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代赭石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须丸(《本经》),代赭(《伤寒论》),赭石(《普济方》),钉头代赭(《图经本草》),红石头(《河北药材》)。
基源:代赭石为氧化物类刚玉族矿石。
原矿物:正品代赭石系指鲕状含石英碎屑赤铁矿矿石,习称钉头赭石,称为卵状赭石,系少数地区供药用。含赤铁矿生物灰岩,习称老赭石,系代赭石的伪品。鲕状含石英碎屑赤铁矿矿石——即主为赤铁矿Hematite,主含三氧化二铁(Fe2O3);次为石英Quartz,主含二氧化硅(SiO2)。含石英、长石碎屑赤铁矿矿石——即主为赤铁矿Hematite,主含三氧化二铁(Fe2O3);次为石英Quartz,主含二氧化硅(SiO2)以及长石。
历史:代赭石始载于《本经》。李时珍释其名曰:“赭,赤色也。代,即雁门也。”《中国药典》自1963年版始,历版均收载,正名为赭石,现今多称呼此名称。《别录》载:“代赭生齐国(今山东淄博市东北)山谷,赤红青色如鸡冠,有泽染爪甲不渝者良。”苏颂:“今医家所用,多择取大块,其上文头有如浮沤丁者为胜,谓之丁头代赭。”由此可见,古代代赭石正品是钉头赭石,即是赤铁矿为主鲕状集合体。另从其主要成分铁的含量分析比较考证,钉头赭石含铁量高,一般均在60%以上;无“钉头”或“钉头”不明显者,或卵状赭石含铁量为55%左右。由此表明,古代本草记载代赭石上有“文头”,色如鸡冠者良的论点,与现代科学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代赭石是较常用的矿物药,临床疗效显著,本世纪80年代起,对代赭石进行较全面研究:有人对其品种、形态主要成分进行了鉴定、化学分析研究;有人进一步对代赭石炮制前后研究所含的常量及微量元素,水、酸、碱溶出成分等方面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有人进行煅制温度、煎煮工艺等方面的探讨;临床应用亦引起人们的重视,已开展了研究,均获得良好的效果。
形态:赤铁矿单晶体呈板状,但少见。常见者为鲕状、肾状、豆状、块状或粉末状集合体;鲕状、肾状或豆状者表面有突起(钉头),棕红色至暗棕红色,有的呈钢灰色,条痕樱红色或棕红色,半金属光泽;硬度5.5~6;质脆;密度5.0~5.3g/cm3。粉末状集合体主要不同处,表面无“钉头”,有时具花纹;条痕红棕色,土状光泽;硬度较低。
生境与分布:赤铁矿是自然界分布很广的铁矿物之一。主要是区域或接触变质作用成因的,有些是热液成因的,与石英、磁铁矿、碳酸盐等矿物伴生。 产地 主产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河南、湖南、广东、四川。
老赭石与代赭石主要不同处:老赭石为赤铁矿生物灰岩,表面钉头不明显。棕色或灰棕色,条痕黄棕色,弱金属光泽。体较轻。遇稀盐酸发生大气泡。
生药采集:挖出后去净泥土杂质。
鉴别:本品多呈不规则的扁平块状,大小不一;全体暗红棕色或铁青色,表面附有少量棕红色粉末,有的有金属光泽,一面有圆形乳头状的突起,习称“钉头”,另一面与突起相对应处有同样大小的凹窝。质坚硬,硬度5.5~6,比重5~5.3,条痕樱红色,断口贝壳状至不平,每层均依钉头呈波浪状弯曲。气微,味淡。在浓盐酸中能缓缓溶解,其溶液带淡棕色,加10%的亚铁氰化钾试液立刻生成绿蓝色沉淀。以色赤红、钉头明显、质重而脆、有层纹者为佳。
加工炮制:常用炮制品有代赭石、醋赭石和煅赭石。 ①代赭石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砸碎或碾细。 ②醋赭石 取净赭石碎块,置无烟炉火上或适宜的容器中,用无烟武火加热煅至红透,取出立即倒入醋内淬酥,如此反复煅淬数次,直至酥脆,取出干燥,碾成细粉。 ③煅赭石:取净赭石碎块,置炉火上煅红,放冷,刷去灰尘。或取赭石置铁锅内盖严,以炭火煅红,取出冷却,研细即可。
贮藏:置干燥处,防尘。
化学性质主含三氧化二铁,其中铁70%,氧30%,有时含有杂质Ti、Mg、Al、Si和水分[1]。有报道本品除含有大量铁质外,还含有中等量硅酸及铝化合物,小量Mg、Mn、Ca[2]。最近报道了炮制后成分的变化[3]。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077659。
[2] 中药志.第4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295。
[3] 并成药 1990;1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