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

医药知识2023-02-02 19:17:14百科

茜草

概况

异名:染绯草(《蜀本草》),血见愁(《土宿本草》),牛蔓(《纲目》),红丝线、锯子草(《植物名实图考》)。

基源:为茜草科茜草属植物部分种类的干燥根及根茎。茜草属全世界有60余种;中国约有10多种。几乎均为药用植物。

原植物:正品茜草为茜草Rubia cordifolia Linn.,又名茜草根(《中药大辞典》)。另有下列7种在部分地区亦作茜草药用:黑果茜草Rubia cordifolia Linn.var.pratensis Maxim.。中华茜草Rubia chinensis Reg.et Maack。狭叶茜草Rubia truppeliana Loes.。长叶茜草Rubia lanceolata Hayata。大叶茜草Rubia schumanniana Pritz.。大茜草Rubia magna Hsiao。林茜草Rubia sylvatica Nakai

历史:本品始载于《本经》称茜根,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别录》谓:“茜根,生乔山川谷,二、三月采根曝干。”又称:“茜根生山阴谷中。蔓草木上,茎有刺,实如椒。”《纲目》谓:“茜草十二月生苗,蔓延数尺方茎中空有筋,外有细刺,数寸一节,每节5叶,叶如乌药叶而粗涩面青背绿,七、八月开花,结实如小椒大,中有细子”据上所述对照《纲目》茜草和《植物名实图考》金线草的附图,与本种相符。即是目前广用的茜草。

形态:茜草为多年生、攀缘草本。茎长,粗糙,有槽,光亮,基部稍木质;枝柔弱,借无数广歧的小枝和叶柄攀附于它物上,四棱柱形,有时沿棱上有小刺。叶常4片轮生,其中1对常较大而具长柄,纸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5~8cm,宽1~4cm,顶端渐尖,基部圆或浅心形,腹面粗糙,边缘和沿背面脉上有微小的倒刺;主脉3~5条,纤细,由基部直贯顶部;叶柄长1~7cm,沿棱上有极微小的倒刺。聚伞花序顶生和腋生,长3~20cm,常混生退化的小形叶,小苞片披针形,长1~2mm;花绿黄色或白色,直径3~4mm;花梗长1~1.5mm;萼管近球形,直径约0.5mm,无毛;花冠管极短,花冠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长约1.5mm,有缘毛;花丝极短,长约3mm,花药椭圆形;花盘肿胀;花柱2深裂,柱头球形。果肉质,长3~4mm,直径5~6mm,表面平滑,成熟时紫黑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275页.图5964)

生境与分布: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的山坡、沟沿、田边、灌丛、林缘、草丛。分布于几乎中国各地,主产于陕西、河北、河南、山东。亚洲北部至澳大利亚也有分布。

黑果茜草形态与茜草相似,但果实成熟时黑色。黑龙江、辽宁、甘肃等地利用。

中华茜草的植株刺较少;叶阔卵形至长圆卵形,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背面脉上有睫毛状刺毛,叶柄较叶片短。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狭叶茜草的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果实黑色。山东部分地区作药用。

长叶茜草的茎具明显4棱翅;叶披针形,长2~10cm,顶端渐尖,基部圆形至近圆形;叶柄较长。分布于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河南、四川、贵州。四川、贵州等地作药用。

大叶茜草的茎直立,高达1m,近无毛;叶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3~7cm,宽1.5~3cm,腹面粗糙,沿脉被短硬毛,背面近无毛;花白色或绿白色。浆果成熟时黑色。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

大茜草的茎四棱柱形,棱稍呈翼状;叶4~5片,其中2~3片退化,甚小,卵形,长3.5~20mm,宽2.5~9mm,无柄;另2片对生,近无柄至具8mm的短柄,披针形至狭卵形,长4~12.5cm,宽1.4~3cm,顶端长渐尖,基部近圆形,沿脉被糙毛;花黄白色。分布于四川。

