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白降丹
名称出处:《医宗金鉴》
概况异名:降丹(《药材学》),白降(《湖北中药鉴别手册》)。
基源:白降丹为人工炼制成的二氯化汞(HgCl2)及氯化亚汞(Hg2Cl2)的混合结晶。其原料为朱砂、雄黄、水硼砂、火硝、食盐、白矾、皂矾等。
历史:白降丹本草禾有记载。其制法最早记载于《红科正宗》。一般用的是《医宗金鉴》外科方。《中国药典》1963年版收载。
产地 主产江西、湖北、湖南,其它各地亦制造。
生药鉴别:本品为针状结晶聚集而成的块状物,白色或微黄色,一面平滑而光亮,有时微带淡玫瑰紫色,另面或折断面均呈明显的针状结晶,微有光泽,不透明。质重易碎,比重5.4,粉末为白色针状结晶。气无,味辣,有持久性金属味,有毒。
于闭口管中加热至227℃时,熔成无色液体,约300℃时升华,水溶液显汞化合物与氯化物的各种特殊反应。以色白、条状、有光泽、贮存年久者为佳。各地均可制造,以江西、湖南、湖北产量较大。
加工炮制:①降法 取硝石、皂矾、食盐各45g,研细,加入水银30g共研至不见星为度,再与朱砂、雄黄细粉各6g,硼砂细粉15g研匀。置瓦罐内,用文火熔融,不断搅拌,俟均匀地凝结罐底后,停止搅拌,用微火烘干,是谓结胎。将罐覆盖于稍大的磁碗上,接口处用韧纸浸湿围严,再用煅石膏粉调成糊状密封。另取与磁腕口直径相等之盆,盛满冷水,将罐碗置水盆上。在罐的周围罩一铁皮圈,罐子铁皮圈之间加入炭火(炭量一次加足),先用武火烧练1小时,续用文火烧练2小时,停火冷却,启罐,刮取白色结晶,即为白降丹。避光贮存。 ②升法 如上法结胎后,在罐上放一光底大碗(碗口向上),罐碗接合处如上法封。碗内盛满水。然后将罐移置火上烧练,碗内频换冷水,约烧2小时去火待冷,启罐取丹。
化学性质含氯化亚汞、二氯化汞[1,2]。
参考文献
广东中医 1960;5(8);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