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芸香草
名称出处:《四川中药志》
概况异名:香茅筋骨草、小香茅草(《四川中药志》),茅草筋骨(《重庆草药》),香茅草、臭草、韭叶芸香草、射香草、细叶茅草、野云香草(《云南中草药》),石灰草(《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基源:为禾本科香茅属植物芸香草的全草。
原植物:芸香草Cymbopogon distans(Nees)W.Wats.(Andropogon distans Nees),又名诸葛草(《种子植物名称》)。
形态:有香味的多年生草本。秆高40~110cm,直立,无毛。叶鞘无毛,在基部作破裂状;叶舌钝圆,长2~3mm;叶片狭线形,长达25cm,宽1~3mm,扁平或边缘外卷,具白粉。伪圆锥花序,由成对下托有舟形佛焰苞的总状花序组成,长15~45cm;每对总状花序成熟后极叉开,带黑紫色,长1.5~2.5cm;无柄小穗长圆状披针形,长5.5~7mm,基盘具长约0.5mm的短毛;第一颖先端具2微齿,具2脊,脊上部具极狭之翼,背面中部以下浅凹陷或微呈波状折皱,脊间具2~4脉;第二颖舟形,先端急尖或具小尖头,边缘膜质,具小纤毛,脊上无翼;第一外稃较颖短1/3,先端稍钝,具二脊,边缘具小纤毛;第二外稃长约为颖之半,极狭,先端具2长约1mm的裂齿;芒从齿间伸出,长约12mm,中部膝曲;内稃缺;花药长约25mm。有柄小穗长4.5~6mm。花果期9~10月。(图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1135页.图780)
生境与分布:生长于海拔2000~3500m的山坡草地。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印度也有分布。
生药栽培:宜温暖气候,不耐严寒。一般排水良好的土壤均能生长。用种子繁殖,于3~4月播种,按行株距各33cm开穴点播,深3~4cm,每亩用种量1~1.5kg。或在春季进行分株繁殖,将根蔸分成小株,每株应有2~3个芽心,穴栽。出苗后结合除草进行间苗。生长期间,可用人畜粪水或氮素化肥追肥3~4次,越冬前可用堆肥、厩肥和磷钾类化肥追施。栽培3年后,需翻蔸另种。
采集:夏末秋初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晾干。药材产于四川。
鉴别
性状:全草灰绿或棕黄色。茎细弱,长40~110cm,近无毛,节部膨大,质脆易断。叶鞘近无毛,包茎基部多破裂,上部短于节间;叶舌钝圆,膜质,先端多破裂;叶片狭线形,长达30~70cm,两面均近无毛。气香而特异,久嗅有闷人感,味辛辣,嚼之有麻凉感。
显微 茎横切面:表皮由1列类方形薄壁细胞组成,外壁稍增厚。下皮纤维5~7列细胞,壁厚,木化,间有小形禾本科式维管束数个成轮状排列。中柱内维管束成2~3轮状排列,维管束禾本科型,木质部排列成V形,原生木质部导管1~2个在末端,导管旁薄壁细胞有时破裂,维管束周围有1~2列纤维细胞形成纤维束鞘。髓部宽广,薄壁细胞类圆形。 叶横切面:上表皮主由大形运动细胞组成,细胞方形或长方形。叶肉细胞分化不明显,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紧密。叶脉维管束禾本科型,周围有薄壁细胞组成的鞘。维管束上下两侧的表皮内方均有纤维群分布,下方者较发达。下表皮细胞小,具气孔和单细胞毛茸。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为轴向延长的4~6边形,长48~86μm,宽20~38μm,垂周壁较平直;叶脉处由长、短两种表皮细胞纵向间隔排列而成,短细胞部位有单细胞非腺毛。下表皮细胞长方形,宽约12μm;叶脉部表皮细胞有长短两种,纵向间隔排列,垂周壁波状弯曲。短细胞处常见毛茸和气孔;非腺毛二种:单细胞毛长约28μm,2个细胞的毛长约58μm;气孔为禾本科型,仅见于下表皮。(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409页.图409、410、411、412)
理化:取本品粉末50g,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出挥发油,取挥发油0.5g加乙醚5ml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石油醚-乙酸酯(9.5∶0.5)为展开剂,展距15cm,喷5%香草醛浓硫酸试剂显色,在可见光下检视。(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410页.图413)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含挥发油,从芸香草挥发油中鉴定出的成分有桉烷二醇型倍半萜化合物芸香草二醇(拟)(Distandiol)(1)[1]、胡椒酮(Piperitone)、蒈烯-4(Carene-4)、柠檬烯(Limonene)、香叶醇(Geraniol)、乙酸香叶醇酯(Getanylacetate)[2]、香叶醛(Geranial)、香橙醛(Neral)等[3]。
参考文献
[1] Phytochemistry 1989;28(3):936。
[2] 化学学报 1981;增刊:241。
[3] Herba Hung 1988;27(2-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