林茜草的叶4~6片轮生,卵状披针形、长卵形或卵形,顶端渐尖,基部心形,背面脉上疏生倒钩刺,腹面脉上疏生刺毛。生于杂木林间、草甸及草地。吉林作药用。

生药

栽培:宜温和湿润气候,适在半阴湿环境中生长。土壤以深厚、疏松、富含腐殖质的壤土较好。用种子繁殖,于3月下旬~4月上旬播种,直播按行株距26×20cm穴播,深约2cm,每穴播种子4~5粒;育苗可采用条播,次年春季移植。亦可在早春,将母株挖出分株栽种。直播,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每穴留苗2~3株。生长期间可追肥1~2次,并设支架,以利茎蔓攀援生长。冬季枯苗后,结合园田清理,施上推肥,培土壅根。

采集:春、秋两季均可采挖,以秋季采者质优,挖出后,除去茎苗,洗净泥土,晒干。药材主产于陕西渭南,河南洛阳、嵩县,安徽六安、芜湖,河北保定、邢台,山东莒南、蓬莱。此外湖北、江苏、浙江、甘肃、辽宁、山西、广东、广西、四川等地均产。以陕西、河南产量大,质佳。

鉴别

性状:茜草根茎结节状,下部着生数条根。根常弯曲或扭曲,长10~25cm,直径1~1.5cm;表面红棕色或棕色,具细纵皱纹及少数细根痕;皮部易剥落,露出黄红色木部。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皮部狭,紫红色,木部宽广,浅黄红色,可见多数小孔。气微,味微苦。以条粗长、外皮红棕色、断面黄红色者为佳。

显微 茜草根横切面:木栓层为6~10列细胞,有棕色内含物。栓内层4~5列细胞。韧皮薄壁组织中有多数草酸钙针晶束散在,针晶束与细胞的长轴平行排列。维管束为外韧型,形成层明显,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组成,导管直径20~100μm。(图见《中药志》.第2册图121、122)

理化:取样品粉末0.2g,加甲醇20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蒸去甲醇,加水8ml,再加盐酸0.8ml,置沸水浴加热20分钟,冷却后用乙醚5ml振摇提取,乙醚提取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茜草萘酸、羟基茜草素、茜草素为对照,以二甲苯-甲酸乙酯-己烷甲醇-甲酸(20∶10.8 0.5∶1)为展开剂,展距10cm,置日光下检视,茜草素、羟基茜草素斑点淡红色,再置紫外灯下检视。(图见《中药志》.第2册.图123)

加工炮制:茜草炭 取茜草片或段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凉透。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茜草根含茜素(Alizarin)、紫茜素(Purpurin)、紫黄茜素(Purpuroxan thin)、茜根酸(Ruberythric acid)、伪紫茜素、大黄素甲醚(Physcion)及1,4二羟基-6甲基蒽醌(Quinizarin)、茜草色素(Munjistin)[1],大叶茜草素(Rubimaillin)[2]

长叶茜草根含结合型和游离型蒽醌,以紫茜素为标准计算,蒽醌含量为0.67%,其中结合型为0.49%,游离型为0.13%[1]

中华茜草根含蒽醌,结合型为0.24%,游离型为0.03%,总蒽醌含量为0.27%[1]

附 从茜草属植物共分离到49个蒽醌成分,其中游离蒽醌有37个,蒽醌甙12个。萘醌类成分有茜草酸甙Ⅰ、茜草酸甙Ⅱ、Mollugin、3Prenyl-(5 or 8)-methoxy-1,4-naphtho-quinone、1,4-Dihydroxy-3-prenyl2-naphtholic acid methyl ester diglucoside等。属于萜类化合物的有Rubicoumaric acid、Rubifolic acid、Rubiatriol、Oleanolic acid acetate、Rubiprasin A、B、C。另含环肽类(Cyclic hexapeptides)RA-Ⅰ、Ⅱ、Ⅲ、Ⅳ、V和Ⅶ,这是一类具有明显的抗癌活性成分[3]。另外还分得6羟基-2H萘并(1,2-b)吡喃2-酮-5-羧酸甲酯(6-Hydroxy-2H-naphtho[1,2-b]-Pyran-2-oxo-5-carboxylic acid methyl ester)[4],β-谷甾醇、胡萝卜甙[5]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 第2册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54。
[2] 中药通报 1988;13(11):39。
[3] 沈阳药学院学报1990;7(4):303。
[4] 沈阳药学院学报1990;7(4):287。
[5] 药学学报 1990;25(11):834。

本文标签: 茜草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