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

医药知识2023-02-02 19:52:42百科

鹿茸

概况

异名:斑龙珠(《澹寮方》)。

基源:为鹿科鹿属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尚未骨化的幼角。

原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又名花鹿(《中药大辞典》)。马鹿Cervus elaphus L.又名赤鹿、八叉鹿(《中药大辞典》)。黄臀赤鹿(《中国药用动物志》)。

历史:鹿茸为常用中药,首载于《本经》,列为中品。《纲目》列于第五十一卷兽之二。李时珍曰:“鹿,处处山林中有之。马身羊尾,头侧而长,高脚而行速。牡者有角,夏至则解。大如小马,黄质白斑,俗称马鹿。”根据现代记载,梅花鹿全身有白斑。马鹿仅臀部有白斑。《纲目》所指很可能是梅花鹿。

形态:梅花鹿是一种中型的鹿。耳大直立,颈及四肢细长,尾短。雄性有角,雌性无角。角分4叉,眶下腺明显。全身棕灰或棕黄,夏季红棕色,全身有白色斑点,体背排成两行,体侧自然散布。尾背棕黄或发黑,眼圈有淡黄色毛,耳内、腹毛均白色,臀部有白色斑块。(图见《中国动物药》.482页.图467)

生境与分布: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和森林边缘附近。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地区。目前野生者数量较少。各地普遍有饲养。

马鹿 体形较大,体重200kg左右,体长超过2m,身高约1m。肩部与臀部高度相同。耳大,圆锥形。颈及四肢较长,尾短,蹄大。雌兽无角,雄兽有角。角干较长,眉叉斜向前伸,与主干儿成直角,稍向后倾斜,并略向内弯,第二叉起点紧靠眉叉。冬毛厚密,灰棕色,颈部与体背稍带黄褐色,由额部沿背中线到体后有一黑棕色条纹、嘴、下颏深棕色,颊棕色,额棕黑,耳黄褐,耳内毛白色,臀部具有一黄赭色的大斑。四肢外侧棕色,内侧较淡。夏毛较短,一般为赤褐色。(图见《中国动物药》.483页.图468)栖于大面积的混交林或高山森林草原。分布于内蒙古,东北及西北地区。各地有饲养。

生药

养殖 饲料:鹿是一种广食性的动物,粗饲料有各种树叶,绿杂草、干青草、红苕蔓、豆蔓、玉米秆及白菜、萝卜、西葫芦等;精饲料主要有豆饼、玉米、高粱、麸皮等。梅花鹿平均每天吃干粗料4kg左右,精料0.8kg左右;马鹿平均每天吃粗料7.5kg,精料1.5~2kg。

繁殖期的饲养管理:雄鹿配种年龄以4~7岁为宜,母鹿16个月以上即可配种采取“单公群母”轮换方式,一般配种比例1∶10~15。雄种鹿要求产茸高,体健壮,睾丸发育良好。配种结束换下的雄鹿要单圈喂养,数天后再调入大圈,防止争偶造成伤亡。

母鹿4~6月产仔,此前要作充分准备、注意观察、护理、对难产的要及时助产。哺乳期多喂优质青饲料,以利母鹿的营养及仔鹿的消化。

放牧条件下的饲养管理:放鹿根据鹿的年龄、性别分为成年雄鹿、成年母鹿、育成雄鹿、育成母鹿四个群体进行。在春季放牧,早春要放阳坡,晚春放阴坡、每天放牧一次、时间不宜过长,并在出牧前补给一定的精料及少量的粗料。夏季可顶风背阳放鹿、上午放西坡,下午放东坡,中午在林间或沟谷背阴处边放边休息。每天放两次,多采取早出晚归的办法。晚牧归时可酌补精料。秋季多放阴坡或林间沟谷地,放牧时间同夏季。冬季放牧要选择背风向阳山坡或林间,每天一次,出牧时间稍迟些,每天要补以粗料和精料。长茸雄鹿不能在丛密的林间放,防止将茸挂坏。妊娠后期的母鹿出入圈门时不能急追猛赶,防止拥挤碰撞,不要追赶,鞭打母鹿,以防流产或早产。

