸香,看来是错误的。芸香药名臭草,最早见于《纲目拾遗》谓:“泰西既产香草,复产臭草,虽重不同莸,效用则一,其本高尺余,开小黄花,摘花蕊阴干待用,与叶同功,结子成实,裂分四房,每房子数粒。”《生草药性备要》亦有类似记载。17世纪末,《印度支那植物志》(Flora Cochinchinensis)曾载有中国栽培芸香,土名臭草(Sao Tsao)。由此可见芸香引入中国栽培,当在17世纪以前。
形态:具强烈气味的多年生草本,高达1m左右。茎基部有时木质化,茎枝及叶呈蓝绿色,上有腺点。叶互生,二~三回羽状复叶,无毛,具腺点,深裂或劈裂,长6~12cm;羽片倒卵状长圆形或倒卵状匙形,全缘,蓝青色。伞房花序或圆锥花序,顶生,花金黄色;萼片4~5裂,细小,宿存;花瓣4~5,覆瓦状排列,内拱,边缘细撕裂成须状体;雄蕊8,长短相间,开花初期与花瓣对生的4枚,贴伏于花瓣壁上,与萼片对生的4枚,则斜出而外露且较长,花盛开时,全部雄蕊并列一起;花盘有腺点;花柱短,子房通常4室。蒴果,4浅裂,成熟时顶部开裂或全裂;种子起棱,果皮有瘤状凸体。花期3~6月,果期6~8月。(图见《秦岭植物志》.第1卷.3册.133页.图110)
生境与分布:栽培植物,中国南部很常见,长江以北,多栽培于温室。世界各国亦有栽培。
生药栽培:芸香适应性较强,宜温暖,能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用种子繁殖,春、秋两季播种,按行株距50×33cm开穴点播,每亩用种量0.5~0.75kg。播后盖上细土或草木灰,浇水保湿。苗高7~10c:m时,结合松土除草进行间苗、补苗,每穴留苗3~4株。生长期中用人畜粪水追肥2~3次。栽种3~4年后,应翻蔸换地。虫害蚜虫、橘黑黄凤蝶幼虫,可喷射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
采集:夏、秋二季开花前割取地上部分,凉干或晒干。 药材产于四川、云南、贵州。
鉴别
性状:草质茎纤弱,长40~110cm,表面灰绿色或深绿色,有时带紫色,节部膨大,质脆易折断。叶片狭线形,长30~70cm,宽1~6mm,叶鞘抱茎,基部者常破裂,离茎内卷,上部叶鞘短于节间,叶舌钝圆,长2~4mm,膜质。有特异香气,味辛辣,嚼之有麻舌清凉感。以色灰绿、粗壮、叶多、香气浓烈者为佳。
显微 茎横切面:表皮为1列类方形薄壁细胞。下皮纤维5~7列细胞,壁厚,木化,间有小型禾本科式维管束数个成轮状排列。中柱内维管束2~3轮,维管束禾本科型,维管束周围有1~2列纤维形成纤维束鞘。髓部宽广。(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409页.图409)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为轴向延长的4~6边形,长48~86μm,宽20~38μm,叶脉处由长、短两种表皮细胞纵向间隔排列而成,短细胞部位有单细胞非腺毛。下表皮细胞长方形,宽约12μm,叶脉处表皮细胞有长短两种,纵向间隔排列,垂周壁波状弯曲,短细胞处常见毛茸和气孔;非腺毛二种:单细胞毛长约28μm,2个细胞的毛长约58μm;气孔为禾本科型,仅见于下表皮。(图见同上409页.图411.412)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含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类、香豆素类化合物。挥发油类有:壬酮-2、十一酮-2、壬醇-2、十一醇-2和它们的乙酸酯,桉油精、α-和β-蒎烯、芳樟醇、茨烯、樟脑烯、柠檬烯、对聚伞烃、癸酮-2、2-十一烷基-2-甲基丁酯(2-Undecyl-2-methylbutyrate)、2-十一烷基3-甲基丁酸酯(2-Undecyl 3-methylbutyrate)、盖介烯(Geijerene)、前盖介烯(Pregeijerene)、异盖介烯(Isogeijerene)[1,2,3]。生物碱有:芸香碱(Graveoline)、香草木宁碱(Kokusaginine)、茵芋碱(Skimmianine)[3]、6-甲氧基白鲜碱(6-Methoxydictamnine)、加锡弥罗果碱(Edulinine)、山小橘碱(Arborinine)(1)、γ-崖椒碱(γ-Fagarine)[5]、芸香宁碱(Graveolinine)[6]、芸香吖啶酮(Rutacridone)[7]、N-甲基扁芸香碱(N-Methylplaty-desmine)、日巴里尼定(Ribalinidin)、芸香里尼定(Rutalinidin)和它们的季铵离子[8]、2-[4-(3,4-甲二氧基苯)丁基]-4-喹诺酮[9]、芸香吖啶酮二醇(Gravacridonediol)及其甲醚、芸香吖啶酮氯(Gravacridonechlorine)、芸香吖啶酮醇氯(Gravacridonol-chlorine)[11]、白鲜胺(Dictamine)[12]。
香豆素类化合物有20多种:补骨脂素(Psoralen)、花椒毒素(Xanthotoxin)、东莨菪素、异虎耳草素、芸香苦素(Rutamarin)(2)[4]、芸香枯亭(Rutacultin)、芸香扔(Rutarin)、异欧芹属素乙、潘当归素(Pangelin)、芸香酚内酯(Gravelliferone)、繸状芸香素(Chalepenin)、二甲烯丙基脱肠草素(3-(1,1-Dimethyllallyl)hemiarin)、白当归素、芸香马扔醇、印度楹桲素(Marmesin)、印度榅桲甙、苏北壬酮(Suberenon)、桧脂素(Savinin)[1]、芸香内酯甲醚(Gravelliferone methyl ether)[14]、异欧前胡素(Isoimpera torin)[15]、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17]、花椒内酯(Xanthyletin)[18]、香柑内酯(Bergapton)[13,19]。尚有芸香甙(Rutin)、大黄酸(Rhein)等有机化合物[1]。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86。
[2]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57。
[3] CA 1961;55:8766f。
[4] CA 1971;75:16134f。
[5] CA 1967;67:102711h。
[6] CA 1963;58:6875g。
[7] CA 1968;68:39861k。
[8] CA 1973;79:15853k。
[9] CA 1968;68:39860z;68:10193h。
[10] CA 1972;77:58805x。
[11] CA 1972;77:98795a。
[12] Planta Med 1965;13(1):48;1969,17(2):116。
[13] CA1966;64:6404b。
[14] Tetrahedron Lett 1968;(41):4395。
[15] CA 1974;80:130487b。
[16] Phytochernistry 1971;10(1):191;[17] CA 1971;75:16134f。
[18] CA 1969;71:19544f。
[19] J Chem Ecol 1991;17(9):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