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医药知识2023-02-02 20:26:50百科

白芍

概况

基源:为毛茛科芍药属植物芍药及毛果芍药干燥的根。芍药属全世界约35种;中国约11种,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

原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Paeonia albiflora Pall.)和毛果芍药Paeonia latiflora Pall.var.trichocarpa(Bunge)Stern(Paeonia albiflora Pall.var.trichocarpa Bunge)

历史:芍药始载于《本经》。陶弘景谓“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尺许,余处亦有之。”陈承《本草别说》中载:“本经芍药生丘陵川谷,今世所用者多是人家种植,欲其花叶肥大,必加粪壤……每岁八、九月取其根分削,因利以为药,遂暴干货卖。”可见宋代已广泛采用栽培的芍药入药。李时珍在《纲目》中虽提到:“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也。”但在“释名”和“集解”项下引方称:“白者名金芍药……色白多脂,赤者名木芍药,……色紫瘦多脉。”可见前人关于白芍、赤芍的原植物认识仍有模糊之处。根据现今实际应用的情况,结合本草记述中的植物形态、地理分布和附图,可以认为白芍多是栽培的,为芍药(P.lactiflora Pall.),而赤芍则是采自野外的芍药,两者主要不同为加工方法有别。本品为常用中药,五十年代已进行了一系列的植物分类、栽培、生药、化学、药理和临床的研究,现广泛引起重视。

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粗壮,通常圆柱形,分枝黑褐色。茎高40~70cm,无毛。下部茎生叶为二回3出复叶,上部叶为3出复叶,小叶窄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偏斜,叶缘具骨质锯齿,两面无毛。花大,直径5.5~10cm,通常2~3朵生于花茎分枝的顶端,有时仅顶生的发育开花,苞片4~5,披针形,大小不等;萼片4,宽卵形或近圆形;花瓣9~13,倒卵形,长3.5~6cm,宽1.5~4.5cm,白色、粉红色或红色,有时基部具深紫色斑块;花丝长0.7~1.2cm,黄色,花盘浅杯状,包围心皮基部;心皮4~5(~2),无毛。蓇葖果长2.5~3cm,直径1.2~1.5cm,顶端具喙。花期5~6月,果期7~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7卷.52页.图版7)

生境与分布:野生于山坡草地及林缘,分布于中国东北,海拔为480~700m;华北、陕西及甘肃南部,海拔为1000~2300m。朝鲜、日本、蒙古及原苏联西伯利亚地区也有分布。药用芍药多为栽培品,中国四川、贵州、安徽、山东、浙江及各城市公园也有栽培,花瓣各色,但很少药用。

毛果芍药与芍药的区别为:心皮密生柔毛;花白色,多为重瓣。生于山地灌丛中。分布于中国东北、河北、山西及内蒙古东部。在云南、湖北、陕西、河北、浙江等地都有栽培。

生药

栽培:宜温暖湿润的气候,耐寒,选阳光充足、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种,忌连作。用芽头繁殖,于9月采收时,切取根头,分成数块,每块有粗壮芽苞2~3个,按行株距60×50cm穴栽,深7~10cm,每穴栽1块,出苗后中耕除草和培土,4~5月及时摘除花蕾,每年追肥3~4次,以人畜粪水、厩肥和磷钾化肥追施,雨季需注意排水。也可于8~9月采收种子,立即播种,按行距17cm开沟条播,深约4cm,每亩用种量3.5~4kg,幼苗生长2~3年后秋季移栽。5~7月有灰霉病、赤星病为害,可用113100的波尔多液喷射;锈病,用97%敌锈钠400倍液防治。虫害蛴螬为害严重,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灌穴。

采集:夏、秋季采挖栽植4~5年的芍药根,除去根茎及根须,洗净,按粗细不同,分别放入沸水煮至断面透心,并发粘有香味后,立即捞出放入冷水中浸泡,取出,刮去外皮(亦有先刮去外皮后,再煮至透心。)晒一日,再堆放,使内部水分蒸出,再晒,反复操作至内外干燥。药材主产于浙江、安徽、四川、贵州、山东。

鉴别

性状:根呈圆柱形,平直或稍弯曲,两端平截,长5~18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平滑,隐约可见横长的皮孔痕、纵皱纹及细根痕,偶有未除尽的棕褐色外皮。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类白色或微棕红色,形成层环明显,木部有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苦酸。以条粗、质坚实、无白心、无裂隙者为佳。

