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山豆根
名称出处:《开宝本草》
概况异名:山大豆根、黄结(《经验方》),苦豆根(《中药材手册》),广豆根(《中药志》)。
基源:为豆科槐属植物越南槐的根。槐属全世界约80种,中国约23种。
原植物:正品山豆根(广豆根)一般指的是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S.subprostrata Chun et T.Chen;Cephalostigmaton tonkinensis(Gagnep.)Ykovlew.),又名柔枝槐(《中药大辞典》)。以下几种木蓝在少数地区亦作山豆根用。
华东木蓝Indigofera fortunei Carib在湖北、江苏、安徽地区。多花木蓝Indigofera amblyantha Craib在安徽、湖北地区。宜昌木蓝Indigofera ichangensis Craib在河南、湖北地区。陕西木蓝Indigofera potaninii Craib在陕西地区。花木蓝Indigofera kinlowii Maxim.ex Palib,在河南、陕西地区。分别作“山豆根”或“土豆根”药材收购药用。
历史:本品始见于《开宝本草》。《图经本草》载:“山豆根生剑南(属四川)山谷,今广西亦有,以忠州(今广西南宁),万州(属四川)者佳,苗蔓如豆,根以此为名,叶青经冬不凋,八月采根。……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证类本草》附宜州及果州山豆根图均不相同,可见本草所载山豆根的原植物有数种。据上所载,今广西亦有,以忠州者佳。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所指可能就是现今作广豆根应用的柔枝槐。
形态:灌木,直立或近平卧,高1~2m。植株密被短柔毛。根通常2~3分枝,圆柱形,黄褐色。茎分枝较少,具棱,其上部通常“之”形弯曲。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1~17,长卵圆形或卵形,长1~2.5cm,宽5~10mm,顶端小叶较大,先端急尖,基部圆形,上面深绿色,下面灰棕色;小叶柄短。总状花序顶生,长12~15cm;花萼宽钟形,萼齿3,三角形;花冠黄白色,长6~8mm;雄蕊10,花药背着,花丝细长;雌蕊1,子房上位,圆柱形,花柱弯曲,柱头圆形。荚果串珠状,长2~5cm,紫黑色;种子3~5粒。花期4~5月,果期5~7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181页.0348条图)
生境与分布:生于石山岩缝或石灰岩中。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南部。
几种木蓝属植物的特征和主要区别如下: ①华东木蓝为落叶灌木,高约30~60cm,茎直立无毛,单数羽状复叶,长6~10cm,小叶片7~15,通常小叶片对生,卵形,卵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5~4.5cm,宽0.8~2.5cm,顶端急尖,钝或微凹,有长约2mm的短尖头,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全缘,草质,两面无毛,小托叶针状。总状花序腋生,长10~14cm,花冠紫色,长约10mm,外面疏生短柔毛,旗瓣长圆形,翼瓣卵圆形,基部与龙骨瓣相连,龙骨瓣有爪,爪有1距;雄蕊10,为9和1的两体。药隔顶端通常有腺体。荚果细长,长3~6cm,褐色,无毛。花期5月,果期6~7月。(图见《江苏植物志》.下册.360页.图1313)生于山坡杂木林中或路边灌丛、草丛中。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及江西。 ②多花木蓝与华东木蓝近似,区别在于多花木蓝的枝、叶片和荚果被白色丁字毛,小叶片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花冠较小,长5~6.5mm,淡红色。花期5~8月,果期8~10月。(图见《江苏植物志》.下册.362页.图1317)生于海拔150~1800m的山坡杂木林缘或路边灌丛中。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浙江、河南、广东、广西、四川。 ③宜昌木蓝与华东木蓝相似,唯宜昌木蓝的小叶片为卵状矩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5~7.5cm,宽1~3cm,两面有白色丁字毛,花较大,花冠长约1.5cm,可资区别。花期5~7月,果期7~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386页.图2502)生于山坡林缘或路旁灌丛。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 ④花木蓝与华东木蓝相近,但花木蓝的小枝,叶片两面有白色丁字毛,小叶片宽卵形,菱形或椭圆形,长1.5~3cm,花冠较长,长达1.5cm,紫红色或红色而不同。花期6~7月,果期8~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385页.图2500)生于海拔100~2000m的山坡杂木林下或路边灌丛中。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山东、安徽、浙江。日本、朝鲜也产。 ⑤陕西木蓝(Indigofera potaninii Craib)又名小蓝柴(《秦岭植物志》),与华东木蓝相近,而陕西木蓝小叶片5~9,较小,长约1.5cm,宽6~7mm,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两面有白色丁字毛;花较小,花冠长6~8mm,红色,可以区别。花期5~8月,果期8~11月。(图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225页.图249)生于海拔600~1800m的山坡杂木林下或路边、河滩灌丛中。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四川。
生药采集:秋季挖根,除去地上茎叶及根须,洗净,晒干。
鉴别
