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石膏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细理石(《别录》),软石膏(《本草衍义补遗》),寒水石(《纲目》),纤维石膏、石膏(《药材学》)。
基源:石膏为硫酸盐类石膏族矿物。
原矿物:石膏Gypsum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正品石膏系指石膏,主为纤维石膏。个别地区有使用雪花石膏。
历史:石膏始载于《本经》。苏恭云:“石膏、方解石大体相似,而以未破为异。今市人皆以方解石代石膏,未见有真石膏也。”朱震亨曰:“昔人以方解石为石膏误也。”由此说明古代曾把石膏与方解石混淆使用,元,朱震亨才辨清。李时珍进一步指出“石膏有软、硬二种。”并说:“软石膏,大块生于石中,作层如压扁米糕形,每层厚数寸。有红白二色,……白者洁净,细纹短密如束针,正如凝成白蜡状,松软如碎,烧之即白烂如粉。”对软石膏的产状、形态和质地之描述,与现今纤维石膏一致可以说古代正品为矿物纤维石膏。
形态:石膏单晶体常呈板状或柱状。常见的纤维状、粒状或片状集合体。白色或无色,有时由于含有杂质而呈灰色、淡黄色、淡红色或肉红色;条痕白色。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玻璃光泽或珍珠光泽,纤维石膏呈绢丝光泽。硬度15~2.1可用指甲刻划。密度2.3~2.37g/cm3。溶于盐酸不发生气泡。
产状:石膏是在海盆、湖盆中经化学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常与石灰岩、红色页岩、泥灰岩等成互层出现。在风化作用过程中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中的硫酸溶液在与石灰岩作用时亦可形成石膏。
产地 主产于山西、湖北、安徽,宁夏、山东、河南、湖南,四川亦产。
雪花石膏与纤维石膏主要不同处为:雪花石膏为细粒致密块状集合体。雪白色。微透明。断面颗粒状,易碎。
生药采集:一般于冬季采挖,挖出后,去净泥土及杂石。药材产于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广西、广东、云南、新疆。
鉴别
性状:本品为纤维状集合体,呈块状、板块状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常附有青灰色或灰黄色片状杂质,纵面或柱面有纵纹理,具绢丝光泽,透明至半透明。质较松软,易分成菱形体薄块,硬度1.5~2,比重2.3,指甲能刻划,条痕白色,断口贝壳状至多片状。有土腥气,嚼之显粉性,味淡。加热至108℃时失去部分结晶水变成熟石膏,呈白色不透明块状或粉末,与水相遇,复变成生石膏。
理化:取本品约2g,置具有小孔软木塞的试管内,如灼烧,变为不透明体,管壁有水生成。取本品粉末约0.2g,加稀盐酸10ml,加热使溶解,溶液显钙盐与硫酸的鉴别反应。
加工炮制:常见炮制品有生石膏和煅石膏。 ①生石膏取原药材,洗净,晒干,敲成小块,除去夹石。 ②煅石膏 取净石膏块,置无烟炉火或适宜的容器中,用武火加热,煅至微红,取出,凉后碾细。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尘。
化学性质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CaSO4·2H2O)。其中CaO32.5%、SO346,6%、H2O20.9%,此外常有粘土、砂粒、有机物、硫化物等杂质混入。据北京医学院分析,除硫酸钙外,尚夹杂微量的Fe2+及Mg2+。
煅石膏为无水硫酸钙(CaSO4)。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