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鸡眼草
名称出处:《救荒本草》
概况异名:掐不齐(《救荒本草》),人字草(《本草求原》),斑珠科、公母草(《植物名实图考》),白斑鸠窝(《四川中药志》)、铺地龙(《湖南药物志》),红骨丹(《福建中草药》)。
基源:鸡眼草为豆科鸡眼草属植物鸡眼草的全草。
原植物:鸡眼草Kummerowia striata(Thunb.)Schindl.(Hedysarum striatum Thunb.),又名铺地龙(湖南)、三叶人字草(广西)、白斑鸡草(四川)。
历史:本品为中国传统中草药。历代诸家本草、药志有大量记载。其中名多达30以上。始见于《救荒本草》,称本品为“掐不齐”,以其叶用指甲掐之作劐(掐)不齐故名。生荒野中,塌地生,叶如鸡眼大,似三叶酸浆草而圆。又似小虫儿卧单叶而大。结子小如粟粒,黑茶褐色,味微苦,气与槐相类,性温。以上记载,该为本品。
形态: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茎平卧或直立,长5~40cm,茎和分枝被白毛。3出掌状复叶互生;托叶宿存,膜质;小叶3,倒卵形,倒卵长圆形或长圆形;长0.5~2.2cm,宽0.3~0.8cm;基部近圆形或广楔形,先端浑圆,稀微凹,有细刺尖;叶脉羽状,沿中脉被白毛。花1~3,稀5;小苞片2~4,着生于花梗关节下,花萼钟状,带紫色,萼齿5;花冠淡紫红色,比萼约长1倍,旗瓣椭圆形,有爪,基部有耳,龙骨瓣比旗瓣稍长或近等长,翼瓣比龙骨瓣短,均具深红色斑点。荚果扁,卵圆形,长约0.4cm,表皮具网纹,被细短毛。先端具喙,无柄。种子1,黑色,具棕色斑点。花期7~9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467页.图2664)
生境与分布:生于向阳山坡、路旁、砂质草地、林中及水边。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原苏联、朝鲜、日本亦有。
生药采集:7~8月采收全草,晒干或鲜用。
化学性质茎、叶含染料木素、异荭草素、异槲皮甙、异牡荆素、山柰酚、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槲皮素、β-谷甾醇及胡萝卜甙。
参考文献
CA 1991;114:98212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