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凤仙
名称出处:《救荒本草》
概况异名:小桃红、夹竹桃、海蒳、染指甲草(《救荒本草》),旱珍珠(《纲目》),透骨草、凤仙草(《珍异药品》)。
基源:为凤仙花科凤仙花属植物凤仙的全草。凤仙花属全世界约500种;中国约180种,可以入药的约有6种。
原植物:凤仙Impatiens balsamina L.
历史:凤仙始载于《救荒本草》。《纲目》谓:“其花头翅尾足,俱翘翘然如风状,故以名之”。又谓:“凤仙人家多种之,极易生,二月下子,五月可再种。茎高二、三尺,茎有红白二色,其大如指,中空而脆。叶长而尖,似桃柳叶而有锯齿。桠间开花,或黄、或白、或红、或紫、或碧,亦自变易,状如飞禽,白夏初至秋尽,开谢相继。结实垒然,大如樱桃,其形微长,色如毛桃,生青熟黄,犯之即自裂,皮卷如拳,苞中有子,似萝卜子而小,褐色。”以上记述,与现今凤仙花一致。
形态:一年生直立草本,高约60cm。茎粗壮,肉质。叶互生,披针形,长约10cm,先端长尖,边缘有深锯齿,基部楔形,叶柄有腺体。花两性,腋生,粉红色、红色、紫色、白色或杂色、单瓣或重瓣;萼3枚,2枚侧生,先端绿色,1枚在下,形大,花瓣状,有距;花瓣5枚,上方1瓣(旗瓣)圆形,先端凹入而有小锐尖,两侧2对花瓣(翼瓣)各在一侧合生而成2片;雄花5枚,合生而环绕子房;子房上位,5室,柱头5裂。蒴果被柔毛,熟后弹裂而成5枚旋卷的果瓣 花期夏季,果熟期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735页 图3200)
生境与分布:多栽于庭院作观赏用,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
生药采集: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鉴别:粉末淡黄棕色,气微,味微酸。 ①导管主为具缘纹孔及梯纹导管,完整者直径22~99μm;具缘纹孔的纹孔口大,长椭圆形,有的横向延长至63μm,成梯状具缘纹孔导管。 ②纤维呈长梭形,长162~504μm,直径9~54μm,壁厚2~7μm,木化,孔沟不明显。 ③表皮细胞呈长方形或长多角形,直径7~56μm,长20~110μm,表面可见角质条纹,有的细胞含长针晶;偶含少数方晶。 ④非腺毛偶见,完整者1~8~12(~31),有的中部有短小单细胞分枝,长56~752μm,直径13~48μm,壁厚2~5μm,密具角质条纹。(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324)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
化学性质地上部分含指甲花醌即散沫花醌(Lawsone)、指甲花醌甲醚(Lawsone methylether)和槲皮素[1]。 全草含对羟基苯甲酸、龙胆酸、阿魏酸、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芥子酸、咖啡酸,另含东莨菪素(Scopoletin)[2]。茎含山柰酚-3-葡萄糖甙、天竺葵素(Pelargonidin)、矢车菊素(Cyanidin)、翠雀花素(Delphinidin)[2]。
参考文献
[1] 中国有毒植物.科学出版社.1987:129。
[2] 中药志.第4册 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