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黄石脂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黄符(《吴普本草》)。
基源:黄石脂为硅酸盐类粘土岩。
原矿物:黄石脂一般指以水云母Hydromica为主并含多水高岭石Halloysitum或高岭石Kaolinitum。
历史:黄石脂附五色石脂条目下。最早记载五色石脂的文献是《本经》。《别录》云:“黄石脂生嵩高山(今河南省登丰县北嵩山),色如莺雏。吴普谓:“五色石脂~名五色符。黄符生嵩山,色如脑、雁雏。”以上所述的颜色,性质与现今黄色粘土岩吻合。在江苏省过去所调进的软滑石常混有黄色粘土岩,经鉴定系水云母及高岭石组成,即黄色脂。少用历史上黄石脂,现今基本不用。
形态:黄石脂由水云母及多水高岭石或高岭石组成。呈黄色土块状,油脂或土状光泽。具吸水性,粘舌,但可塑性不强。各矿物个体极小。多水高岭石或高岭石参见“赤石脂”或“白石脂”条。
产状:黄石脂为热液蚀变作用产物,各种有色金属蚀变带均有所产出。
产地 产于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江西。
生药采集:挖出后,选出黄色块,除去杂石、泥土等。
鉴别:黄石脂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黄色或深黄色,有的为浅黄色带有深黄色花纹或斑点;条痕浅黄色。质细腻而硬脆,用指甲可刻划成痕。轻打即断碎,断面较平坦,光滑如脂,有的略显环形层状。手摸之滑腻感,具吸水性(新面更明显),舐之粘舌。稍有土腥气,味淡,无砂石感。
加工炮制:除去附着的杂石,研成细粉。
贮藏:置干燥处,防潮。
化学性质黄石脂主要成分为:K2(Al.Fe.Mg)4(Si.Al)8O20(OH)4·nH2O[1]及Al4[Si4O10](OH)8或Al4[Si4O10](OH)8·4H2O[2]。
有人对黄石脂中元素进行过光谱全分析[3]。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中药材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726。
[2] 南京大学 结晶学与矿物学.地质出版社,1978:460。
[3] 李大经等.中国矿物药.地质出版社,1988:197。