显微 白芍根(直径约1.5cm)横切面:木栓层偶有残存。栓内层系切向延长的薄壁细胞,常被刮去而残缺。韧皮部主要由薄壁细胞组成。形成层环微波状弯曲。木射线宽10~数十列细胞;木质部束窄,导管径向排列成1~3行,并有多数导管间断地相聚成群。初生木质部不明显。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和糊化的淀粉粒团块。(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图137) 粉末:类白色,气微,味微苦酸。 ①含糊化淀粉粒薄壁细胞单个散离或破碎,无色,呈类圆形、椭圆形、类长方形或圆多角形,直径40~102μm,细胞壁有时可察见;淀粉粒部分糊化,也有淀粉粒轮廓隐约可辩,呈类圆形、椭圆形或卵圆形,直径8~17μm。 ②草酸钙簇晶较多,随处散在或存在于薄壁细胞以至细胞间隙中,直径11~35μm;有的含晶细胞较小,呈方形或长方形,纵向连接,簇晶排成纵行,也有一个细胞含2或数个簇晶,簇晶破碎后的碎屑多见。偶有类圆形结晶或方晶。 ③木纤维近无色。主为纤维管胞,呈长梭形,有的中部较粗,近两端斜窄。边缘稍不平整,末端钝圆,长短不一,直径约至44μm,壁厚约15μm,微木化,具缘纹孔不甚明显,纹孔口斜裂缝状,孔沟明显,常扩展成圆形,有的胞腔内充塞微细颗粒状草酸钙结晶。 ④导管主为具缘纹孔导管,少数为梯纹或网纹导管,直径20~65μm;具缘纹孔排列整齐,以1~2行多见,互列或对列。另可见管胞,薄壁细胞。(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28)

理化:①白芍的薄层色谱 1)取样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密塞,振摇5分钟,滤过,滤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乙醇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芍药甙对照品,加乙醇溶解,制成每1ml含1mg的对照品溶液。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乙酸乙酯(8∶4∶1)为展开剂,以芍药甙为对照,在氨蒸气饱和下,展开15cm,喷以10%硫酸溶液,于100℃加热约5分钟,供试品在与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紫色斑点。(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图鉴》.图26-1A) 2)取样品粉末0.5g,加乙醇5μl,冷浸24小时,滤过,取滤液5ml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乙酸乙酯(8∶4∶1)为展开剂,以芍药甙为对照。氨气熏,展距18cm,用新配制的茴香醛-甲醇-硫酸(5∶80∶15)加热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图鉴》.图26-1B) 3)取样品粉末1g,加乙醇10ml,浸渍72小时,上清液点于硅胶HF254-CMCNa板上,以氯仿-甲醇(5.1)为展开剂,以芍药甙为对照。展开后,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芍药甙在蓝绿色背景下呈褐紫色斑点。(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图鉴》.图26-1C) ②白芍加工炮制品的薄层色谱 1)取样品粉末20g,用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或甲醇10ml浸泡2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干,用无水乙醇回流溶解,点于硅胶G-CMCNa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以白芍甙为对照。展开后,用香草醛浓硫酸液喷雾,加热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图鉴》.图26-2) 2)取样品粉末适量,用甲醇回流提取,提取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5∶1)为展开剂,以芍药甙为对照。展开后,用10%硫酸液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图鉴》.图26-3)

加工炮制:常用炮制品有白芍片、酒白芍、炒白芍、醋白芍和土炒白芍 ①白芍片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条放开,浸泡至六、七成透,闷润至透,切薄片,干燥 ②酒白芍 取白芍片,喷淋黄酒拌匀,稍闷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白芍片100kg,用黄酒10kg。 ③炒白芍 取白芍片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微黄色,取出放凉。 ④醋白芍 取白芍片,用米醋拌匀,稍闷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白芍片100kg,用米醋15kg。 ⑤土炒白芍 取灶心土(伏龙肝)细粉置锅内,用中火炒热,倒入白芍片,炒至表面挂土包,微显焦黄色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每白芍100kg,用灶心土20k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酒白芍、醋白芍,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根含芍药甙(Paeoniflorin)(1)3.3%~5.7%[1,2]、少量羟基芍药甙(Oxypaeoniflorin)(2)、苯甲酰芍药甙(Benzoylpaeoniflorin)(3)、芍药内酯甙(Albiflonn)(4)[2~4]、芍药新甙(Lactiflorin)(5)、(Z)-(1S,5R)-β-蒎烯-10基-β巢菜糖甙[(Z)-(1S,5R)-β-Pinen-10xy-β-vicianoside)[5,6]。芍药新甙可能即芍药甙的后生产物[7]。另含苯甲酸、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葡萄糖没食子酸(Glucogallin)、儿茶素(d-Catechin)、棕榈酸、中肌醇(Myo-inositol)、β-谷甾醇及其甙(Daucosterol)[6]。尚含挥发油、粘液质、蛋白质[8]8

芍药花含紫云英甙(Astragalin)、山柰酚-3,7-二葡萄糖甙(Kaempferd-3.7-diglucoside)[9]、没食子鞣质(10%以上)、除虫菊素(Pyrethrin)0.13%[10],1,3-二甲基十四烷酸、二十五碳烷、β-谷甾醇等[11]

叶含鞣质等[12]

参考文献

[1] CA 1969;71:803e。
[2] 植物学报 1977;19(3):172。
[3] Tetrahedron 1972;28:4309。
[4] Chem Pharm Bull 1963;11(3):372。
[5] 药学学报 1983;18:551。
[6] Tetrahedron1990;46:3123。
[7] Unesco Regional Seminar on Chemistry of Bioactive Natural Products、Shanghai L-2.1991,6。
[8] 药学学报 1956;(1):17。
[9] CA 1962;56:2718a。
[10] Nature 1962;196:776。
[11] CA 1963;58:10508e。
[12] CA 1964;60:12365n。

本文标签: 白芍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