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叶

医药知识2023-02-02 20:57:49百科

枇杷叶

概况

异名:巴叶(《中药材手册》)。

基源:为蔷薇科枇杷属植物枇杷的叶。枇杷属全世界约30种;中国产13种,其中药用植物2种。

原植物:枇杷En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Mespilus japonica Thunb.),又名卢桔(广东)。

历史:枇杷列入《别录》中品。苏颂谓:“叶大如驴耳,背有黄毛。”寇宗奭谓:“其叶形如琵琶,故名。”李时珍谓:“叶微似栗,冬花春实,其子簇结有毛,四月熟,白者为上,黄者次之,无核者名焦子。”又苏恭谓:“凡用须火炙,以布拭去毛,不尔,射入肺,令咳不已。”可见与现今所用者一致。

形态:常绿小乔木,高可达10m;小枝粗壮,黄褐色,密生锈色或灰棕色绒毛。单叶互生,叶片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12~30cm,宽3~9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渐狭成叶柄,上部边缘有疏锯齿,基部全缘,上面光亮,多皱,下面密生灰棕色绒毛,侧脉11~21对;叶柄短或几无柄,长6~10mm,有灰棕色绒毛。圆锥花序顶生;总花梗和花梗密生绒毛;萼筒浅杯状;萼片5,三角形,萼筒和萼片外面有锈色绒毛;花瓣5,白色;雄蕊20,远短于花瓣;花柱5,离生,子房下位,5室。果实球形或长圆形,直径2~5cm,黄色或桔黄色,外有锈色柔毛,不久脱落;种子1~5,褐色,光亮。花期10~12月,果期翌年5~6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36卷,263页.图版35∶1-5)

生境与分布:四川、湖北有野生,中国华东、华中、华南以及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等广为栽培。日本、印度、越南、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也有栽培。

生药

采集:全年皆可采收,采摘后,晒至七、八成干时,扎成小把,再晒干。药材主产于广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北。

鉴别

性状:叶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2~30cm,宽4~9c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疏锯齿,近基部全缘;上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红棕色,有光泽,下表面密被黄色绒毛,主脉于下表面显著突起,侧脉羽状。叶柄极短,被棕黄色绒色。叶片厚,革质而脆,易折断。气微,味微苦。以完整、色灰绿者为佳。

显微 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扁方形,外被厚的角质层;下表皮有多数单细胞非腺毛,近主脉处多弯成人字形;气孔可见。栅栏组织3~4列细胞,海绵组织疏松。主脉维管束外韧型,近环状;中柱鞘纤维束排成不连续的环,壁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主脉及叶肉中均散有粘液细胞,并含草酸钙方晶及簇晶。(图见《中药鉴定学》.第1版.图10-9) 粉末:红棕色。 ①非腺毛,单细胞,多弯曲,有的折合成人字形,顶端钝圆,基部狭窄,完整者长至1260μm,中部直径17~43(~55)μm,折合处宽至86μm,壁厚2~7μm,微木化,较粗者壁有网状纹理。 ②纤维细长,完整者长104~360μm,直径7~18μm,壁厚2~8μm;有的纤维束周围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的壁不均匀增厚,微木化。 ③草酸钙方晶直径3~27μm。 ④草酸钙簇晶直径10~30μm。 ⑤上表皮细胞表面观垂周壁较平直,略呈连珠状增厚,角质层厚约至14μm。 ⑥下表皮垂周壁薄.微弯曲。气孔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21~29μm,副卫细胞4~7个,不定式。 ⑦粘液细胞呈椭圆形或类圆形,长53~90μm,直径29~56μm。(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319页.图153)

加工炮制:①枇杷叶丝 取原药材,除去绒毛,用水喷润,切丝,干燥。 ②蜜炙枇杷叶 将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加入枇杷叶丝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取出,放凉。每100kg枇杷叶丝,用炼蜜20kg。

贮藏:置干燥处,蜜炙枇杷叶,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挥发油,其中有橙花叔醇(Nerolidol)、金合欢醇(Farnesol)、α和β蒎烯、莰烯、月桂烯、对聚伞花素、芳樟醇、α-衣兰烯、α和β金合欢烯、樟脑、橙花醇、牻牛儿醇、α-毕澄茄醇、榄香醇、顺-β、γ-己烯醇和芳樟醇氧化物。还含苦杏仁甙(Amygdalin)、熊果酸、齐墩果酸、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鞣质、维生素B及C和山犁糖醇(Sorbitol)[1],尚含皂甙、糖类(葡萄糖、蔗糖、果糖等)以及微量砷[2]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48。
[2]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401。

本文标签: 枇杷叶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