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陵菜

医药知识2023-02-02 20:32:26百科

委陵菜

概况

异名:白头翁(湖北),翻白草(山东),蛤蟆草(东北),翻白菜(《植物名实图考》)。

基源:为蔷薇科委陵菜属植物委陵菜的全草或根。

原植物: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 Ser.,又名生血丹、扑地虎(陕西),天青地白(贵州)。

历史:本品始载于《救荒本草》,谓:“一名翻白菜。”并曰:“苗初塌地生,后分茎叉,茎切稠密,上有白毛,叶仿佛类柏叶而极阔大,边如锯齿形,面青背白,又似鸡腿儿(即翻白草)叶而却窄,又类鹿蕨叶亦窄,茎叶梢间开五瓣黄花……。”从以上描述及原文的附图来看与现今所用的委陵菜一致。

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粗壮,圆柱形,稍木质化。花茎直立或略斜生,高20~70cm,被稀疏短柔毛及白色绢状长柔毛。基生叶为羽状复叶,有小叶5~15对,连叶柄长4~25cm,顶端小叶最大,两侧小叶渐次变小,小叶边缘羽状中裂,边缘向下反卷,上面绿色,被短柔毛或脱落几无毛,中脉下陷,下面被白色绒毛,沿叶脉被白色绢状长柔毛,茎生叶与基生叶相似,唯叶片对数较少。伞房状聚伞花序;花梗长0.5~1.5cm,基部有披针形苞片,外面密被短柔毛;花萼5,阔卵圆形,与副萼互生,副萼片带形或披针形,比萼片短约1倍;花瓣5,深黄色;雄蕊多数,花药黄色;子房近卵形,花柱近顶生。瘦果卵球形,深褐色,有明显皱纹。花果期4~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292页图2314)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400~3200cm山坡草地,沟谷、林缘、灌丛或疏林下。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以及陕西、甘肃。原苏联远东地区、朝鲜、日本均有分布。

生药

栽培:宜温和干燥的气候,能耐干旱。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的砂质壤土生长。用种子繁殖,在3月中、下旬播种,以18~21cm沟距条播,将种子拌入细土后撒沟内,覆土1~2cm,浇水。当幼苗高3~6cm时间苗,保持每株相距13~16cm。生长中应注意除草,苗期追施氮肥1次,花蕾形成前以磷钾肥追施1次,干旱时宜浇水,以利正常生长。

采集:4~8月间采收,将带根全草除去花枝及果枝,晒干;或将地上部分茎叶全部除去,仅用根;也有的地区将根叶分别入药。药材主产于山东、辽宁、安徽。

鉴别

性状:根圆锥形或圆柱形,有时分枝,长5~15cm,少数至25cm。表面暗棕色或红棕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模裂纹,栓皮粗糙,有时呈片状剥落,露出浅棕色内皮。质坚实,断面皮部及射线浅棕红色。叶基生,单数羽状复叶,有柄;小叶狭长椭圆形,边缘羽状深裂,下表面及叶柄均密被灰白色绒毛。气微,味苦。以无花茎、色灰白、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 小叶片的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呈类多角形,垂周壁平直或稍弯曲;上下表皮均有单细胞非腺毛,非腺毛有两种,一种极细长,扭曲,长度多在1000μm以上,直径3~6μm,壁薄,着生于下表皮上;另一种非腺毛长短不一,长者较平直或略有弯曲,胞腔较大,长度多在1000μm以下,有的可达2610μm,短者多弯曲、扭曲或成钩状,也有的较平直,壁厚,胞腔线形,长多在200μm以下,有的长仅25μm,直径4~23μm,壁厚2~9μm。叶肉中含有草酸钙簇晶,直径9~23μm。(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467页.图460)

理化:①检查鞣质 取本品粗粉0.5g,加乙醇10ml,回流提取2小时,滤过,取滤液1ml于试管中,滴加1%三氯化铁乙醇试液1滴,呈墨绿色。 ②同①提取,滤液浓缩至1ml,点样3ml于硅胶-0.8CMCNa板上,以甲苯-甲酸乙酯-甲酸(5∶4∶1)为展开剂,展距10cm,以没食子酸为对照品,喷以三氯化铁-铁氰化钾试剂,样品在与标准品Rf相同处,显同样斑点。(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第468页.图461)

化学性质

全草含没食子酸、山柰素、槲皮素、壬二酸及乌索酸、3,3’,4’-三氧甲基逆没食子酸(3,3’,4’-Trio-methylellagic acid)、d-儿茶酸、丝石竹皂甙元(Gypsogenin)等[1~3]

参考文献

[1]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86;3(3):195。
[2] 华西药学杂志 1989;4(1):6。
[3] CA 1990;113:37726u。

本文标签: 委陵菜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