采集:一般分锯茸和砍茸两法。

锯茸:雄鹿从第3年开始锯茸,每年可采收1~2次。每年采2次者,第一次在清明后45~50天,习称“头茬茸”,第二次在立秋前后,习称“二茬茸”。每年采一次者,约在7月下旬。锯取时将鹿用绳子拖离地面,迅速将茸锯下,伤口敷“七厘散”或“玉真散”,贴上油纸,放回鹿舍。锯下之茸,须立即加工。先洗去茸毛上不洁物,并挤去一部分血液,将锯口部用线绷紧,缝成网状,在茸根钉上小钉,缠上麻绳。然后固定于架上,置沸水中反复烫3~4次,每次15~20秒钟,使茸内血液排出,至锯口处冒白沫,嗅之有蛋黄气味为止,全部过程为2~3小时。然后晾干。次日再烫数次,风干或烤干。烤时悬在烘架上,以70~80℃之无烟炭火为宜,烤2~3小时后,取出晾干再烤,反复2~3次,至茸皮半干时,再行风干及修整。

砍茸:此法现已少用,适用于生长6~10年的老鹿或病鹿、死鹿。老鹿一般在6~7月砍茸。先将头砍下,再将鹿茸连脑盖骨锯下,刮去残肉、筋膜。绷紧脑皮,然后将鹿茸固定于架上,如上法反复用沸水烫,烫的时间较锯茸长,需6~8小时。烫后掀起脑皮,将脑骨浸煮一小时,彻底挖净筋肉,再用沸水烧烫脑皮至7~8成熟。再阴干及修整。

花鹿茸又名黄毛茸、花茸,为梅花鹿的幼角,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北京,其他地区也有少量生产。马鹿茸又名青毛茸,为马鹿的幼角,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产东北的称“东马茸”、“关马茸”,品质较优,产西北的称“西马茸”,品质较次。

鉴别

性状:花鹿茸 ①锯茸幼角圆柱形,多具1~2分枝。具1分枝者习称“二杠”,其主枝习称“大挺”,挺高14~20cm,锯口直径约3cm,离锯口约3cm处分枝,分枝长10~15cm,直径较主枝略细;表面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被红黄色或棕黄色致密的茸毛,上端较密,下部较稀,分岔间具一条灰色筋脉,皮茸紧贴。体轻,锯口洁白,有细蜂窝,外围无骨质。气微腥,味微咸。具2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4~30cm,直径较细,多不圆,略呈弯弓形,微向后偏,先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线(称“起筋”)及突起的疙瘩(称“骨豆”或“钉”,)表面红黄色,毛稀而较粗。二茬茸与头茬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毛较粗糙,体较重,无腥气。 ②砍茸 为带有脑骨的幼角,亦分二杠、三岔,脑骨前端平齐,后端有一对弧形的骨,习称“虎牙”,脑骨洁白,外附脑皮,皮上密生茸毛。以粗壮、挺圆、顶端丰满、毛细柔软、色红黄、皮色红棕、有油润光泽者为佳。马鹿茸幼角形状比花鹿茸粗大,分枝亦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称“莲花”,三个称“三岔”,四个称“四岔”,或更多。其中以莲花、三岔、四岔为主。 ①锯茸 东北产者:单门大挺长23~27cm,直径约3cm,皮灰黑色,毛青灰色或灰黄色,细而光亮,质嫩,断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央米黄色,有较细的蜂窝眼,微有腥气,味微咸。莲花大挺长16~33cm,下部有棱线,而质不老,断面蜂眼稍大。三岔质较老,皮色深,四岔毛细而稀,挺下部具棱线及疙瘩,分岔顶端多显露光头,习称“捻头”。西北产者:长30~100cm,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表面有棱,多抽皱干瘪,分岔较长且弯曲,毛灰色或黑灰色而粗长,锯面色较深,上端紫红色,中段以下灰红色,下部灰白色,常见骨质。有腥臭气,味咸。 ②砍茸脑骨较薄,色灰白,毛灰褐色,两茸间距离较宽,西北产的多为砍茸。以饱满、体轻、毛色灰褐、下部无棱线者为佳。

