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淡豆豉
名称出处:《中国药典》
概况异名:大豆豉(《别录》),淡豉(《纲目》)。
基源:为豆科,大豆属植物大豆的种子发酵加工后的制品。
原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
历史:本品以大豆豉名始载于《别录》。《纲目》载:“时珍曰按刘熙释名云。豉。嗜也。调和五味。可甘嗜也。弘景曰豉出襄阳钱塘著香美而浓。入药取中心者佳。”考其真品即为此种。
余项参见“大豆”条。
生药制法:取黑大豆洗净。另取桑叶、青蒿加水煎煮,滤过。将煎液拌入净黑大豆中,俟吸尽后,置蒸具内蒸透,取出,稍晾,再置容器内,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取25~28℃,相对湿度80%的条件下闷使发酵至长满黄衣时,取出,除去药渣,加适量水搅拌,置容器内,保持温度50~60℃,再闷15~20天,至充分发酵,有香气逸出时,略蒸,干燥。
每黑大豆100kg,用桑叶、青蒿各7~10kg。
淡豆豉制法,除上述加工方法外,尚有以其他药物如辣蓼、佩兰、苏叶、薷香、麻黄、青蒿、羌活、柴胡、白芷、川芎、葛根、赤芍、桔梗、甘草等,或煎取药汁,用以煮豆;或将药物研成粉末同煮熟的大豆拌和,然后闷置发酵等不同的加工方法。
药材中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鉴别:本品椭圆形,略扁,长0.6~1cm,宽3~6mm;外皮黑色,微有纵横不整的皱折,上有黄灰色膜状物,外皮多松泡,有的已脱落,露出棕色的种仁。质脆易破碎,断面色较浅。有霉臭,味甘。
以色黑、附着膜状物者为佳。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大豆种子加工成淡豆豉,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和B2,碳水化合物,烟酸等。
参考文献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