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柏子仁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异名:柏实(《本经》),柏子、柏仁(《本草经集注》),侧柏子(《日华子本草》)。
基源:为柏科侧柏属植物侧柏的种仁。
原植物: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
历史:柏子仁原名“柏实”,《本经》列为上品。《别录》谓:“生太山(即山东泰山)山谷。”苏颂曰:“柏实生泰山山谷,今处处有之,而乾州(今陕西境内)者最佳,三月开花,九月结子,候成熟收采,蒸曝干,春擂取熟人子用。”《证类本草》所附“乾州柏实”及“密州(今山东境内)柏实”图及《纲目》所附“侧柏”图均与柏子仁的原植物侧柏类同。
余项参见“侧柏叶”条。
生药采集:秋、冬季打下果实,搓去果壳,采收成熟种子,晒干;碾碎外种皮,筛除杂质,收集种仁。药材主产于山东济宁、菏泽、泰安、莱芜,河南许昌、信阳、南阳、开封,河北安国。
鉴别
性状:种仁长卵形、长椭圆形或长圆锥形,长4~7mm,直径1.5~3mm,顶端略尖,圆三棱形,有深棕色的点,基部钝圆;表面淡黄色或黄白色,外有膜质内种皮包被,久贮色深,并有油渗出。横切面乳白色或黄白色,胚乳较厚,子叶2枚或更多,富含油质。微有香气,味淡而有油腻感。
显微 粉末:深黄色或棕色,富油性。 ①内胚乳细胞类多角形、类长方形或类圆形,直径17~69μm,壁薄,胞腔内充满较大的糊粉粒以及脂肪油滴,糊粉粒溶化后留有网格状痕迹。断面碎片少见,外列细胞切向延长,被角质层,其外侧常与含棕色物的内种皮细胞连结。 ②子叶细胞,类长方形,排列较整齐,直径7~42μm,胞腔内充满较小的糊粉粒及脂肪油滴,有时可见糊粉粒溶化后的网格样痕迹。 ③糊粉粒,直径3~9μm,其中拟球体1~2个,有的可见拟晶体。 ④种皮表皮细胞长条形,常与含棕色色素的下皮细胞连结,色素细胞界限不清楚。 ⑤种皮石细胞成群或单个散在,类方形或圆多角形,直径17~90μm,壁厚4~25μm,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偶有一个细胞含2个方晶。 ⑥草酸钙方晶,直径11~30μm。(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543页.图265)
理化:取样品粉末适量,用水煎2次,滤过,合并滤液,浓缩成1·1的浓度,点于层析纸上,以正丁醋-醋酸-水(4.1·1)为展开剂,展开后,置紫外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349页.图245)
加工炮制:①柏子仁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的种皮,筛去灰屑。 ②炒柏子仁 取净柏子仁,置锅中,用文火加热,炒至油黄色,有香气逸出为度,取出,放凉。 ③柏子仁霜 取净柏子仁,碾成泥状,用布包严,经加热后,压去油脂,碾细。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热,防蛀。
化学性质含脂肪油约14%、皂甙、少量挥发油及植物甾醇、维生素A原、蛋白质等。
参考文献
中药志,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