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红车轴草
名称出处:《中国药用植物图鉴》
概况异名:三叶草(《江西草药手册》)。
基源:为豆科车轴草属植物红车轴草的花序及带花枝叶。车轴草属全世界约360种,中国引入栽培的约有10种。
原植物:红车轴草Trifolium pratense L.,又名红花车子(湖北),红三叶、红菽草、红荷兰翘摇、红花苜蓿、金花菜(《国产牧草植物》)。
形态:多年生草本,茎高30~80cm,被疏毛。小叶3,椭圆状卵形至宽椭圆形,长2.5~4cm,宽1~2cm,先端钝圆,基部圆楔形,叶缘被毛,略具细齿,下面被长毛;小叶无柄;托叶卵形,先端锐尖。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呈头状,总苞大,卵圆形,具纵脉;花萼筒状,萼齿披针形,被长毛;花冠淡红色、紫色或淡紫红色;两体雄蕊(9+1),雌蕊1,花柱丝状,无髯毛。荚果小,包被于宿存萼内,倒卵形,长约0.2cm,果皮膜质,具纵脉。种子1,肾形,黄褐色或黄紫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381页.图2491)
生境与分布:全球均有栽培,为世界著名覆盖植物。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地区均有野生和栽培。
生药采集:6~7月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全草含鹰嘴豆芽素A(Biochanin A)和B[即刺芒丙花素(Formononetin)]、染料木素(Genistein)、大豆黄酮(Daidzein)、红车轴草根甙(Trifolirhizin)、红车轴草素(Pratensein)[1],7,3’-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7-0-β-D-吡喃半乳糖甙(7,3’-Dihydroxy-4’-Methoxyisoflavone-7-0-β-D-galactopyranoside)[2]等异黄酮,柳穿鱼甙(Pectolionarin)、红车轴草亭(Pratoletin)[1]、3-甲氧基槲皮素-7-0-β-D-呋喃葡萄糖甙(3-Methoxyquercetin-7-0-β-D-glueopyranoside)[3]等黄酮和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绿原酸、3-对香豆酰奎宁酸(3-p-Coumaroylquinic acid)[4]等酚酸类成分。
以干重计算,蛋白质的含量在生长后期达23%,含有各种必需氨基酸[1,5]。糖类的含量为24.4%,中有蔗糖、葡萄糖、果糖、木糖和淀粉等[1]。全草中尚有胡萝卜素、维生素D和E[1]。胡萝卜素的含量在开花期最高,α和β胡萝卜素的含量在春季开花期为4.3和53.6mg%,在夏季开花期为3.2和45.9mg%[1]。
根中主要含有野靛黄素(Pseudobaptigenin)、红车轴草素、染料木素、鹰嘴豆芽素A和B,芒柄花甙(Ononin),染料木甙(Genistin)等异黄酮[6]和皂甙类成分[1]。总皂甙经酸水解后,甙元为大豆皂醇B,C,D,E,F(Soyasapogenol B,C,D,E,F),糖为鼠李糖,木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7]。另含山槐素-3-0-β-D-吡喃半乳糖甙(Maackianin-3-0-β-D-galactopyranoside)[8]。
叶含槲皮素、异槲皮甙、金丝桃甙等黄酮类[9],叶酸,5-甲酰四氢叶酸等酚酸类[1],少量甾醇、甘油酯、烃类、磷酯、糖脂等脂类成分[1]。脂类成分含脂肪酸27.7%、醇6%、酯26%、烃类含11个正构烷烃(C25~C35),其中正二十九烷和正三十一烷为主要烃。[10]花中含三叶豆甙(Trifolin)、异鼠李素、车轴草醇(Pratol)等多种黄酮成分,及水杨酸、对羟基桂皮酸和挥发油(含糠醛等)[1]。鲜草中含紫苜蓿酚(Dicoumarol)约15.5μg/g,主在叶部,干草中较少。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012。
[2] CA 1988;108:183615v。
[3] CA 1988;108:218946h。
[4] CA 1976:85:59603g。
[5] CA 1977;86:40158q。
[6] CA 1981;94:44052p。
[7] CA 1987;106:30074b。
[8] CA 1988;109:3801s。
[9] CA 1978;89:143397h。
[10] CA 1979;91:52675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