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原蚕沙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异名:原蚕屎(《别录》),蚕沙(陶弘景称),晚蚕沙(《斗门方》),马鸣肝(《东医宝鉴》),晚蚕矢(《本草备要》),二蚕沙(《江苏药材志》)。
基源:为蚕蛾科蚕属昆虫家蚕的干燥粪便。
原动物:家蚕Bombyx mori L.
形态:成虫体呈圆柱形,头部单眼12个分列于头之两侧,头之下方有吐丝孔。胸部3节,各节腹面生有胸足1对,足端有尖爪1枚。腹部共10节,在第2腹节背面生有涡状大纹1枚,第5腹节背面生有涡状小纹1枚,第8腹节背面中央生有尾角1枚,第3~6腹节的腹面各有腹足1对,第10腹节腹面有尾足1对。第1~8腹节的两侧各有黑色椭圆形的气门1对。
生境与分布: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饲养。
生药采集:6~8月采收,以二眠到三眠时的粪便为主,收集后晒干,除去轻粒及桑叶的残屑。药材主产于浙江、四川、河南、江苏、湖南、云南、广东、安徽、甘肃、河北、山东、辽宁。
鉴别
性状:本品为短圆柱形小粒,长2~5mm;直径15~3mm;表面灰黑色,粗糙,有6条明显的纵棱及3~4条横向的浅纹,两端略平坦,六棱形。质坚而脆,遇潮后易散碎。微有青草气。以干燥、色黑、坚实、均匀、无杂质者为佳。
理化:取样品粉末2g,加乙醇15ml,回流半小时,滤液用少许活性炭脱色,滤过后浓缩至2ml,点于硅胶H板上,以β-谷甾醇为对照,以氯仿-丙酮(17.37)为展开剂,展开后,用10%硫酸显色,斑点呈紫红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621页.图539-1)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化学性质含有机物83.77%~90.44%,灰分9.56%~16.23%,总氮量1.91%~3.60%[1]。含多种游离氨基酸(mg/100g):L-组氨酸1054、L丙氨酸215、L-脯氨酸202、L-苏氨酸190、L-缬氨酸255、L-异亮氨酸193、甘氨酸121、L-蛋氨酸47、L-苯丙氨酸208、L-色氨酸130、L-亮氨酸252、L-酪氨酸112、L-胱氨酸13、L-精氨酸191、L-赖氨酸38、L-天门冬氨酸293、L-谷氨酸319、L-丝氨酸448[2],组成与桑叶相似。蛋白质水解后亦产生18种氨基酸。含3-吲哚乙酸(3-Indoleacetic acid)类似物40~60ppm[3],尿酸。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及其β-D-葡萄糖甙[4]。麦角甾醇、胆甾醇、蜕皮激素样活性物质[3]。含植物醇(phytol)0.25%~0.29%、羽扇豆醇(Lupeol)、二十四醇(Tetracosanol、多种异戊二烯醇类(Polyisoprenols)、糖醛[3,5]、蚕沙酮(Bombiprenone)等[6]。含多种色素,如叶绿素0.8%~1%;9种类胡萝卜素0.14%~0.16%,其中β-胡萝卜素0.014%~0.028%[3]。含维生素A、维生素B、原维生素D(Provitamin D)[7]等。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用动物志.第1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89。
[2] 药学杂志(日) 1969;89(2):182。
[3] 化学通报 1978;(6):348。
[4] 生药学杂志(日) 1970;24(1):18。
[5]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30。
[6] CA 1970;73:63143b,1970;72:62856d。
[7] Tetrahedron Lett 1968:3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