显微 梅花鹿鹿茸粉末淡黄色。 ①表皮角质层表面颗粒状,凹凸不平;茸毛脱落后的毛窝圆洞状,常破裂,边缘较平整。 ②毛茸毛干中部直径13~50μm,表面由薄而透明的扁平细胞作覆瓦状排列的毛小皮所包围。毛根常与毛囊相连,基部膨大作撕裂状。 ③骨碎片表面有细密的纵向纹理及点状孔隙,骨陷窝类圆形或类梭形,边缘骨小管隐约可见,呈放射状沟纹。 ④未骨化骨组织表面不平整,具多数不规则的块状突起物,其间隐约可见条纹。 ⑤角化梭形细胞类长圆形,略扁,直径9~18μm,长36~77μm,侧面观棱形。(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753页.图370)

理化:①取样品粉末50g,置索氏提取器中,用丙酮回流提取,提取液于60℃回收丙酮至稠膏状,皂化,取不皂化部分加少量有机溶剂溶解,拌入氧化铝少许,挥去溶剂,加在氧化铝柱上,用苯、苯丙酮(4∶1)、苯∶丙酮(1∶1)、丙酮、甲醇依次洗脱,洗脱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油维生素A、雌二醇、胆固醇为对照,以氯仿或二氯甲烷为展开剂,展开后,用15磷酸水溶液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641页.图551∶1) ②取样品粉末适量,用乙醚提取,提取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二氯甲烷为展开剂,展开后,用磷酸液显色。(图见同上,图551-2)

加工炮制:鹿茸片 取原药材,燎去茸白,刮净,以布带缠绕茸体,自锯口面小孔不断灌入热白酒,至灌满,浸润至透,稍蒸,横切薄片,压平,干燥。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密闭,防蛀。

化学性质

鹿茸中含以下各类成分: ①氨基酸:鹿茸含多种氨基酸、主要有色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羟脯氨酸、苏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等,其中以甘氨酸含量丰富[1],也有报道认为脯氨酸、赖氨酸和丙氨酸含量最高[2]。据测定,鹿茸的不同部位:主干的基部,中部和顶部所含主成分有较大差异。主干顶部浸出物的生物活性最强,并且氨基酸,脂类和还原糖等的含量也最高[3]。有人对各种商品鹿茸进行过氨基酸分析,结果特级腊片所含氨基酸的种类较多,含量也较高;一级腊片除不含蛋氨酸外,其它各种氨基酸与特级腊片相近;氨基酸总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腊片、粉片、黄毛茸片、鹿茸片、鹿茸粉[4]。 ②胆固醇及其酯类:胆固醇、胆固醇肉豆蔻酸酯、胆固醇油酸酯、胆固醇棕榈酸酯、胆固醇硬脂酸酯、胆甾烷-5-烯-3β,7β-二醇、胆甾烷-5-烯-3β-醇-7-酮、胆甾烷-5-烯3β,7α-二醇等[2,5]。 ③磷脂类:卵磷脂、脑磷脂、神经磷脂[1]、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 choline,LPC)(LPC中含8种脂肪酸:肉豆蔻酸、十五烷酸、棕榈酸、棕榈油酸、十七烷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神经髓鞘磷脂和神经节甙脂[2,6]等。 ④鹿茸多胺类:精胺、腐胺、精脒等[7]。 ⑤激素类:雌二醇、雌酮[1]。 ⑥其它成分:中性糖、氨基葡萄糖、半乳糖胺、酸性粘多糖、脂肪族醇(C28H57OH,C29H59OH)以及脂肪酸、核糖核酸、去氧核糖核酸,三磷酸腺苷、硫酸软骨素、维生素A(油维生素A)[1]、尿嘧啶、次黄嘌呤、尿素、尿嘧啶核苷、烟酸、肌肝、对氨基苯甲醛等[2]。新近,从梅花鹿鹿茸中分离纯化出一种由68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7200的单一多肽(Peptile of pilose antler,PAP)[8]。另有文献报道鹿茸含前列腺素类成分及Ca、P、Mg等无机元素[9,10]。而鹿茸的醇提物常称为鹿茸精。

参考文献

[1] 吉林中医药 1981;(3)∶48。
[2] 药学学报1991;26(9)∶713。
[3] 中草药 1990;21(7)∶15。
[4] 中药材1990;13(10)∶13。
[5] 中成药研究 1981;(3)∶31。
[6] 王浴生.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090。
[7] 药学学报 1990;25(5)∶321。
[8] 药学学报 1992;27(5)∶321。
[9] CA 1978;88∶126250s。
[10]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232。

本文标签: 鹿茸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