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乔木刺桐
名称出处:《贵州草药》
概况异名:鹦哥叶(《贵州草药》),刺桐树(云南)。
基源:为豆科刺桐属植物刺木通的根、叶、果及树皮。
原植物:刺木通Erythrina arborescens Roxb.(Erythrina tienensis Wang et Tang),又名乔木刺桐(《中国高等植物图鉴》),鹦哥花、刺木通(云南)。
形态:乔木,高7~8m,树皮有刺。小叶3,肾状扁圆形长,长10~20cm,宽8~19cm,先端急尖,基部近截形,两面无毛;小叶柄粗壮。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于总花梗上部,花序轴及花梗无毛;萼瓣短,长仅为旗瓣的1/4;龙骨瓣菱形,较翼瓣长,均无爪;二体雄蕊(5+5);子房具柄,被黄色毛。荚果菱形,稍弯,两端尖,先端具喙,基部有柄,长约10cm,宽约2cm。种子1黑色,肾形,光亮,长约2cm,宽约1.2cm。花期8~9月,果期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493页.图2716)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450~2000m的山坡或草地上。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
生药夏、秋采收。
化学性质附 种子中含生物碱:刺桐定碱(Erysodine)、刺桐碱(Erysorine)和刺桐平碱(Erysopine)。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