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旋覆花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戴椹、金沸草(《本经》),金钱花(《本草图经》),滴滴金,夏菊(《纲目》),黄熟花(《南京民间药草》),覆花(《新疆药材》),伏花、金福花(《上海常用中草药》)。
基源:为菊科旋覆花属植物旋覆花或欧亚旋覆花的头状花序。
原植物: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或欧亚旋覆花I.britanica L.
历史:旋覆花为常用中药,首载《本经》,又名金沸草,列下品。《图经本草》:“旋覆花,生平泽川谷,今所在有之,二月以后生苗,多近水旁,大似红蓝而无刺,长一、二尺以来,叶如柳,茎细,六月开花,如菊花,小铜钱大,深黄色。”《救荒本草》:“叶似柳叶稍宽大”据上描述及附图,与商品药材原植物基本相符。(《中国药典》1963年版)。收载旋覆花和线叶旋覆花(Inula linariaefolia Turcz.)1977年版只收旋覆花一种,1985年和1990年两版则收旋覆花和欧亚旋覆花两种。商品中现中国一些地区还有使用或混用线叶旋覆花的,江苏、上海等地发现,线叶旋覆花煎剂刺激性较大,服后常出现较严重的恶心和呕吐。云南、贵州等地有使用水朝阳旋覆花(I.helianthus-aquatica C.Y.Wu et Ling),湖北、四川有使用湖北旋覆花(I.hupehensis(Ling)Ling,北方一些地区曾有掺入柳叶旋覆花(I.salicina L.)的,广东、广西则使用同科山黄菊属植物山黄菊(Anisopappus chinensis Hook.et Arn.)山海、日本东京、大陂,市售旋覆花中曾发现混入,同科紫菀属三脉紫菀(Aster ageratoides Turcz.)的头状花序,这些都应引起注意和进一步研究。
形态:旋覆花: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横走或斜升,有须根。茎单生或2~3簇生,直立,高30~70cm,基部径3~10mm,有细沟,被长伏毛。叶无柄,叶片狭椭圆形,长4~13cm,宽15~40mm,顶端尖或渐尖,基部渐狭或有半抱茎的小耳,边缘有小尖头状疏齿或全缘,表面有疏毛或近无毛,背面疏伏毛和腺点,上部叶渐狭小,叶片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径25~40mm,花序梗长,组成疏散的伞房花序;总苞半球形,径13~17mm,长7~8mm;总苞片约5层,线状披针形,最外层较长:缘花舌状,舌片线形,长10~13mm,顶端有3齿,中央花管状,长约5mm,裂片三角状披针形。瘦果圆柱形,长1~1.2mm,有10条沟,顶端截形,被疏短毛;冠毛1层,20余条微糙毛,白色,长约5mm。花果期6~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478页.图6470)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500~2400m的山坡路旁、湿润草地、河岸和田埂。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福建、广东、陕西、四川、贵州等省区。朝鲜、日本、蒙古、原苏联也有分布。
欧亚旋覆花与旋覆花主要区别在于:叶片长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基部宽大,心形,有耳,半抱茎;头状花序径25~50m;总苞径15~22mm。总苞片4~5层;冠毛20~25个微糙毛。花果期7~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477页.图6368)
生境与分布:生于湿润坡地、河岸、田埂或路旁。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国外朝鲜、日本.原苏联和欧洲也有分布。
生药栽培:宜温暖湿润的气候。以肥沃的砂质壤土及腐殖质多的壤土为好。用种子繁殖,于3月下旬~4月上旬播种。直播,按行株距各33cm开浅穴,每穴播下种子4~5粒,每亩用种量0.5kg。播后覆薄土,并浇水保湿。出苗后,结合除草松土进行间苗,每穴留苗2~3株。生长期中注意中耕除草,用人畜粪水追肥2~3次,保持田间湿润。亦可在春季进行分株繁殖,从母株旁边挖取萌生的新苗,进行穴栽,每穴栽苗2~3株。
采集:夏、秋季采摘头状花序,除去杂质,阴干或晒干。药材主产于河南、江苏、浙江、河北、安徽、山东。
鉴别
性状:旋覆花头状花序扁球形或类球形,直径1~1.5cm。总苞苞片多数,覆瓦状排列,苞片披针形或条形,长4~6mm,灰黄色,被白色茸毛。舌状花1列,黄色,长约1cm,花瓣多卷曲,常脱落,先端3齿裂。管状花多数,棕黄色,长约5mm,先端5齿裂,子房顶端有多数白色冠毛,长约5mm。体轻,质脆易碎。气微,味微苦。以朵大、完整、色黄绿者为佳。
显微 旋覆花表面观: ①苞片非腺毛1~8细胞组成,基部细胞常膨大,顶端细胞特长,内层苞片另有2~3细胞并生的非腺毛。 ②冠毛为多列性非腺毛,边缘细胞稍向外突出。 ③子房表皮细胞含草酸钙柱晶;子房非腺毛2列性,1列为单细胞,另列通常为2个细胞。 ④苞片、花冠腺毛棒槌状,头部多细胞,多排成2列,围有角质囊,柄多细胞,2~3列。 ⑤花粉粒类球形,直径24~32μm,外壁有刺,具3个萌发孔。(图见任仁安主编《中药鉴定学》.354页.图11~29)
加工炮制:蜜旋覆花 取炼蜜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旋覆花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旋覆花100kg,用炼蜜25k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蜜旋覆花,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旋覆花地上部分含旋覆花辛(Inulicin)、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即Anthesterol,Anthestenin,α-Lactucerol)。线叶旋覆花全草含线叶旋覆花内酯。大花旋覆花地上部分含大花旋覆花素(Britanin)、旋覆花素、新百里香酚(Newthymol)、天人菊内酯(Gaillardin);花含槲皮素,异槲皮甙,咖啡酸,绿原酸、菊糖、蒲公英甾醇及多种甾醇。
参考文献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28~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