性状:①广豆根(柔枝槐) 根茎呈不规则块状,横向延长,具结节,顶端常残留茎基或茎痕,其下着生根数条。根呈长圆柱形,有时分枝,略弯曲,长10~35cm,直径3~15cm;表面棕色至黑棕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略平坦,浅棕色,并可见环状形成层,中心无髓。微有豆腥气,味极苦。以条粗、质坚、味苦者为佳。 ②土豆根为豆科植物华东木蓝等多种木蓝的根。根头部呈不规则块状,上端常残留茎基或茎痕,其下有根数条。根呈长圆柱形,有时分歧,略弯曲,长15~50cm,直径4~10mm;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有横长的皮孔及纵皱纹,偶有横裂,有时栓皮呈鳞片状剥落。质坚硬,难折断,断面黄白色或淡黄色,皮部纤维状,中心无髓。气微弱,味苦。
显微 根及根茎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至10数列细胞。皮层外侧的1~2列细胞含草酸钙方晶,断续形成含晶细胞环,含晶细胞的壁木化增厚。皮层与韧皮部均散有纤维束。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发达,射线宽1~8列细胞;导管类圆形,大多单个散在,或2至数个相聚,有的含黄棕色物;木纤维成束散在。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少数含方晶。
粉末:淡黄色或黄棕色,有豆腥气,味极苦。 ①纤维及晶纤维,成松散的束或单个散在,纤维细长,常扭曲,直径11~31μm,少数膨大部分约至54μm,壁极厚,非木化,初生壁易与次生壁分离,表面有不规则纵裂纹,断端纵裂略成帚状,胞腔微细;纤维束周围细胞有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不均匀木化增厚。 ②含晶厚壁细胞常成群存在于薄壁组织间或单个散在,纵断面观细胞纵向排列成行,呈类圆形、类长方形或稍不规则形,长20~40μm,直径18~27μm,壁极厚,木化,内含草酸钙方晶,有的细胞分隔,含2~3个结晶。 ③草酸钙方晶众多,散在或存在于厚壁细胞中。直径9~33μm。 ④石细胞少数,单个散在或两个相聚,有的与纤维连结,呈类圆形、长方形或类椭圆形,有的一端稍尖,直径29~73μm,长54~127μm,壁厚7~23μm。 ⑤导管含淡黄色或金黄色物;网纹导管分子较细长,末端尾尖或钝圆,具缘纹孔导管分子圆桶状,末端常平截,直径30~91μm,壁厚至18μm。 ⑥木栓细胞垂周壁薄或稍厚,有的具纹孔呈断续状。(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4)
理化:山豆根的薄层色谱 ①取样品粉末2g,加70%乙醇20ml,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用氯仿溶解,点于(Ⅰ)硅胶G板、(Ⅱ)氧化铝板或(Ⅲ)碱性硅胶G板上,以(Ⅰ)氯仿-甲醇(7∶3)、(Ⅱ)乙醚-甲醇(96∶4)或(Ⅲ)苯-丙酮-甲醇(8.3∶0.5)(层析缸内置一小杯浓氨水)为展开剂,展开后,用改良碘化铋钾试剂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62-1) ②取样品粉末适量,加水煎煮3次,滤液加95%乙醇至含醇量达60%,冷藏36小时,滤除沉淀,减压除去大部分乙醇,再依次调含醇至70%、80%、85%,并滤除每次析出的沉淀,浓缩滤液至干,用氯仿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乙醇-氨水(8015∶5)为展开剂,展开后,置荧光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62-2)
化学性质山豆根的主要成分为生物碱与黄酮类衍生物。含总生物碱约0.93%[1],其中苦参碱(Matrine)0.52%,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0.35%以及微量甲基金雀花碱(Methylcytisine)和臭豆碱(Anagyrine)。山豆根与其同属植物根中尚含氧化槐果碱[(+)-Sophocarpine N-oxide]、槐胺[(+)-Sophoramine]、槐醇[(+)-Sophoranol][7]。
黄酮类衍生物[2,3,5]:计有4类,二氢黄酮类、查耳酮类、二氢异黄酮类与异黄酮类。二氢黄酮类:山豆根素(Sophranone)、山豆根色烯素(Sophoranochromene)、山豆根新色烯素〔2-(2′,4′,-Dihydroxy-phenyl)8,8-dimethyl-10-(3-methyl-2butenyl)8H-pyrano(2,3-d)chroman-4-one)〕、山豆根苯并吡喃素{2[(7′-Hydroxy-2′,2′-dimethyl-2H-benzopyran)-6′-yl]-7-hydroxy-8-(3-methyl-2-butenyl chroman-4-one)}、山豆根苯并二氢呋喃素(2[{2′(1-Hydroxy-1-methlethyl)-7′-(3-methyl-2-butenyl)-2′,3′-dihydro benzofuran}-5′-yl]-7-hydroxy-8-(3-methyl-2-butenyl) chroman-4-one))、山豆根色满素(2[3′-Hydroxy-2′,2′-dimethyl-8′-(3-methyl-2-buenyl)chroman-6′-yl] 7-hydroxy-8-(3-methyl2-buenvl)chroman-4-one)、4′,7-二羟基-6,8-双(3-甲基-2-丁烯)二氢黄酮(4′,7-Dihydroxy-6,8-bis-(3-methyl-2-buthyl)flavanone)、2′,4′,7-三羟基-6,8-双(3-甲基-2-丁烯)二氢黄酮(2′,4′7-Trihydroxy-6,8-bis(3-methyl-2-buteenyl)flavanone)。
此外,尚含有酚性物质(水解后得咖啡酸与长链醇)与羽扇豆醇、谷甾醇、维生素B1和C等[4,6]。
参考文献
[1] 药学杂志(日) 1961;81:1635 。
[2] Chem Pharm.Bull 1963;11:1670 。
[3] Chem Pharm Bull 1970;18:602.741 。
[4] Chem Pharm Bull 1973 21:1436,1777,1192 。
[5] 药学杂志(日) 1970;90:459 。
[6] Chem Pharm Bull 1970;18: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