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枸骨叶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异名:角刺茶、十大功劳、老鼠刺(《纲目拾遗》),苦丁茶(《本经逢原》),八角茶(《本草从新》),老虎刺、八角刺(《中国药用植物志》),羊角刺(《湖南药物志》)。
基源:为冬青科冬青属植物枸骨的叶。
原植物:枸骨Ilex cornuta Lindl.et Paxt.,又名猫儿刺(《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枸骨始载于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称:“枸骨树如杜仲。……木肌白似骨,故云枸骨。”《诗义疏》称:“木杞,其树似栗,一名枸骨,理白滑。”《图经》载:“枸骨木多生江浙间,木体白似骨,故以名。”《诗·小雅》云:“南山有枸,陆玑云:山木,其状如栌,一名枸骨,理白,可以函板者,是也。”《纲目》称:“叶长二三寸,青翠而厚硬,有五角刺,四时不凋。五月开细白花。结实如女贞及菝葜子,九月熟时,绯红色,皮薄味甘,核有四瓣。”《植物名实图考》载:“宋《图经》女贞下载之,《纲目》始别出。”其附图叶5~8角呈锐刺状。历代各家对枸骨描述及《植物名实图考》的附图,均应属本种。
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本,高3~7m。树皮平滑,灰白色,幼枝绿色,光滑无毛。叶柄长5~10mm,叶片革质,单叶互生,长椭圆状四方形,长4~9cm,宽2~4cm,顶端有3枚尖硬刺齿,中央的刺齿通常反曲.基部宽楔形,两侧各有1~2刺齿,有时在老树上叶全缘,顶端短渐尖,基部圆形,边缘硬骨质。花小,花绿色,单性,雌雄异株,4数,簇生于二年生枝的叶腋内;花萼杯状,裂片三角形,外面有柔毛;花瓣倒卵形,基部愈合,雄蕊着生于花冠裂片基部,与花瓣互生。浆果状核果球形或椭圆形,直径8~10mm,成熟时鲜红色,有4个分核,分核背部有沟纹.果柄长8~10mm。花期4~5月,果期9~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650页.图3029)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谷杂木林中或山坡灌丛中,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各地。朝鲜也有。
生药采集:8~10月采收,拣去杂质,晒干。药材产于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等地。
鉴别:叶长椭圆状直方形,长3~7.5cm,宽1~3cm,革质,卷曲,先端具3个硬刺,基部有2个硬刺,有的叶中间左右各具1刺;上表面黄绿色,光泽,有皱纹,主脉凹陷,下表面灰黄色或暗灰色,沿边缘具有延续的脊线状突起。叶柄短,常不明显。气无,味微苦。以色绿、无枝者为佳。
加工炮制:将原药拣去硬梗及杂质,淋水稍润,切丝,干燥,筛去灰屑。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
化学性质叶含鞣质、苦味质、冬青甙甲、乙(Ilexside Ⅰ、Ⅱ)等,其甙元为坡模酸(Pomolic acid)及29羟基齐墩果酸[1]。从嫩叶中分得羽扇豆醇、乌苏酸、胡萝卜甙、地榆甙-Ⅰ、Ⅱ,苦丁茶甙甲、乙、丙、丁,苦丁茶糖脂素甲、乙(Cornutoglycolipide A、B)、3,4-二咖啡酰金鸡纳酸、3,5-二咖啡酰金鸡纳酸腺甙[2,3]。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48。
[2] 中草药 1988;19(10):2。
[3] 中草药 1988;1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