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岩白菜
名称出处:《分类草药性》
概况异名:呆白菜、矮白菜(《植物名实图考》)。
基源:为虎耳草科岩白菜属植物岩白菜、厚叶岩白菜的全草。岩白菜属全世界有6种;中国有2~3种,均供药用。
原植物:国产岩白菜通常有2种:岩白菜Bergenia purpurascens(Hook.f.et Thoms.)Engl.(Saxifraga purpurascens Hook.f.et Thoms.),又名岩壁菜、雪头开花、石山菖蒲(云南)。厚叶岩白菜Bergenia crassifolia(L.)Engl.(Saxifraga crassifolia L.)
历史:岩白菜首载于《分类草药性》。《植物名实图考》石草类中名为呆白菜,云:“呆白菜生山石间,铺生不直立,一名矮白菜,极似莙达,长根数寸”。另有一岩白菜“生山石有溜处。铺生如白菜,面绿,背黄,有毛茸茸。”经考证,前者与岩白菜相似;后者与厚叶旋蒴苣苔Boea crassifolia Hemsl.类同,但与图略异。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50cm;具粗而长的根状茎。叶基生,有粗柄;叶片稍肉质,倒卵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5~16cm,宽3.5~10cm,顶端钝圆,基部楔形,边缘有钝齿,上面红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叶柄基部扩展成鞘,鞘以上长0.5~3.5cm。花序通常圆锥状,偏向一侧,长3~8cm,花序梗和花梗均被腺毛,有花5~15朵,花常下垂;花萼宽钟形,外被腺毛,5裂,舌形,长6~10mm,宽4~5mm,顶端近圆形;花瓣5,紫红色或暗紫色,倒卵形至阔倒卵形,长10~12mm,宽7~9.2mm;雄蕊10枚,长5~6mm,花柱顶部2裂,通常比花瓣短。子房半下位,蒴果。花果期6~8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124页.图1978)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3500~4000m的林下灌丛、亚高山草甸和石隙中。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缅甸也有分布。
厚叶岩白菜 与岩白菜区别在于植株较大,高30~60cm。叶圆形或宽椭圆形,长5~35cm,宽3~30cm,边缘具钝齿或细锯齿。圆锥花序顶生,花瓣白色或粉红色。生于潮湿石隙中。分布于新疆阿尔泰山区。
生药采集:5~6月采全草,晒干备用。药材产于四川。
鉴别
性状:岩白菜干燥全草长25~30cm。根茎粗直。圆柱形,长约10cm,直径1~1.5cm,表面粗糙,有大型的环节状纹理,棕褐色根皮多成片脱落。质脆,断面中心棕红色。叶片大,长椭圆形,绿黄色,较厚,无毛,背面色淡,微带粉红,叶柄粉红色,易破碎。以叶片大,根茎粗壮为佳。
理化:取样品粉末1g,加乙醚10ml,回流10分钟,滤过,滤液挥去乙醚,加甲醇0.5ml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甲酸(5∶4.2)为展开剂,展距17cm,岩白菜素为对照品,置紫外灯(254nm)下检视,样品在与岩白菜素相同Rf值处有一相应斑点。(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88页.图58)
化学性质岩白菜全草含岩白菜素(Bergenin)等香豆素类。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